按 ‘ on my mind ’ 分类归档

内巴蒙脚下的埃及雁

内巴蒙(Nebamun)墓室壁画·沼泽狩猎 大英博物馆藏

内巴蒙(Nebamun)墓室壁画·沼泽狩猎
大英博物馆藏

内巴蒙(Nebamun)脚旁的埃及雁

内巴蒙(Nebamun)脚旁的埃及雁

埃及雁 图片来自gobirding.eu

埃及雁
图片来自gobirding.eu

大英博物馆藏的内巴蒙(Nebamun)墓室壁画《内巴蒙的沼泽狩猎》(Nebamun hunting in the marshes)中,内巴蒙脚下是一只埃及雁:红嘴红脚,棕色眼圈,绿色飞羽,翅有暗线,胸有黑斑。

出现在埃及墓葬壁画里,真不愧埃及雁这个名字哎。

所谓”银行卡盗刷黑幕”

被这个视频《记者卧底揭银行卡盗刷黑幕:10秒就可复制一张卡》尴尬到了。

bank-card-copy

视频简介称:

【震惊!记者卧底揭银行卡盗刷黑幕:10秒就可复制一张卡】近日河南@都市频道 记者卧底银行卡盗刷团伙,调查结果触目惊心:8000元买一台银行卡复制器,短短10秒就能复制银行卡,卡号、密码全准确!目前几万条银行卡信息被泄露!

 


 

听起来好像很吓人,不禁细细看了几遍。视频的内容是:记者找了个卧底,花8000块买了个读写卡机。记者刷了一下自己的银行卡,屏幕显示银行卡磁条里的数据,旁白口头说:“而且还有密码”(02:00)。记者又把这些数据复制到一张空白卡上,把新卡拿到银行取款机那里,输入自己的银行密码,之后就看到取款机唯命是从,想查余额就显示余额,想取现金就吐现金。

记者大声质问:我把钱存银行是因为我相信你,现在我还怎么相信你?

然而,看到这类新闻,就要按照经典思路想一想:有这么好的随便拣张卡就能取钱的工具,8000软妹币转让给别人?学雷锋啊?

02:00的女声旁白,声称读卡信息里“还有密码”,这时我们就得问一句:

你说有密码就有密码啦?

视频从头到尾,并未证实在取款机上输入的密码和刷卡屏显内容之间的因果关系:记者并未拍下屏幕上某串数字,并演示他是根据这串数字输密码的。

演示者必须事先不知道银行卡密码,演示才能称得上严密有效。

做个思维训练:通过电话银行改掉密码,再拿着毫不知情的银行卡到取款机,必须用新密码才能取钱。这就说明了密码存在银行的服务器里,而非卡上。多说一点,其实连银行服务器也不知道你的六位数密码是什么,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见我以前写的《“会报警”的取款机》。

那么多贼在取款机上装针孔摄像头、键盘罩,就是为了偷这个不在银行卡上的密码。他们在取款机的插卡口装文中的这类读卡机,用来复制卡片;再用摄像头、键盘罩、或者更生猛的望远镜偷看储户按密码(所以取款机提示遮挡键盘)。两个信息都拿到,才能黑掉储户。

如今,“老杨”的机器只做了第一步就搞定了卡片和密码,我们就得问问以前的贼都是饭桶吗?

这个8000块的刷卡机只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骗局的一部分:

卖刷卡机的 骗 想偷银行的。

从前有号称用最廉价的工业明胶和石灰石做假鸡蛋的,开课授徒,收很贵的培训费。学生进门时,老师会带着你去看她用的原料和产品,也会示范把原料放到设备里的全过程,过一夜你再去看,老师已经把示范产品端出来了。确实很逼真,打到碗里完全看不出是假的——其实,就是真鸡蛋。老师并不靠卖假鸡蛋发财,她从培训费挣钱,骗的是想造假鸡蛋的奸商,而受骗的奸商,都具有自行脑补“老师从昨晚的设备里端出假鸡蛋”画面的天资。

同样,本视频里卖刷卡机的“老杨”,并不靠刷卡偷钱发财,他是高价卖刷卡机,骗的是想刷卡偷钱的贼。而受骗的贼和记者,都具有在做实验时主动补全密码的天资。

现在好了,有了大媒体的微博推广,“老杨”的刷卡机一定热销。如果你觉得不会有人受骗,那就看看这条视频的评论吧(看上面的截图也可以):蠢货无数,只要再加一个“坏”字,就是“老杨”的潜在客户呢。

另:平时大家不是把记者叫妓者的么?和这些蠢货是同一伙人么?

将心比心勿过火

“如果出事的是你的亲人,你还会袖手旁观吗?”
“当然不会。”
“那你为什么这么冷血?”
“因为出事的并不是我的亲人。”
呃,好像也挺有道理的……

大家都希望社会不要太冷漠,遇到生死攸关的事情时能有人呼救施援,这当然没错。但将心比心不能比过火。本是路人的事,却拿亲人打比方,不恰当也没效果——非要比的话,你怎么不比作仇人呢?讲道理的句式是“如果出事的是你,你希望路人做什么?”

要求路人做个正常的路人也就够了,无须强逼着路人来认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存在于幻想中,“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才是路人的常态。

我就是看看

当人对事情没有判别能力时,生存本能会让他选择相信听起来更危险的那个。成年人之间,如果观点已经各自明确表达,就没法再互相说服,只剩下抬杠和吵架。一个观点若想争取到支持者,要抢在潜在支持者尚未发言之前。

封闭群玩不得啊,刚刚看到一个吐槽,说一个由科普人构成的微信群,成员刚刚到达13个,就显露出智商欠费的迹象。以前我还以为,普通人组成的群怎么也得凑够30个才开始智力下滑呢。

多年前关注过一位特别有胆量特别有正义感的记者,后来发现胆量和正义感是这位记者的全部,于是就放弃了。好吧,我爽快点,就是说他没脑子。

成都动物园

Rhinopithecus-roxellana

川金丝猴

今天去了成都动物园,开心!

成都动物园提供给观众的视角平视感很好(动物喜欢不喜欢,我不知道)。也会利用动物的本能,例如,利用细尾獴的放哨习惯,在玻璃院子中间搭了个木桩子。每时每刻,这儿都站着一个尽职尽责的哨兵,全方位地展现自己。

 

今年成都不算冷,但来自热带的动物还是有点顶不住。松鼠猴个头小,受优待多些,有个豪华烤炉。两个黑叶猴靠抱在一起取暖。

 

没有玻璃墙的熊山,游客投喂很严重。两头黑熊干脆肩并肩站着接吃的,西藏棕熊玩“阿熊拜拜”讨喜,棕熊没什么技能,也不向邻居学习,抠脚大汉一样地躺着:爱给不给。

 

节假日来动物园不是个好主意,小朋友们挤爆了,得换个工作日再来一次。

孟加拉白虎

孟加拉白虎

授课笔记——听觉

听觉系统手绘

听觉系统手绘

听觉(tīng jué)是人对声音(shēng yīn)的感觉。声音通过耳朵(ěr duo)收集(shōu jí),最后变成神经信号(xìn hào)传入大脑,产生听觉。

耳朵露在外面的部分叫做耳廓(ěr kuò)。耳廓由软骨支撑,有收集声音的作用。

声音被耳廓收集后,进入外耳道(wài ěr dào),到达鼓膜(gǔ mó)。鼓膜是一封很薄(bó)的膜,能够随着声音振动(zhèn dòng)。

鼓膜的背后附着(fù zhuó)着(zhe)一套听小骨(tīng xiǎo gǔ)。听小骨由三块更小的零件构成(gòu chéng):锤骨(chuí gǔ)、砧骨(zhēn gǔ)、镫骨(dèng gǔ)。听小骨的一面接着鼓膜,另一面接着耳蜗(ěr wō)。这样,鼓膜的振动就传到了耳蜗。

蜗牛

蜗牛

耳蜗是一个很像蜗牛(wō niú)的器官,所以有了这个名字。耳蜗里充满了液体(yè tǐ),内壁有很多毛细胞(máo xì bāo)。

当听小骨随着鼓膜振动、敲击(qiāo jī)耳蜗时,耳蜗里的液体会把振动传给每一根毛细胞。毛细胞把振动变成神经信号,传到大脑的听觉中枢(tīng jué zhōng shū),产生听觉。

授课笔记——常用多音字

一个汉字可能不止一个发音。这对于藏文不可能,因为藏文字母本身是表示发音的。汉字表示的是意思,意思不一样时,发音可能会变。你可能不知道:“藏传佛教”这四个字,每个都是多音字。

一,不,的,地,得,少,好,着,长,了,朝,参,干,中,间,当,空,行,乐,数,没,还,吓,觉,发,系,校,正,兴,盛,藏,脏,降,调,和,传,量,般,若,大,称,将,重,扇,奇,差,假,都,卜,角,嚼,铺,卡,曲,弹,恶,更,难,种,佛,便,率,散,薄,教,背,斗,缝,提,曾,转,桔,厦,省,度,宿,射,陆,落,分,相,否,圈,饮,折,倒,澄,刨,跑,泡,炮,茄,塞,血,爪,熟。

授课笔记——眼睛

眼睛结构手绘

眼睛结构手绘

眼睛(yǎn jīng)是人的视觉(shì jué)器官。光(guāng)进入眼睛,被感光(gǎn guāng)细胞转换(zhuǎn huàn)成神经兴奋(xìng fèn),传到大脑,形成视觉。

我们常说,眼睛是人的照相机(zhào xiàng jī)。那么,拿照相机打比方(dǎ bǐ fāng),外面景物(jǐng wù)的光线要经过镜头,聚焦(jù jiāo)在胶卷(jiāo juǎn)上,才能成像(chéng xiàng)。

眼睛里的“镜头”由角膜(jiǎo mó)、房水(fáng shuǐ)、晶状体(jīng zhuàng tǐ)、玻璃体(bō lí tǐ)组成。光线通过这些透明的零件之后,就会发生弯折(wān zhé),最后聚焦在眼睛底部的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小像。不用担心这个“倒立”,因为最终的“看见”是大脑做出的计算(jì suàn),在大脑那里,这幅像会被认为是正立的。

凸透镜成像原理手绘

凸透镜成像原理手绘

视网膜由许许多多的感光细胞组成。这些感光细胞有两大类,一种感觉明暗(míng àn),叫做视杆(shì gǎn)细胞。另一种感觉色彩(sè cǎi),叫做视锥(shì zhuī)细胞。

视锥细胞又分为三种,分别只对红色、绿色、蓝色敏感(mǐn gǎn)。如果在一个点上,看到了一样多的红色和绿色,那么大脑就认为这个点是黄色的。其它的组合有:

红+绿=黄,红+蓝=紫,蓝+绿=青,红+绿+蓝=白。

其它更多缤纷多彩(bīn fēn duō cǎi)的颜色,要按照红绿蓝三种细胞的兴奋程度决定。比如橙色,是较多的红色配(pèi)上少量的绿色合成的。

我们常用的手机、电脑的屏幕(píng mù),如果放大了看,就会发现它的每个像点(xiàng diǎn)也是由三个更小的像点组成的:红、绿、蓝。

假如(jiǎ rú)这是个完美的世界,视觉神经应该在眼睛外面就分叉(fen1 cha4),分成许多细细的神经细胞后,钻进眼睛底部,形成视网膜,正面迎接光照(guāng zhào)。就像我们屋子里的电线,都应该藏在墙壁里面才对。

可惜的是,现实(xiàn shí)世界里,视网膜长得倒过来了。一大根视神经穿过眼球,到了眼球里面才想起来分叉、铺成视网膜,很多神经、血管的走线就盖在感光细胞上面。

这就像一个人铺好床单,四个角全掖(yē)好了,忽然想起来,忘了铺电热毯(diàn rè tǎn),犯懒(fàn lǎn)把电热毯直接铺床单上。又想起插座(chā zuò)藏在床下。他只好把床单剪个洞,把电线塞(sāi)进去。

人的眼睛就是这样。不但是人,所有长有脊椎(jī zhuī)的动物的眼睛都有这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自己视网膜上覆盖(fù gài)的这些乱七八糟(luàn qī bā zāo)的神经和血管?其实,在眼睛传给大脑的信号里,还有它们的影像,但是大脑把它忽略(hū lüè)了。大脑有个习惯(xí guàn),如果一个信号持续不变(chí xù bú biàn)地存在,它就认为它不存在。比如有一条街(jiē),你每天都走,非常非常熟悉(shú xī)了,那么,你就会只注意到街上走来走去的人,却不再留意这条街的样子。视网膜的神经和血管也是这样,从我们一出生,它们就一直在那里一动不动。于是,大脑认为它们不存在,只处理那些会变化的景色。

回到眼睛的主题(zhǔ tí)上来。虽然视神经的末端(mò duān)能够感光,但视神经的“绳子”(shéng zi)部分是不感光的。在视神经进入眼球的部位,也就是我们前面提过的,电热毯插头穿过的那个洞的位置,不能感光。我们把这个位置叫做盲点(máng diǎn)。

虽然存在盲点,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看到的景物里,有一部分是缺失(quē shī)的。这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两只眼睛看到的东西可以互相补充(hù xiāng bǔ chōng)。二、大脑会帮着我们欺骗(qī piàn)自己。即使只有一只眼睛,大脑也会在盲点的位置把影像补全。

在视网膜正对着前方“镜头”的位置,有一块很小的区域,集中了大量的视觉细胞,而且没有血管遮挡(zhē dǎng),这是整个眼睛视觉最好的地方。因为它的颜色是黄色的,被称为黄斑(huáng bān)。

到这里,我们已经说了眼睛像一架照相机,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的镜头,把光线聚焦到视网膜这张胶卷上。下面我们再说说这架照相机的其它细节和外围设备(wài wéi shè bèi)。

照相机可以选择对焦到远处还是近处的物体,眼睛也可以。晶状体的外圈有一圈小肌肉,叫做睫状肌(jié zhuàng jī),通过收缩拉伸,它可以把晶状体变厚变薄,这样就可以选择要看清楚近的还是远的。

睡觉时我们会闭眼,就是把照相机的镜头盖盖上了。这个“镜头盖”叫做眼睑(yǎn jiǎn),生活里我们叫它眼皮。除了睡觉的闭眼之外,我们平时还会不停地眨眼(zhǎ yǎn)。这是为了擦洗镜头,把泪腺的泪水不断涂抹在角膜上,保持角膜干净。

小知识:鱼没有眼皮,鱼不会眨眼也不会闭眼,鱼生活在水里,不需要擦镜头。

照相机的胶卷没拍完之前不能见光,否则洗出来就是白花花一片了。照相机自己是一个暗室(àn shì)。眼睛也是这样,我们所说的“白眼珠”,医学上称为巩膜(gǒng mó),是一层厚厚的外壳,它就像照相机的外壳一样,让眼球里面不进杂光(zá guāng)。

人的眼睛会转动,这是因为在巩膜外面连接着六条眼外肌,受大脑的动眼神经控制。当看远处或近处物体时,两眼的夹角会变化,眼外肌的紧张程度也会变,动眼神经能感觉到这个变化,告诉大脑之后,大脑就产生了立体感(lì tǐ gǎn),也就是远近的感觉。如果只用一只眼睛,立体感就会差很多。一手拿笔一手拿帽,就放不进去了。

在角膜和晶状体之间有一层环形(huán xíng)的肌肉,叫做虹膜(hóng mó)。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黑眼珠”。虹膜的中间有一个圆孔,可以让光通过,叫做瞳孔(tóng kǒng)。根据外界的明暗程度,虹膜可以调节瞳孔的大小。如果外面很亮,瞳孔就收缩,不让太多光进入眼睛,以免眼睛烧坏(shāo huài)。当外面很暗时,瞳孔就放大,让更多光线进来,这样才看得清楚。瞳孔在照相机里就是“光圈”。

在视网膜和巩膜之间还有一层血管,叫做脉络膜(mài luò mò),为眼睛输送营养和氧气,也能帮助巩膜保持眼睛里面的暗室。

再说说眼睛的著名(zhù míng)疾病:近视、远视、白内障。

如果是暂时看看很近的东西,眼睛就会通过睫状肌来调节晶状体。时间太久的话,晶状体就会疲劳(pí láo,就是很累),再往远处看,它一时半会儿回不去。这是假性(jiǎ xìng)近视,年轻人里很常见,也能够恢复。

如果一直都看很近很近的东西,成了习惯,晶状体就表示,不想忍了,还是让整个眼球拉长吧。一旦(yí dàn)眼球拉长,就回不去了。人这时再看远处的东西,就没办法正好聚焦到视网膜上,这就是真性(zhēn xìng)近视。

远视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老花眼”,和近视正好相反,因为人老引起的眼球缩短,看近处的东西不清楚。

近视和远视都可以用眼镜矫正(jiǎo zhèng)。

白内障是另一种著名的眼部疾病,是因为晶状体浑浊(hún zhuó)引起。从病人瞳孔看进去,能看到因为浑浊而发白的晶状体。从病人眼睛看出来,却是黑暗昏沉(hūn chén)。白内障一般是老年人得的,没有什么好的预防(yù fáng)办法,但可以通过手术治疗(zhì liáo)。

授课笔记——神经系统

大脑和脊髓手绘

大脑和脊髓手绘

神经(shén jīng)系统是人体里的通讯网络(tōng xùn wǎng luò)和指挥中心(zhǐ huī zhōng xīn)。通讯网络分为感觉(gǎn jué)和运动(yùn dòng)两种功能:身体受到刺激(cì jī),感觉神经往指挥中心打电话:我被针扎了一下。指挥中心做出决定,然后通过运动神经给肌肉打电话:动一动。

指挥中心的正式名字叫做神经中枢(zhōng shū)。有两个主要的神经中枢:脑(nǎo)和脊髓(jǐ suí)。脊髓可以自己处理一些简单的事情,例如膝盖(xī gài)下的肌腱(jī jiàn)被敲击(qiāo jī)时,脊髓会自行处理这件事,发出踢腿(tī tuǐ)的命令。但是更复杂(fù zá)的事情需要由脊髓上报到大脑,然后下发大脑的命令。

如果横着切开脊髓,可以看到一个灰色蝴蝶(hú dié)的形状被白色包围着。白色部分叫做白质,灰色部分叫做灰质。灰质是脊髓里面真正做决定的部位。感觉神经从灰质的后面一对角传进来,运动神经从灰质的前面一对角发出去。

过去有一种常见疾病叫做“小儿麻痹症”(xiǎo ér má bì zhèng),病人常常是一条腿不能行走。病因是一种病毒(bìng dú)感染了灰质后角,阻碍了感觉神经的道路。现在有了疫苗(yì miáo),这种病已经不多见。

身体里更多更复杂的事情是由脑处理的。说到脑,人们最多的话题都是有关意识(yì shí)和思考。实际上,脑管理人的身体时,更多情况不通过意识。例如体温、心跳、呼吸、胃肠的蠕动。

脑主要分为大脑、小脑、脑干三个部分。

脑干(nǎo gàn)在脑的下部,连接大脑和脊髓。脑干这里有维持正常心跳和呼吸的中枢,如果脑干严重损伤,生命会很快停止。

小脑在大脑后下方、脑干后方。小脑控制身体平衡(píng héng)和肌肉收缩的紧张程度(jǐn zhāng chéng dù),使人的动作显得协调(xié tiáo)。

大脑是人的意识的住所,也是人类研究(yán jiū)最多却了解很少的地方。

大脑有两个半球(bàn qiú),一个在左,一个在右。两个半球之间由胼胝体(pián zhī tǐ)相连,可以交流思维。一般认为,左脑半球擅长(shàn cháng)语言和逻辑推理(luó jì tuī lǐ),右脑半球擅长直觉和艺术(yì shù)。

大脑皮层有许多皱褶(zhòu zhé),我们称之为沟回(gōu huí)。沟回扩大了大脑皮层的面积,一般来说,越是聪明的动物,大脑皮层的沟回越丰富(fēng fù)。

视觉(shì jué)、听(tīng)觉、嗅(xiù)觉、语言、运动、书写等等,分别由大脑皮层的专门部位处理。

全身神经和脊髓外观手绘

全身神经和脊髓外观手绘

脑发出12对神经,称为脑神经。脊髓发出31对神经,称为脊神经。

脑神经大多在头部,控制面部表情、接收视听嗅味触信号。也有2对脑神经往下进入身体,1对控制脖子和肩膀(jiān bǎng)的运动,另1对管理心肺等内脏(nèi zàng)。

脊神经负责颈部(jǐng bù,就是脖子)以下身体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总共31对,可以细分为: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颈神经管理上肢(shàng zhī,就是胳膊),胸神经管理肋间肌(lèi jiān jī,肋骨间的肌肉,用来呼吸的)和腹肌(fù jī,肚子上的肌肉)。腰神经、骶神经、尾神经负责腰以下的感觉和运动。

不受意识控制的神经叫做“植物性神经”(zhí wù xìng shén jīng)。虽然我们大部分时候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掌握(zhǎng wò)着人体最基本的生命功能:心跳、呼吸、消化、体温、新陈代谢,等等。

植物性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交感神经(jiāo gǎn shén jīng)和副交感神经(fù jiāo gǎn shén jīng)。这两组神经作用在同样的器官上,功能相反,相互平衡。交感神经在人体紧张活动时起主要作用,副交感神经则在人体放松抑制(yì zhì)时起主要作用。

想一想在远古时代(yuǎn gǔ shí dài)人类的生活:一个人正在树林里行走,忽然听到身边有树枝折断(zhé duàn)的声音。这时,人非常害怕这是一只老虎,于是,眼睛的瞳孔(tóng kǒng)放大,想让更多光线进来,好看清楚。心跳加快,小支气管扩张,因为接下来的奔跑(bēn pǎo)需要很多氧气。皮肤上的立毛肌收缩,出现许多“鸡皮疙瘩”(jī pí gē da),本来有点尿急(niào jí),现在因为随时要跑,也不想尿了,膀胱(páng guāng)放松下来。以上这些,都是交感神经在起作用。

当他看清楚那个声音原来是一只兔子造成的时候,他就会浑身放松,刚才紧绷(jǐn bēng)的身体就会松弛下来,心跳呼吸不那么快了,也不出汗了,膀胱又开始提醒他:该撒一泡尿了。这时,是副交感神经在控制局面(kòng zhì jú miàn)。

授课笔记——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手绘

生殖系统手绘

生殖(sheng1 zhi2),指的是人类的男性和女性产生后代(hou4 dai4)的过程(guo4 cheng2)。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系统是不一样的。

男性生殖系统的中心器官是睾丸(gao1 wan2)。睾丸产生精子(jing1 zi3)。精子是只含有23个“小领导”(染色体,ran3 se4 ti3)的细胞,是普通细胞的一半。其中的第23个染色体,可能是X型,也可能是Y型。

睾丸还是一个内分泌器官,让男人长成男人样。

精子从睾丸产生之后,先存在附睾(fu4 gao1)里,之后通过输精管(shu1 jing1 guan3)、前列腺(qian2 lie4 xian4),和前列腺、精囊腺(jing1 nang2 xian4)、尿道球腺(niao4 dao4 qiu2 xian4)产生的液体混合,形成精液(jing1 ye4),经过尿道(niao4 dao4)排出。

女性生殖系统的中心器官是卵巢(luan3 chao2)。卵巢产生女性生殖细胞,称为卵子。卵子里的染色体也只有人体普通细胞的一半。卵子里的第23个染色体都是X型。

花絮

小朋友说,他开车送生病的觉母去阿坝州的医院,不料是个妇科的。医生问得很细,需要他翻译,觉母羞答答地不肯说。他说其实根本没什么的,长都长了,干嘛怕说,从他耳边流过的只是一些词汇罢了。

卵巢还是一个内分泌器官,负责让女人长成女人样。

女人成年之后,每个月,大约一到两个卵子进入输卵管。等候(deng3 hou4)在这里的精子这时就会围过来,试着钻进卵子里去。如果有一个精子成功进入,卵子就会立刻封住墙壁(qiang2 bi4),不再让其它精子进去。

进入卵子的精子会放出它的23个染色体,和卵子的23个染色体相遇。这就重新组成了23对。这个过程叫做受精(shou4 jing1),和精子合成一体的卵子叫做“受精卵”。如果第23对是XY,那么从这个受精卵会长成一个男孩。如果是XX,那么会长成一个女孩。

胎儿手绘

胎儿手绘

受精卵沿着输卵管接着走,就到了子宫(zi3 gong4)。在这里,它会像种子一样,种在子宫的内墙上,然后在接下来的九个多月里,长成一个小朋友。

在子宫里的小朋友叫做胎儿(tai1 er2),出生之后叫做婴儿(ying1 er2)。胎儿不需要呼吸,不需要吃饭。氧气和营养通过脐带(qi2 dai4)从母亲传给孩子。脐带的一头接在胎儿的肚脐上,另一头接在子宫壁上的胎盘(tai1 pan2)上。在胎盘那里,母亲血液里的营养和氧气会扩散到胎儿的血管这边来,并带走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垃圾。

正常的胎儿在出生时,会头朝下(也就是朝外)。头先出来,然后是身体和胳膊(ge1 bo)、腿(tui3)。如果不是这个姿势(zi1 shi4),他的出生会很困难,这叫做难产(nan2 chan3)。在现代医学不发达的时代,难产的死亡率(si3 wang2 lü4)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