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试望远镜
- 2014年03月17日
按 ‘ nature ’ 分类归档
昨天在河边看到一对白鹭,可惜没带给力的相机。今天带了大炮进城,就拍得很清楚了,确认是小白鹭(Egretta garzetta, Little egret):黄色脚爪,喙根和眼之间是灰绿色(见下图的飞鹭照片)。它们涉水觅食,用脚在水里小心翼翼地踩踏,不时陡然回头侧耳,就像《飞屋环游记》里的狗听到“Squirrel!”一样,想是听到水里的动静了,不肯放过任何机会。
查了一下“白鹭”的英文维基词条,只说“The adult has two long nape plumes and gauzy plumes on the back and breast.” 并未说是“The male”,所以不能肯定垂有饰羽的就是雄性。
府南河现在很浅,连白鹭都能成群在水里趟着走。岸上有不少人停下来看,没有人打搅它们。
【警告】不能用肉眼直接观看太阳,更不能通过未经铝膜减光的照相机取景器观看太阳!必须在太阳光进入镜头前减光,而不能把减光膜放在取景器一端!
可能你还是觉得很冷,但今天,是一年当中整个地球最暖和的时候。地球正在通过近日点(北京时间今晚20点到达),椭圆轨道上里太阳最近的那个位置。此时的太阳也是一年中看起来最大的.
每年的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两点的地日距离相差3.4%,这个差别可以被配备200mm长焦镜头的照相机察觉验证。
2013年7月6日,2014年1月4日,用同一机器、同一镜头的最大焦距分别拍到太阳如下两图。用Photoshop把两张照片按照“差值”方式叠加,就得到了题图中的光环。在Photoshop里测得远日点的太阳直径大约276像素,近日点的大约285像素,二者差异3.2%(每像素可带来0.4%的误差),基本上验证了前述之地日距离差异。
对南半球来说,现在算是小暑。再加上凑近太阳烤火的地球……雪龙号,整个世界只能帮你帮到这里了。
【注】嗯嗯,月份和地日距离的关系没有弄反,地球在冬天离太阳更近,夏天离太阳更远,这是真的。只要想得更广阔一些,把“冬天、夏天”替换成“北半球的冬天、北半球的夏天”,就能明白地球上的寒暑感觉是区域性的,是地球自转轴倾角带来的差异,日地距离对气温的影响相比之下可以忽略。
虽然左右手能完成的事情并无区别,但是这个世界上,还是惯用右手的多,很多物件是为照顾右手设计的。一些设计,不是简单地镜像一下就行了,而是可以从器质上,使左撇子和右撇子渐渐产生差异。例如题图里的手形,是常见的左撇子书写手形,和右手书写的姿势并非简单对称关系。
很多日常用品照顾右手的方式,是把需要精细操作的部件放在右边,把左边留给支撑、推拉这些粗糙的大动作。看一看家里的电器,例如——微波炉——就会发现,需要左手做的,就是开关门,而右手,则去做选择烹调模式、时间、点按“开始”键这些事情。
地铁和公交车上的刷卡检票机都是放在出入通道的右手,而地铁检票口左边那个刷卡感应器,是用来打开左边那条通道的。
照相机在一切物件里,把照顾右手的偏心眼发挥到了极致。当人用双手捧起相机、凑到眼前时,连一丝换手操作的机会都没有。
上面说过的这些物品,人们使用时还主要是靠点按。左撇子只会感觉稍有不便,但不会从器质上改变用力方式。生活中的有些物件,虽不起眼,却可能潜移默化地造成左右手两种习惯的肌肉差异。
右手使用剪刀时,大拇指向外推,其它四指向内拉,才能使刀刃合紧。用左手的话,就要反着来,两只手使用的不是同一个肌群。
毫不起眼的螺丝钉,旋进方向相当偏爱右手。以右手拧紧螺丝钉,是收缩四指、手掌、手腕以及前臂腕屈肌群的操作。用左手拧紧螺丝钉时,则和右手放松螺丝使用的肌肉是一样的,收缩的是大拇指,手掌和手腕却向外推,并动用前臂上的腕伸肌群。屈肌群比伸肌群更具先天力量优势,用右手拧紧螺丝钉十分“得劲”。
这个差异不但螺丝钉,饮料瓶盖等一切有螺纹的物品都是如此,当左撇子和右撇子各自适应这些偏爱右手的物件后,他们的肌肉群差异和用力方式,就不是简单的镜像所能描绘的了。
终于搞懂了一件事,闰月是怎么安插的。原来只要一个农历月不含“中气”(阳历月里,定期在每个月的22号附近出现的那个节气),后面就要放一个闰月。乍一听,闰月似乎会很多,实际上,大部分的农历月都能含一个“中气”,即使赶不上月末也能赶个月初。只有那些29天的农历月,前后正好卡在两个中气之间的(平均30天半的间隔),才需要闰。
这么得到的第一个简易推论,闰月的第一天一定出现在阳历的23号左右,这样它刚好错过前一个中气,也正好够不着后面那个。
第二个推论是,北半球的冬天,地球离太阳近,运行得快,作为阳历概念的节气(依太阳黄经而定)间隔稍短,夏天反之(参考阅读《手机上的天文》)。夏天的节气间隔较长,两个中气正好把一个农历月卡在中间的概率,夏天较高。闰五月(阳历7月)的数目应该比闰十一月(阳历1月)高得多。
找到验证信息了,从公元前103年到公元1644年,连续1747多年的记录,闰十一月出现了38次,最低。闰五月出现了70次,最高。推论被验证了。有趣的是它们各自的邻居都和它们分布相反,属于被它们抢夺或赠送中气的趋势。
阳历23日左右闰月第一天的这个推论也验证了,阳历的2014年10月24日就会闰九月(正好卡在霜降和小雪之间),再下一个闰月是2017年7月23日,错过了大暑、又没赶上处暑。
这条知识终于让我对二十四节气有了些敬意,而非仅仅把它理解为纯阳历的概念,以为中国古代的贡献无非就是为它们命名,赋以物候的含义用于指导北方农业生产。我对二十四节气的新理解是这样的:虽然在月亮历法里,二十四节气显得很麻烦很不合群,每年都得推算,但多亏了这些节气,起到校准的作用,把太阴历和太阳历的偏移量控制在30天以内。
以下数据来源维基百科:
公元前103年至公元1644年:
闰冬月 | 闰腊月 | 闰正月 | 闰二月 | 闰三月 | 闰四月 | 闰五月 | 闰六月 | 闰七月 | 闰八月 | 闰九月 | 闰十月 |
38 | 61 | 52 | 48 | 63 | 49 | 70 | 48 | 51 | 54 | 48 | 61 |
1810年到2409年的600年里,闰月分布则是(天文数据观测更精密,分布曲线更平滑):
闰冬月 | 闰腊月 | 闰正月 | 闰二月 | 闰三月 | 闰四月 | 闰五月 | 闰六月 | 闰七月 | 闰八月 | 闰九月 | 闰十月 |
4 | 0 | 2 | 16 | 27 | 38 | 43 | 38 | 28 | 15 | 5 | 5 |
这个现象是查找文件时发现的,系统不断地更新屏幕显示,说它已经翻阅了多少多少文件。但我发现,很难辨认正在变动的一串数字的位数,因为眼睛失去了一个固定的参考点。我又想,如果这串数字在不断地平移,会不会更难数?实验证明,缓缓平移的字符串比随机变换的更难,它会对视线起到更明显的拖拽作用。
@NASA中文: 重大新闻,旅行者1号已确认飞出太阳系(博主注:无争议用词是“日球层顶”Heliopause) ,正式进入星际空间!(北京时间2013年9月13日02:16)
@NASA中文: 旅行者1号的下一个目标是Gliese 445,大约40000年后从距离它1.6光年的地方飞过,大约要到73600年后才会接近现在距离太阳最近的半人马座比邻星。
刚看到时想,为什么它要绕远到Gliese 445呢?再一查,是人家找上门来了,4万年后比比邻星离太阳更近。这期间,如果人类的知识被自己作孽清零过,或许会在那时称它为“比邻星”——假如那时的科学重构到会测量恒星距离的话。
下图来源于维基百科,是已知最靠近太阳的、及正在高速靠近太阳的恒星在8万年内的动向。目前已知自行最快的巴纳德星将在1万年后追平南门二并迅速远离,无法取代比邻星的“比邻”称号,2万年后,离太阳最近的恒星由南门二、Ross 248、Gliese 445轮流担任,而后回到南门二手里,但最终,南门二和比邻星作为“三体”,将互相旋舞着远离我们而去。
从1977年发射以来的36年,旅行者1号飞了多远呢?187亿公里。这段路如果让光来走,就是17小时23分钟。比邻星多远呢?现在离我们4.22光年。在下面这幅图里,旅行者1号还没有飞出1/300个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