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nature ’ 分类归档

蜉蝣

蜉蝣的呼吸(或循环)

窗上停着一只蜉蝣,为它留下短暂生命的一段影像吧。仔细地端详这躯透明的身体,还能看到它的呼吸。

小鸟同意吗

一再说:见到小鸟不要捡(guǎi),已经捡了的请尽快放归原处,它突破了短暂的学飞期之后,很快就能自由飞翔,逃离危险的地面。放归时如何知道它的父母来了呢?这里放九种常见被捡的幼鸟和它父母的对比图。左长右幼。另,见不到亲鸟也没关系,不要把小鸟再带回来,落在不懂它的人类手里才是它的灾难。

常见的问鸟微博原文和事实翻译:

捡到一只小鸟(唉)
从树上掉下来的(出巢学飞不是掉下来)
飞不起来了(是还没学会)
受伤了(不会飞而已)
特别乖,不肯走(它在等父母指令)
不怕人(怕得要死,可它能怎么办)
给它小米不吃(大部分幼鸟吃虫子的)
现在它在我手上睡着了(快饿死了)
它是什么品种(人工繁育的才叫“品种”)
怎么养呀(快还回去让它亲爹妈养啊!)
外面正在下雨/太热(野生动物的常态)
放回去会不会死(在人类手里才死得快啊!)

山竹的假寐

台风“山竹”跨越吕宋岛前后

山竹横跨吕宋岛之后,台风眼走着走着就没了?

都是假象,“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 合眼打个盹,脚一趟到海面,又来了精神。

动图由来自日本向日葵8号卫星的82幅图片合成。

峨眉山的生灵

一只褐河乌,捉到鱼之后,噼噼啪啪地把鱼摔晕,吞下去了。离得比较远,拍得不清楚,但第一次见到这种鸟,一定要贴。这只褐河乌的羽毛尖端有白斑,应该是刚刚成年。

紫啸鸫

一只紫啸鸫和褐河乌相距五米左右,各忙各的。据说在南方很常见,对我来说也是第一次见,可能是因为它的活动范围也是山区溪流边吧,城市里很难看到。

红嘴相思鸟

接引殿附近树林里的红嘴相思鸟,分布海拔相当高了(2500米左右),突破了它的常规分布的上限(2000米)。它吱吱喳喳地急促地叫着,针对性很强,就是冲着我来的,可能它的娃就在附近。

同一只蝴蝶,从三个角度看,各种色彩。紫闪蛱蝶,蓝紫色是它翅上鳞片的结构色。遇到它的位置在五显岗附近,海拔不高。

目金蛛(也称眼点金蛛)若蛛的背面和腹面,不是同一只,第一只嘴里叼着猎物。它的背上有个脸谱一样的图案,长得挺齐整的。

中形金蛛的背面和腹面,不是同一只,第二只在网上织出了X形的巨大签名,这是金蛛这一大类的特色文化。

一只蛛蜂刚刚放倒了一只蜘蛛,正在往回拖。天色太暗,它又跑得太快,没拍清楚。

白领凤鹛

两只白领凤鹛停落在峨眉金顶上的广告牌上,左边的一脸傲娇。​​

切叶糙颈螽♀

可能是切叶糙颈螽♀,若不是看到它忽闪着翅膀下落的过程,我一定会把它当作一片树叶。它的翅膀下隐隐可见橙红色弯曲上翘的产卵器​,所以知道它是雌性。

灰头灰雀

戴菊

灰头灰雀和戴菊都是在峨眉山金顶(海拔3000米左右)拍到的,灰头灰雀还比较老实,在枝头站了很久,戴菊则一刻没闲着,一边唧唧鸣叫,一边不停地在树枝间飞来跳去,抓到一张实属不易。

在清音阁附近遇到小螳螂一只,体长一厘米左右。面对眼前巨大的相机镜头,它毫无怯意,左右摇晃着身体,寻找袭击的机会。

大红蛱蝶

接引殿(海拔2500米左右)附近所见的大红蛱蝶,这是一种较高海拔分布的蝴蝶,在此遇到,符合它的生境。

白额高脚蛛

又见到一副白额巨蟹蛛(即白额高脚蛛)的完整蜕皮。 ​​为了拍清楚,用了ISO-80,光圈用了f/8,以免景深太浅,细节太局部。室内光源下,被前两个参数逼到5秒曝光。没用三脚架,把相机搁到一块小毛巾上拍的,为了避免抖动,开了10秒延迟自拍模式。

野渡无人舟自横

野渡无人舟自横

黄嘴白鹭

黄嘴白鹭

黄嘴白鹭

闲来翻看旧照片时发现,2015年5月10日在成都锦江桥下府南河拍到的一只“白鹭”不同寻常:它的嘴是黄色的,不是常见的小白鹭!并且它的趾也是黄色的,排除了中白鹭、大白鹭、牛背鹭这些白色的鹭。符合黄嘴黄趾特征的,只有黄嘴白鹭!这可是个不同寻常的记录啊,黄嘴白鹭全球数量在3500只以下,中国有大约1000只而已;并且,它主要的生境是在海边,跑到内陆盆地来,实属罕见。

黄嘴白鹭

黄嘴白鹭

黄嘴白鹭

黄嘴白鹭

彭波日乌齐

隔着318国道,与日喀则和平机场相望,平地突起一座显眼的小山,叫做彭波日乌齐,“彭波”藏语意为“飞来之物”,“日乌齐”意为“神山”,传说此山从印度飞来,故名。更顺溜的汉语词汇,就是“飞来峰”吧。这里有当地著名的天葬台。山上有些岩石具奇异的花纹。当地人理解为人体器官的样式,和天葬的功用相应。我相信是化石,但并不认识是哪些种类。

淡眉雀鹛

手绘淡眉雀鹛

淡眉雀鹛,或称休氏雀鹛,曾是灰眶雀鹛的一个亚种。现在灰眶雀鹛被拆分,其下的几个亚种已独立为种:灰眶雀鹛、淡眉雀鹛、灰头雀鹛、台湾雀鹛。

淡眉雀鹛草稿

白颊黑雁

有个自称初中生的问:“有一期《意林》上的白颊黑雁跳悬崖的文章是真实的吗?”他说他在同学的《意林》上看到的,他对同学说这应该是假的,却又有点心虚,所以来问。

答:

白颊黑雁雏鸟出壳几天后就要跳崖求生是真的。看Bilibili上的BBC《生命的故事》,第一个主题就是白颊黑雁雏鸟跳崖(2:40开始)。

从物理上来说,小鸟一般是摔不死的。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当物体的一维尺度缩小时,它的质量呈立方关系减小,而它承受冲撞的能力取决于其受力面的面积,面积以平方关系减小。所以,相对于其质量,小鸟抵抗冲击的能力(比起成鸟乃至人类的尺寸)实际上是增大了。这样说起来有点抽象,编个数字来解释一下:比如一个材料的抗压能力是10吨/平方米。用这个材料做一个横截面10米x10米的柱子,顶格设计它的质量为1000吨(再多就崩了)。现在,把这个柱子的一维尺寸按比例缩小,横截面变成1米x1米,那么它的质量就会缩为1吨(横截面缩100倍,质量缩1000倍)。而实际上,按照10吨/平方米的性能,这个小号的柱子还可以再加9吨负重才会垮掉。也就是说,等比缩小的柱子的抗压能力是大柱子的10倍。这也是昆虫的腿可以很细很细,而大象必须大粗腿的原因。沉重而腿细的长颈鹿是个极端设计,但毕竟它的身体比例不是大象的模样,比大象轻许多。

二、不能按照真空自由落体的公式来想象雏鸟的下坠过程,要考虑空气阻力。小鸟在空中受两个力:一个是重力,这是一个恒定值。另一个是空气阻力,这个值和小鸟下落的速度平方(在同样的姿态下)成正比。小鸟坠落的前一段,因为速度较低,重力大于空气阻力,这段时间,小鸟加速运动,空气阻力随着下落速度逐渐增加(小鸟的加速度永远低于重力加速度并且越来越低)。当速度达到一个值时(并未计算是多少,因为和小鸟的坠落姿态有关),空气阻力=重力,从这个速度起,加速度等于零,小鸟匀速下落。

阅读第二条时,也要考虑第一条。物体一维尺寸越小,其达到匀速运动的时间越短,峰值速度也越低。因为这个原因,阳光下看到的灰尘似乎可以永远漂浮在空中,而从高层跳楼的人类总是能顺利摔死,因为人类达到匀速运动的那个点来得太晚了,而且即使能达到匀速运动,那时的速度也已经太快了。

也要考虑雏鸟的下落姿态,成功跳崖的雏鸟翅膀和脚蹼都尽力张开,这样可以尽早进入匀速下落状态,并且下落的速度也不会很快。视频里,没能幸存的两只雏鸟,一只是跳错了方向(最后应该是饿死或被天敌擒获),另一只是被带了下去,姿态失控之后,不易利用空气阻力放慢速度,而且可能会头颈先撞到岩石而折断脖子。

猛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