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museum ’ 分类归档

扎什伦布寺

下山回到定日。路过边防站的时候,发现小辛的边防证找不到了。小武警倒也不催,只说,你慢慢找。然后就和我们聊大天,北京大学在哪个区啊?清华大学又在哪个区啊?十分话痨,想是天天站岗给闷坏了。最后小辛还是没找着,不过这时小武警的话也说过瘾了,就把我们放走了。从逻辑上来推算的话,这个结果是必然的。试讨论以下命题:

一、如果她没有边防证,就不能进入珠峰地区。
二、如果她没有边防证,就不能从珠峰地区返回。
三、边防证是在珠峰地区以外办理的。

已知命题三是真命题。此时当命题一二同时为真时,只有打死就地埋掉,或者在边防站上盖个房子养老送终两条出路。按照概率来说,她肯定不是第一个找不到边防证的人,因此边防站附近必然有一些坟茔,或者一些民居。可我们没有看到这些东西,这就说明命题一二中至少有一个不成立。如果第二个命题为真的话,则由命题三,可推论珠峰地区的人口将满坑满谷。而我们没有看到这个现象,所以第二个命题必然是假命题。

在定日吃完早饭后,直扑日喀则。路过拉孜时,遇到修路,从小道绕过去的时候,遇到一群拿着锛头锄头拦在路中间的藏民。他们很热情地报价并提供了信息,然后高兴地获得了十元咨询费和农田补偿费,我们也找到了路,节省了时间,可谓双赢。

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

在日喀则还住在刚坚饭店,把行李撂下后大家就去了扎什伦布寺。扎什伦布寺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人太多。 旅行团摩肩接踵的,看着眼晕。不过人多也有人多地好处,来这里的导游水平都不次,介绍佛像和文物时叙述得非常准确。 我们只需慢慢地走,就可以听到导游们一位接一位地从各个角度描述的扎什伦布寺。

照片中的扎什伦布寺,最左边的红色大殿是强巴(弥勒)佛殿,其右方那座金顶明亮的大殿供奉着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大师的灵塔, 再右边,是四世班禅喇嘛的灵塔,最后是第五至九世班禅喇嘛的合葬灵塔。最右边那个巨大的白色建筑,是晒佛台。 新年或雪顿节时,寺院会在这里展开巨大的佛像唐卡,供人们顶礼膜拜。

十世班禅大师的灵塔的正面,是他的等身塑像,面容慈厚安详。寺院里的主尊一般都是面朝南而坐,这尊等身像也不例外。 不过,班禅大师的真身法体,在塔中是面朝他在北方的出生地。历代嘉措喇嘛和班禅喇嘛的灵塔中,塔主的朝向都遵循这个规则。

纳木错

纳木措日出时间是7:11,所以6点半就爬了起来,为抢到最佳拍摄点争取时间。

不料一出帐篷就有点泄气,天还是阴沉沉的,估计只能拍到日升了。

还是抱着“高原天气瞬息万变”的幻想,咬牙往山上爬。 十五分钟后爬到山顶时,东北方向的乌云已经开始发亮。 在大块的乌云中有一道很小的缝,似乎还有点机会让太阳出来透透亮, 不过这缝的位置还是嫌高了些,估计从它看到太阳的时候,也是刷白的了。 这样的天气,让镜头瞄准西方的天空应该比东方更有希望。

7:11分到了,没有看到太阳。又等了许久,终于看到西方湖边的几座山头开始发亮, 湖水的颜色也开始现出层次来,极远处的湖水是深灰蓝的,稍近些,是亮白色的一条, 再近些,又是深蓝的了。湖上的风很大,水波铺成扇形,在湖面上飘飘悠悠地浮动。

又过了三十分钟,觉得今天日出的最胜之景已经谢幕了,就在山上随意走一下。

山顶长满了短草,比较平。朝东的方向是平缓地延伸到湖边的,朝西的方向却是悬崖。 在悬崖的边上结系了许多经幡,也摆放着不少玛尼石。沿着山顶朝南一直走,尽头是一个断崖。 断崖下是几道石梁,再过去,是一座平地拔起的红色岩山,结满了经幡。

不想走回头路了,就沿着断崖往下爬,脚下的小石头悉悉簌簌地下滑,很不可靠。 所以在踏下脚之前,先得把准备落脚的地方的小石头踢干净了。

下崖途中经过一个洞,刚开始还想当然地说,呀,一个闭关洞! 再仔细看看,看见了一根漆黑刚硬的翎毛……啊呃,是普巴金刚修行的地方…… 下崖途中,就看到两只鹰飞了进去,好险。

到了平地,眼前就是纳木错的标志之一,合掌石。两片巨大的红色岩石斜倚在一起,像是一双合十的手掌。 合掌石上挂满了哈达,对于那些高处的,实在想不明白是怎么挂上去的。 旁边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着对合掌石的介绍, 对世间的人说,这是念青唐古拉山和纳木错的爱情天长地久的盟誓。 对想出世的人说,这是莲花生大师为众生合掌祈愿的示现。

合掌石的东边,就是刚才在断崖上看到的那座红色岩山。从下面看起来,这座山有了许多令人惊奇的细节。 山的石壁上有许多幽深的洞,小的洞口有一人高,大的则高四十米左右,洞口狭长圆柔,洞壁很光滑。 有的洞太高太深,刻穿了岩山,就形成了独立的石柱。 出于大家心照不宣的理由,当地在这里立了个石头,给这个地方起了个名目:天赐阴阳。

我的理解,这块地方应该是青藏高原隆起的时候,现在的纳木错曾经的湖(海)岸, 这些岩洞或石柱是海水冲刷刻蚀的结果。

听着湖水拍打湖岸的涛声,沿着岸走回去,远远地看见两个当地人,一老一少在湖边洗墩布。 在他们的心中,纳木错不是神圣不可亵渎的吗?郁闷。

在北面那座山下,有三个小山洞,里面有许多红色的岩画,描述狩猎、畜养的生活场景。

到西边的湖边去看看,大晌午了,湖边已经挤满了人,有游客,也有做生意的。 做生意的形式有三种:骑牦牛下水拍照(莫非是因为纳木错不可用人脚侵犯,只能用牛蹄替代?)、 骑马绕岛游以及卖小挂件。遇到前两种来缠的,对他们手里牵的坐骑念“嗡吗呢呗美哄”, 他们听到了就很惭愧地退走了,或者面色紧张地跟着念,来不及再纠缠; 对于卖挂件的,一句“有了”就打发了。

在湖边念了经,然后向湖里供养了些牛肉干。念金刚萨垛百字明的时候, 一个小女孩坐在小武身边,嘴里也念着经,还摸了几下他的脚。 我们起身之后想起她来,再看时,已经寻不见了。

回到旅馆收拾包,到停车场上找回拉萨的车。刚开始找的是旅行社的车,对答大约都是这样的: “你怎么过来的?”“长途汽车。”“那你就还乘长途汽车回去吧。” 总之能听出旅行社对省钱的穷鬼们那种咬牙切齿的恨。我们醒悟过来之后就不再找他们了。

过了大约半小时,我们终于在停车场门口拦到了一辆小面包,里面还有两个空位。 司机把窗户摇下来,问我们干什么,小武说我们想搭车回拉萨,司机开价八十。 小武说我们都是学生,实在没钱,五十行不行。司机犹豫了一小下,说,上来吧。

车上的主客是一个男孩,学生模样,交谈中知道是马鞍山人,在武汉的中国地质大学上学, 放假来西藏玩的。他的叔叔在西藏这边工作,副驾座位上是他叔叔的同事。

车到羊八井附近时,还拐到温泉边看了一下,实际上什么也没看到,因为好看的部分都给圈起来开浴室了。

从羊八井到拉萨的途中还经过了两次泥石流冲坏的路面,看来昨晚这里的雨下得不小。 冲坏的路面上只有一个车道了,大家老老实实排队,有辆出租车不本分,加塞跑到队首去, 结果被维持秩序的工人骂了回来。一路倒车,后面的车一路加到队伍里,只好不停地倒, 好不容易终于到了队尾,一个打轮不慎,不幸左前轮掉进沟里去了。

终于到了拉萨,停在罗布林卡附近,找了辆三轮车,谈好六块钱回吉日。 风很大,三轮车顶着风走,我看着车夫吃力的样子很可怜的,到布达拉宫的时候,我们让他停下来, 说不忍心看他这么累挣六块钱,干脆给他两块钱,我们自己打车回去得了,不料车夫老大爷嚷道: “三轮车起步就是三块,两块可不成!”我们面面相觑,心想罗布林卡到布达拉才一个路口,本来只想给他一块。 既然他以苦为乐,不喜欢多拿一块钱,也不喜欢节约时间,我们就成全他,让他蹬到吉日好了。

老头儿的车风很差,先是闯红灯,又是顶前面的车,催人家快走——人家还没上完客呢。 到了吉日,给他十块钱,他说没零钱,小武就到泰山餐厅里去换钱, 不料老头儿会错了意,腾地跳下车来,一把抓住他的背包,嘴里高声喊:“跑?跑得脱?!” (用四川话念,特别够劲) 登时围观者拥了上来。小武大怒,说:“这不给你换钱的么!这是个饭馆子,我跑哪儿去?” 老头儿才接过六块钱走了,嘴里咕叽着:“换钱也得先说一声么,不说谁知道你是不是想跑……”

算是纳木错之行的一个苦笑的结尾吧。

色拉寺 布达拉宫 小昭寺

布达拉宫门票早晨又起晚了,十点才出门。先去布达拉宫停车场看了看,购票凭证已经办到了,下午一点半可以进。看时间还早,就去色拉寺一趟。

色拉寺在拉萨北郊,从布达拉宫打车过去需要十分钟,十五块。

沿林荫路往上走,很缓的上坡。色拉寺的大殿在路的左侧,门口排着长长的队,大殿里的主尊是马头金刚(观世音菩萨的愤怒现相)。 虽然是主尊,他却被供奉在大殿西侧殿的一座佛塔里。

顶礼马头金刚后,请了一些加持物:金刚结、内有马头经的系解脱、甘露丸、内有狮面佛母经和马头经的系解脱以及马头明王的牌牌。

在后殿的文殊菩萨前磕长头,获老喇嘛准许,到栏杆内顶礼。

在大殿里转的时候,就听到上面传来高亢的歌声和低沉的敲击,心里猜,大概是打阿嘎土吧。 上楼一看,果然。五六位青年女子和五六位小伙子站成两排,一边唱着嘹亮的歌进进退退,一边拿手中的木杆夯击地面。 很难说清究竟是谁在驾驭个中的节奏,是歌声,舞步,还是夯土的手呢?

看看表,快一点了,赶紧去布达拉宫。拿到了购票凭证,给了六十块钱辛苦费。 虽然一百块的门票花一百六十块钱搞到听起来多少有些荒谬,但比起某些旅行社开口就要三百块手续费,还是优惠多了。

布达拉宫每天的接待量是有限的,每天只接待散客九百人(亦云,七百人)。票并不是随去随买的,而是每天下午五点开始,在布达拉宫西侧门口发放次日的购票凭证,每证限四人,必须持身份证领取。各人的出生日期都写在购票凭证上,从理论上来说,比较难转让。购票凭证上还注明了正式买票进入布达拉宫的时间。由于想进入布达拉宫的人太多,许多人从中午就开始排队。当地人替人排队办证,从中赚取辛苦钱,凌晨两点即出现在那里,也不算什么稀罕事。

拿购票凭证进了布达拉宫,过安检,然后买票正式进入宫门。

在喇嘛拉康(上师殿)恭敬顶礼宗喀巴大师像,刚刚站起来,看到侧门开了,一个小警卫出去了。然后一位中年喇嘛(四年之后)走了出来,问我们从哪里来,取了几条哈达给我们,而后请我们到殿里面去拜。心里那个激动啊。到里面细聊一会儿,他得知我们是色达堪布的弟子,十分高兴,翘着拇指说: “那位堪布了不起!了不起!”

喇嘛拉康中间供奉着宗喀巴大师及历代观音喇嘛像,左侧的佛龛里有石头上天然生成的法王松赞干布像。我们问喇嘛可否拍照,他摇摇手,指指上面,说,那里看着呢。一瞧,是个摄像头。

喇嘛拉康的右侧即名闻遐迩的帕巴拉康(圣观音殿)。帕巴拉康和其下方的曲杰竹普(法王洞)都是布达拉宫的早期建筑,但经历代扩建改建,在它身上几乎没有留下一丝岁月的痕迹。

斯东赞玲坚吉康是塔葬五世观音喇嘛真身的宫殿。大金塔中还供养着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宗喀巴大师牙齿舍利和贝叶经。第四层塔基上,有一件稀世珍宝,那是大象脑髓中生成的一颗明珠。

出布达拉宫时,将近四点,在西门处已经排了近七十米的队。虽然将近四点,太阳在空中的位置也就是北京的下午两点左右,那就去小昭寺吧。

小昭寺在大昭寺北方,北京路和林廓路之间的小昭寺路上,门票二十块。

小昭寺中也有一尊觉沃佛,这是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由尺尊公主从尼泊尔带来的。比较有趣的是:大昭寺本是为尺尊公主所建,里面的佛十二岁等身像是由文成公主带来;而为文成公主所建的小昭寺却供奉着尺尊公主带来的佛八岁等身像。据说,八岁等身像在文革时已经毁容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修补版。

小昭寺主殿的四面外墙颜色及装饰不同:东墙无装饰;南墙红,绘无量寿佛;西北墙白,绘白度母及尊胜佛母(无量寿佛、白度母及尊胜佛母合称长寿三尊);北墙绿,绘绿度母。注意到这一点之后,我忽然发现:和大部分朝南的寺院不同,小昭寺寺门朝东,这是文成公主家乡的方向。随即又回想起大昭寺是大门朝西的——那是尺尊公主故乡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