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南怀瑾 ’ 标签归档

随想

仙乃日和玛尼堆

《金刚经》开头,须菩提提问,佛陀回答说:“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你好好听哪,善男子善女人,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某“大师”解释道:“佛陀说到‘如是’,指的就是‘当下’,一言未发,就已经把法说完了。可须菩提不懂,回答‘说吧,我听着呢’,佛陀只好说有文字之法。”我对此解释一直深怀疑虑,虽然它显得很高明的样子。这也怪汉语的时态模糊性,从字面上看,无法确定如来说的是“底下将要说的”还是“当下这个状态”。后来读孔兹的梵译英版,译文是“I will teach you…”这就确定无疑了,佛陀说的没那么故弄玄虚,某“大师”想得太多了。

我有什么资格定义别人的幸福呢。

有时你想说点想法,因为你深知世界上还有其他人,所以你谦虚地说:“我认为……”然后就有人很不满,批评道:“满口我我我的,就想着自己!”可见,你怎么做,和别人怎么看你没什么关系。

可能很多人都被同门师兄批评过“你分别念真重”,可什么是分别念?凡非第一念,就是分别念。而第一念是“法身”,剩下可意会言传的那部分(一切你能想的做的),就都是分别念。所以师兄这么批评,并不表示你分别念比别人重,或刚才格外重,而是:一、她不懂分别念的意思。二、她的分别念被你的惹恼了。

如果自认为是修行人,就不能只在佛堂里“回向一切众生”,出门到大马路上来,却对身边的众生报以白眼、詈以恶语。如果这样做,和标榜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贪官们有何区别?

深信或熟知的东西、熟悉到“都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人不会把它成天挂嘴上。醒来就睁眼,出门就迈腿,不用当口诀背诵。只有新知的、不解的、嘴上认可却心里怀疑的,才要时不时说说,加深印象,或强迫自己接受。

学习:“安慰剂效应”,极大可能是做“安慰剂效应”实验的人陷入了“安慰剂效应”。当他认为安慰剂会产生“安慰剂效应”、并知道眼前的病人服用的是安慰剂时,他的诊断结果就倾向于“安慰剂效应”成立的结论。

科普群体的最大障碍,是“科普者”采用了“面对面”而不是“肩并肩”的姿态。面对面尚且无效,俯视更加不行。如果“科普工作者”陷入了“不说点高大上的学术专有词,没法吓到你们这帮贱民”的心态,这不等同于一刀拉了自己的小命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