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四法印 ’ 标签归档

篆刻四法印

“四法印”篆刻习作

“四法印”篆刻习作

初学篆刻,先把“四法印”刻起来,好往赠送手书《金刚经》上钤盖。很多人请了经文是要供起来拜的,所以我不落款不用私印。把“四法印”盖在经书上,就没有问题了。

四枚印的设计:

“诸行无常”第一次习作

“诸行无常”第一次习作

诸行无常——为了表现“无常”,使用朱白相间的印面。这个其实很纠结的,平生第一次刻石印,就是朱白相间,差不多是“还没学会走就想着跑”的节奏。雪上加霜的是,我还专门挑了一块长得比较花的印石来刻,而这样的印石软硬不均,走刀七扭八拐,于是处女作就成了右边的样子。除了走刀拐弯之外,主要问题还有:细线两侧的刻画常常崩坏此线;收不住刀,常常冲过头殃及四邻。回头说技法体会时细说。

有漏皆苦——这是唯一的一枚全朱文印,要领是刻得涩、苦、残、丑,贪嗔痴一应俱全,来表达“苦”的感觉。这一点,最后结果算是做到了,只是印面还嫌太满。

诸法无我——这个没有太多可说的,主要靠使用白文来表达“空”。这个印比起头两枚来说,算是做到了留白合适。

涅槃寂静——这是唯一的一枚圆印,还没有布置印面的时候我就想好了这点,圆形表达“圆觉”、“无分别”、“无极”的概念,都比较合适。其它设计特征有:白文表“空”,四字朝向表“平等无别”,印文居中表“离一切边”,顺时针旋绕印文表“轮涅无二”。至于本来就不堪一提的字体和刀工,在这里算是细枝末节了。

“四法印”篆刻习作 比例1:1

“四法印”篆刻习作
比例1:1

篆刻技法体会:

对于初学者来说,石料很重要。不均匀的石面上,刻刀很难走直。最好在实体店里,现场挑选石质软而均匀的青田石。我作为讨价还价恐惧症患者,在淘宝上买石头,而店家是随手选货,所以不易保证石料一致。

执刀手势比石料更重要。“诸法无我”那枚印,第一次刻画十分失败,而第二次,在没有更换石料的情况下,却刻得很整齐,原因就是使用了正确的执刀法:拇指食指捏刀,中指在距离刀锋一两厘米处扶牢刻刀,无名指和小指抵住印石,产生一个“随时往回收”的力道。这样执刀,就可以把刀走直,并且避免崩坏细线、以及破坏邻字甚至戳伤手的问题。

不能用嘴吹石屑,以免吸进肺里,久而久之成了尘肺病患者。

“四法印”的应用

宗萨仁波切在《正见·佛陀的证悟》一书里说:如果你认同“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那么,哪怕你不曾听闻佛陀的名字,也能与佛陀同行。

四法印并未埋藏在深山古寺里,相反,身边处处有应用四法印来抉择取舍的机会。

“2012年世界末日”的噱头疯传的时候,有位师兄对我说,东北有一位高人,说“2012”并非虚言,只是不确知是何种具体灾难而已。我说,住住住,又是邪师大仙。这师兄很不爽地说,开放地听嘛,2012还没到,怎么能轻易说是假的呢?再说他替好多人看,都说对了。他在气头上,我想说的道理就没法表达出来。

后来索达吉堪布在微博上驳斥“2012世界末日”说,那位师兄看到了,转给我看:

美国大片《2012》,近几年为人们津津乐道,但那里面的情节会不会在人间重演,末日会不会真在2012年不期而至呢?我个人认为应该不会。当然,随着环境污染严重、人心道德败坏,致使天灾人祸不断增多,这也在所难免。但若因此就以为人间马上将天崩地裂,每天惶惶不可终日,那就有点杞人忧天了。

他这时很兴奋:堪布说这是杞人忧天耶!

我问他,堪布说这是假的,你才信么?“2012”本来就很明显地违背四法印之第一法印“诸行无常”啊。

他这次愿意听我说完了。

诸行无常,世界的一切都靠不住,不能恒久存在,在同一时刻对不同众生显现有异,甚至在同一时刻,对同一众生,世界也和世界本身不同。世界在未来会发生什么,无法确知。

世间科学达到了某种程度的知晓,如天体的运行、恒星的生灭,这并不违背无常的道理。因为世间科学谨慎地对其推断加以“如果此天体届时还在、如果此恒星如此构成”的限制条件,并对限制条件采取无常的态度。例如,科学确知,如果太阳能一直安然穿梭于银河系中,则五十亿年后它必然熄灭并拉地球陪葬,我们对它能否安然穿梭于银河系五十亿年却未必有把握。

按照诸行无常的道理,我们也可以说,无常就在我们身边,每天都有人死去,飞机随时可能掉下来,地球随时会遭遇小行星碰撞。但在我们确知事件之前,不可能确知时间地点。

所以,如若有人号称,他虽不知世界为何灭亡,却知晓世界灭亡的年份,则此人违背“诸行无常”,神棍无疑。

再说一例,有人经过艰深的思辨后,问:上一世的事,我已记不清。如果来世存在,且同样记不得我这一世的状况,那么“他”基本上等价于另一个人,我为何要担心“他”的命运,为来世修行呢?

先不用说阿赖耶识能够记录生生世世的因果的道理,“为来世修行”本身是个伪问题,因为有漏皆苦,佛法所说的修行从来就不是为了来世。提问者心里隐藏着一个假设,就是我的状态挺好挺幸福哒。有漏皆苦说的则是,你现在感受到的欢乐满足感,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不用等到那个“忘了一切的”来世。比起“为何为来世而修行”来说,对“为什么说有漏皆苦”的讨论显得更有意义。在没弄清企鹅会不会飞之前,讨论企鹅飞翔的姿态如何改进是没有意义的。

《寂静之道》

寂静之道

寂静之道

从淘宝上订的《寂静之道》书到了。

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四法印和四圣谛,树立“正见”,即在终极目标的地方,为读者立一个标杆,以免走迷了路。第二部分介绍的,是为了达到上半部所介绍的终极目标,可以采取的路径。用行话来说,上半部是闻思,下半部是修行。用《论语》的话说,上半部是思,下半部是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的内容结构很新颖,有点像微博,有点像《吉檀迦利》,每段五、六行话,讲一个单独的道理,而整个连下来看,又是贯通一气的。堪布的文字般若真是令人钦佩不已。

我打算在两天内看完这本书,用几年去读懂它,用一辈子去印证它。

《正见·佛陀的证悟·近乎佛教徒》这本书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Almost Buddhist》的中文译本取名为《正见·佛陀的证悟》。老实说,我对书中的一切内容都很钦佩,唯独不喜欢这个书名。这本书的内容是解释佛所说之四法印的,告诉读者,不管你是否是概念上的学佛之人,还是根本没有听过佛的名字,只要认同这四个命题为真命题,即可被称为佛的追随者。书的内容客观平实,一点没有强迫人接受的意思,总体的氛围是:

  • 一位叫乔答摩·悉达多的王子、后来被称为“佛”的人说了一些他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
  • 喜欢这些看法的人们试图把它们讲给别人听,不幸的是,转述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忘了要讲的是什么,而更注重各种仪式和教室的装潢。
  • 我试图把我所理解的悉达多的感悟给大家重新讲一下。
  • 如果你不认同悉达多对世界的理解,或者不认同我所揣度的悉达多对世界的理解,都完全没关系。

但是这个书名很难让人获得这样的印象。既然这本书是“正见”,那么别处就必有“邪见”、“异端”了。这种词语很能使人联想到中世纪的欧洲或者狂热的传教士,所以我猜想这并不是宗萨仁波切放上去的。如果把“正见”两个字去掉,留下“佛陀的证悟”,那么,我相信许多编撰过维基百科的人也会同意。

我不排除这样的解释:这两个字是用以律己,写给学佛之人或自以为学佛之人的,告诉他们什么才是佛的见解,什么才是自己的目标。如果确是这样,那么,我觉得是更能被读者接受的。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在北京大学的开示(下、节选大意)

这是我根据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在北京大学所做的第二天演讲(第一天点这里)整理的部分内容。由于这两天演讲的主题是“四法印”,因此建议读者结合阅读蒋扬钦哲仁波切的著作《正见:佛陀的证悟》(亦称《近乎佛教徒》,如果阅读此书有技术问题请参考这里)。

……昨天我讲的内容,是学佛过程中使用的工具。要知道所有的工具只是工具,并不是真理。 当佛教传播到不同地方时,连工具都要改变:佛教进入日本甚至需要借助基督教; 在中国至今有许多人不能接受托钵乞食,而在印度,这是最尊贵的生活方式——佛陀成就之后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 大家知道西藏的出家人有吃肉的,可藏传佛教是大乘,怎能吃肉呢? 你可以说,西藏那里什么都不生,只好吃肉,那么在北京,这个理由就不成立了吧,所以这是生活习惯使然; 佛陀是允许僧人穿蓝色的(仁波切当时穿的是蓝色的僧裙),但是在中国,因为皇家的敕令,人们似乎只接受红色和黄色…… 中国人尊崇常识;印度人没有常识,尊崇的是智慧……

关于空性:What you see, or how it appears, is not what it is: This is emptyness. (你看到的,或者事物显现的,不是它的本来面目:这就是空性。)

在西藏,人们甚至试图描绘空性。蓝色赤裸身体的普贤王如来,和大片大片蓝色的天空,都是空性的符号…… 比方说,将桌子上的东西一一拿走,桌上就剩下了空性,得到空性的好处是你可以随意把这些东西放回去——或者放别的东西…… 比如你觉得英俊美丽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别人都觉得很丑。把自己的见解拿走,就可以放大家的看法进去。 某天晚上你和他/她吃烛光晚餐,觉得他/她长得还真可以,同床共枕一夜,隔天早晨没准就大吃一惊了,说:这是谁啊!不认识!…… 感受空性的要点,是自己无所住:to view from nowhere。

关于涅槃:涅槃在我们的印象里,大约会把它想成像天堂一样的东西,这是不好的理解。 涅槃不是极乐世界,而是平和、离于极端的,当所有的极端都耗尽时,就是涅槃的境界。 一个女人很想生一个小孩,有一夜做梦,梦到自己怀孕,然后生了一个孩子,她非常开心; 在同样的梦里孩子又死了,她又陷入了悲伤。 当她醒来的时候,梦中的欢乐和悲伤都没有参考点,它们都不存在,此时她离于这两种极端(extreme)。 有关涅槃的画像,画一朵极乐世界的莲花,这是因为在方法上我们需要这些。 如果读佛经,里面对于莲花、净土也有非常详细的描述。

我总是给大家这样的例子,现在再给大家一个。 如果你问我:你是不是真的想要证悟?恐怕眼下我还不想。 并不是因为我有慈悲心想要久住轮回,帮助众生成办事业,而是我想看世界杯足球赛,这样很开心; 我也想看侦探小说和灵异电影。 如果你证悟的话,时间这个极端就不在了,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就代表全知。 所以下一届世界杯足球赛所有的结果,当下就知道了; 看神秘电影,从开始就知道结果,甚至不用看就都知道了,这样不好玩。 通常我们在找的这个证悟呢,是部分全知,够用就好——比如用这个相对的全知或者神通,来看看情人的日记里面写的是什么。

刚才讲的这些是想给大家描绘出一个超越空间、超越时间的涅槃是什么样的。 我不想让大家说:哇,这怎么可能,这超过了我的能力,我怎么可能变成这样。 你们不要这样失望,因为这做得到,如果你真的能够循从此道,比如说,每天禅坐几分钟,常常修心。

特别要讲的是,很多人喜欢谈:我有一种特别的感受,额头这里开始痒起来了,是不是第三只眼要长出来了? 或者其它类似的感受。拜托,不要谈这些,谈这些是很羞耻的,不高雅。真正修行的结果,是你开始有一些转变。 假如你是那样一种人:有一点点赞誉就会趾高气扬,或者遭受一点点批评就会垂头丧气; 再假设经过几年的禅坐修行,你开始对这些东西没有什么感觉,不在乎了。 那么这是非常棒的,这种境地等同于佛陀头上的顶髻。 即使是去掉极小的执着——比如你每晚上都要换洗你的内衣,有极强的洁癖的。 经过几年的禅坐,也许你无所谓了,说不定你的内衣两年都没洗。我会说,这是一种……小局面的涅槃。 这是我们要寻求的。

关于金刚乘:刚才谈的这些是大乘和金刚乘共同的基础,同时,金刚乘是大乘。 如果没有基础乘,就没有大乘,基础乘这里指小乘。同样,没有基础乘和大乘,就没有密乘(金刚乘)。 金刚乘是很性感的(sexy),不要忘记它也有它的危险。 金刚乘和大乘基础乘的关系,譬如给一个得了黄疸的人一个白海螺,他看它是黄色的。 大乘和金刚乘怎么处理这件事?基础乘和大乘会这么说:你对海螺是黄色的这个见解是错的,你要吃药,把黄海螺的那种显现去掉。 金刚乘给了你一条捷径,因为金刚乘绕过了“黄海螺是错的,我应该吃药”这一段,不强调这一点,你直接就想它是白的,因为它本就是白的。 你再看一看海螺,觉得它还是黄的,但是你一再想、一再想,它是白的。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金刚乘有很多仪式,大部分是有关本尊。 每位本尊的修行都和自我的观想有关,比如我是六臂,等等。 观想本尊就如同看白海螺一样,不是想,我某一天要成为本尊,而是说,我就是本尊。

关于闭关:闭关有很多定义。通常我们说闭关,是要建立一个范围、边界(boundary)。 一个人不离开房间、寺院或者洞穴,把自己锁在里面,呆上几天、几年甚至一辈子。 有一个外在的界限,这种闭关是一般的闭关。 最高境界的闭关,这个界限在于过去心和未来心之间:呆在当下,甚至在你刷牙的时候。这种闭关是最好的。

关于找到自己的心:事实一、我不是头痛,我头痛。如果我就是头痛,那么我没有希望。 事实二、为什么头会痛?因为看世界杯累的。事实三、我好好休息,去按摩,去桑拿,以治愈头痛。 事实四、最重要的是我必须知道:我不是头痛,而只是头痛。

关于成就后会否重新起心动念的问题:烧焦的种子不会重生。
关于去除我执与分别的问题:空不是色的消灭。空就是色。
关于佛三功德(无生、无住、无灭)与无常是否矛盾的问题:佛不是和合而成的。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在北京大学的开示(上、节选大意)

这是荀子博客根据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在北京大学所做的第一天演讲(第二天点这里)整理的部分内容。 由于这两天演讲的主题是“四法印”,因此建议读者结合阅读蒋扬钦哲仁波切的著作《正见:佛陀的证悟》(亦称《近乎佛教徒》,如果阅读此电子书有技术问题可以参阅这里)。

……当我了解到玄奘大师在追寻真理过程中的精进和决心,他所做出的这种牺牲跟忍耐几乎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如果你要问我佛教在今天这个社会还有什么作用的话,我觉得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并不一定完全是宗教方面的,而是作为一个寻找真理的工具。 也许有人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所以跟其他地方,比如说中国,没有太大的关系。 我认为事实上不是这样说的。我想把这个题目留给沙尔夫教授在下午再谈。

我想要来谈一下佛教的见地。因为见地是驱使我们的东西。在我谈到佛教的见地之前,我们先来谈谈为什么要佛教? 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事实上任何事情都可以这样,为什么我们要科学?为什么我们要技术?为什么我们要其他东西?为什么要佛教呢? 因为基本上我们都想要好玩。我们都想要快乐,我们都想要好玩,而且是种持续的好玩,最好还要便宜,而且还可以随身携带。 这跟我们做的其他事情一样,不管是科学和技术都一样,不管我们做什么,我们永远是在寻找好玩的事情。 当然,好玩的定义各有不同。对不同的众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世代都有不同的定义。 因此去追寻好玩的工具和方法也就不同。

根据悉达多这位印度王子而言,为什么我们不会有持续的好玩的事情呢?是因为一件事情。 我们永远在看着一个事物,我们一直在看着虚假、虚伪的事物,不可靠、不确定的事物,而我们认为它是真理,是绝对真实的。 这就是他(悉达多)认为的所谓基本的无明。这事实上完全与宗教无关。 我认为,我们完全在谈论科学。

如果你想要有一双意大利真皮皮鞋,如果有人告诉你,你穿的是双假的。那你就会受苦。 你就没有勇气自在地穿那双假皮鞋,我们大部分人都做不到这点。 对这位印度王子来说,寻求真理是他最大的追求。

当他在宫殿的时候,当他还在皇宫的时候,他看到老病死。 当他听说老病死是无法避免的,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时候,他自然就想要解决那个问题。 当然如果有问题,我们马上的直觉反应就是要解决那个问题。所以他逃出了宫殿,离开他的皇位。 离开了他的家人,因为他的家人反对他追寻真理的主意。

佛教徒会这么说,最后他终于找到了真理。这并不是说,佛陀找到了一种方法,所以我们不会死亡。 不是说他究竟找到了一种保护皮肤的乳液,所以我们就不会有皱纹。 他最后意识到,你必须接受这个真理,当你接受了这个真理,你就不会受苦。 他所寻求到的真理后来教导给他的学生。为了让大家比较容易接受和了解,所以我们把这些真理分成几类。 所以对于真理做了很多分类。也有很多方法来趋近这个真理。 结果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这些方法后来就变成了所谓的佛教。我认为这非常不幸。 因为后来我们变得非常被这个方法吸引,而不是真理本身。

每个人都会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这些工具?这是个具挑战性的问题。我将给大家两个例子。

如果这个杯子完全装满了纯净的水。然后你在找水喝。这杯水是满满的一杯到杯子边缘。 你不会看到有水,因为水太透明了。你会看不见水。为了让你看到水,我们怎么办呢?我们把水染污一点点。 所以这个黄黄的颜色帮你看到水。所以在佛教里,你看到的所有这些方法,不过类似这个染色的事情。 所以,所有这些佛教里的方法,如果我可以很直接说的话,都是虚假的。它们不是真正的真理。 但是,如果你问我:这些方法有用吗?非常有用!没有这些方法,你就看不到它。 可是问题在于,我们被这个颜色吸引,而不是水。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也许会问,为什么悉达多太子要教授这么多佛教的方法? 如果在枪的威胁下,人家强迫你一定要说天是红的,或天是绿的。你完全没有选择,只好说,是的,天是绿的。 可是你心里晓得,其实天不是绿色的。这就是佛陀传授所有教法时的心情,他别无选择。 虽然没有人拿着枪对着他,他没有选择,当然佛教徒会说他有极大的慈悲心。

让我们假设,诸位现在在做梦。是一个梦魇。你在跟老虎睡觉。你吓坏了。 为了从这个噩梦中出来,你可以采取几个方法:我们可以把老虎赶走,这是个还不错的方法。 可是有一个更好的方法就是一桶冷水,可是你仔细想想,两种方法都不对。 为什么?因为那桶冷水浇在你的头上,并没有赶走任何老虎。这儿根本就没有老虎,是你在做梦! 所以佛教的方法通常都像这样。你还是要感谢那桶冷水,因为那对你有好处。 你感激那桶水是好的。因为下次你再做梦的时候,你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现在,我们来谈谈见地。正如先前所说的,见地就是驱使我们的行为,一切事情。见地是一种想法或观念。 在我们现今社会中,有一种见地,即休旅车和宝马车是好的;或者,苗条的身材是好的。 这是见地,再来就有了发心或动机。当然动机是非常受制约的。 在没有那些时尚杂志的宣传之下,事实上一开始很多人并没有想要身材苗条的动机。 因为这些杂志的制约,所以很多人想变得苗条,而且认为变得苗条这个主意是好的。 这变成了他们的究竟真理。所以怎么办?你就想要变得苗条。 你读有关于如何变苗条的书,跑去健身房,基本上这就是修。 再来就是,不吃米饭,跑步啊,吃各种草药或是茶来减肥,这就是行。 所以见地非常重要。我现在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悉达多提出来的四种见地。

第一个,他发现,不管在何时何地,任何和合而成的事物都是无常的。

即使是把两个东西和合在一起的这个动作,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无常。 因为形状已经变了,颜色已经变了,尺寸已经变了。这点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很不容易接受。 我将告诉大家一个南传佛教中常用的例子。

佛陀说,每次你看自己的手,你就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个你把它看成整体,而不是部分。你不会跟别人说,我可以握你的血管,骨头和皮肤吗? 而你认为这是一只手。我们通常将事物视为整体。事实上,这里没有所谓的手,而是一大堆分子的组合。

第二点,我们认为今天的手就是昨天的手,昨天的手就是今天的手。你在握的是同一只手。 这仍不是事实。如果今天的手就是昨天的手,那所有护肤乳液公司就没有生意可做了。 尽管我们看见这只手一天不如一天,越来越糟,我们还认为这是同一只手。

第三个错误是我们认为它(手)是独立的,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任何其他东西。这个我们稍后会更多地谈及。 佛陀发现这个基本的错误见地在引导我们受苦。怎么会这样呢?你认为这会持续下去。你认为这是恒常。 那你怎么办呢?你变得执着于它,你不会想有一天这个东西会在棺材里。所以你全世界到处跑,想要保护这个东西。 甚至佛教徒也这样做,他们跑到上师面前,希望他加持这个东西,让它健康长寿。我可以跟大家开个玩笑。 对中国人来讲长寿是件非常重要的事。不是吗?因为我们常常看到老公公手里拿着个仙桃的景象。 正如刚才提到的意大利真皮皮鞋是假的例子,我们自己把自己跟真理脱离开了,所以让我们去受了一些没有必要受的苦。 所以记得我们开始所说的吗,因此我们不能够开心好玩。因为我们忙于照顾这个玩意儿(手)。 现在让我们转个方向来看看。佛陀的第一个见地:一切都是无常,这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件坏事。 事实上,无常是个非常好的消息。如果你的手越来越干燥,你就应该买护肤乳液。 为什么?因为无常,所以护肤乳液真的有用。如果你现在不是百万富翁,感谢无常,因为你可以变成百万富翁。

所以了解佛陀这个无常的见地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把它想成是种宗教的威胁,说:哦……你不好好干,你就会下地狱。 根据这个真理,我们要发展一种能接受真理的态度。为了了解这个真理,有很多很多方法,跟修有关系的,跟行有关系的。 如果你到缅甸或是泰国,你看见那里的出家人剃了光头。 剃光头这种行为是为了提醒你有无常这件事情,并不是说佛陀对长头发过敏。 然后他强加这种制度说,你要当佛教徒,你就要剃光头。所有这些仪式不过是为了带你走向真理。 可是如同前面讲的,我们对这些仪式太过着迷,以至于忘却了无常。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要佛教?简单地回答就是,因此我们可以拥有长久、便宜可以随身携带的好玩。 如何办到这件事情呢?就要了解一切和合事物都是无常的,并且经由接受这样的事情,即使有人恭祝长寿。 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即使你正在渡过最沮丧的一段时间也一样。

我不晓得中文是否有这样的说法:“时间治愈一切。”这就是很简单的一个真理。 当悉达多太子在追寻真理的时候,在想如何找到真理。他事实上非常实际,他的一切教法都非常实际。 我确信,当悉达多太子在禅修的时候,他有足够的智慧去很好地研究身边的那些鹿啊,大象啊,都吃些什么。 可是一个突破性的有关鹿的消化系统的研究顶多只是帮助了几只鹿而已。他想要探询的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所以他意识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一切和合事物都是无常,一切事物都如此,没有一件例外。

接下来是第二个见地。所有这些痛苦是从哪里来的?不只那些粗重的痛苦,比如头痛、胃痛啊。 基本上,是在谈到我们人类那种求不得的痛苦,而且必须一直跟不确定性生活在一起。 我们一直都活在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下,就像下一刻我们还能看到我们的亲朋好友吗?很难说。 那这是什么?这个痛苦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悉达多并没有说,哦,他发现有一个来自银河之外的邪恶势力侵入我们,所以我们会这样。 没有这种所谓在我们身外的邪恶东西给我们制造痛苦,他发现是因为我执的关系。 所以一切心流,一切情绪只要直接或间接跟我执有关系,就会带来痛苦。 我们的一切情绪,包括爱、恨、嫉妒都来自我执。这是一个很大的发现。作为人类,我们喜欢怪罪别人。 根据第二个见地,你不能怪罪任何人,如果你要怪罪的话,就要怪罪我执这种习气。 这在佛教研究中是个很大的主题。我们在佛教中听过很多关于无我的教法。 但我想要跟大家说一个事情,并不是因为佛陀发现自我是邪恶的,因此说执着自我是错的。 完全不是那样。所以再度要说的是,第二个见地也完全非宗教性的。 可是再度不幸的是,这种反思无我的方法又变得非常宗教性。 悉达多并不是说发现了邪恶的自我。他也从来没有说过,执着自我会带你到痛苦。 事实上,他发现没有自我。因此执着于自我是错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受苦。 这个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佛教徒经常说,哦,我很自我,我很自私,所以我们经常批判自己,而且以一种非常伦理或宗教性的态度来批判自己。

他说,实际上一切都是因缘,一切都是缘起。他基本上是说,无明等于我执这件事情。 你在看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事实上是由一些临时事物组成。可是你认为它是另外一个东西。 就像这张桌子,有这个桌脚,有这个桌板,所有东西组合而成,然后成为了一张桌子。东西和合在一起,就成为一种东西。

也许大家都已晓得这个诡计,但我将演示个诡计给你们看。我只能用英文来演示。

(仁波切在一张纸上写:12、13、14。然后指着13说:)你会说这是什么?你会说13。 如果将纸倒过来,13就变成了B。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A和C。 当13在12和14中间时,你认为它是13。但在A和C中间时,它变成了B。

当然你可以永远和悉达多来争论这个问题,这是件很好的事情。你绝对不能在表面上就直接接受。 根据佛陀,任何事物都和这个13或B一样。任何事情都如此。在一个组合的状态下做某种作用。 可在另外的事物再来作用它的时候,它会变成其他的事物。

如果我们在桌子上铺上床垫,毯子和枕头,它就变成了一张床。如果把它切成碎片放在厨房里,它就变成了柴火。 所以他认为所谓的自我跟这个13或B一模一样。基本上,我们在看一些由数种事物组合而成的东西,形状感觉等等。 在佛教研究中,这是个大主题。

我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眼、无耳、无鼻等等。 基本上根据佛陀而言,由几个元素组合而成而让你产生自我的概念。 事实上这个根本就不存在,而我们却执着于这些东西,这实在荒唐。 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和自我的观念战斗却很难。为什么呢?因为自我是个旧习气。 事实上就算戒烟都很困难,而抽烟还算是个相对较新的习惯。 因为当你刚生下来的时候,你并没有拿着根香烟从娘胎里出来。但是我执是个非常古老的习惯。 为什么?基本上像我刚才说的那样,几个元素组合在一起,所以你认为有自我。 所以我们就去建造很多可供自我躲藏的地方,让自我感到舒服、安全、有力,像钱财,权力,影响力和友谊等。 这是很重要很大的事情,因为没有自我,就没有经济可言。 如果佛陀所说的真正可行,而大部分人都这样与自我做斗争的话,市场将会崩溃,因为没有不安全感。 没有不安全感,就没有生意可言。大家一定都知道这点。我虽然不懂生意经,不过看起来这就是生意的精华所在。 那些商家让很多人来教导我们,什么东西是我们应该有但又没有的。 为了让这个不存在的自我感到更舒服更安全,在这个让不存在的自我更舒服的过程中,从较大尺度看,我们摧毁了我们自己的世界,比如环境等等。 我们每一个人都这样。在较小的尺度上,即使在朋友和家人之间,我们说我们爱他们,这其实总是因为我们爱自己,所以我们才会爱他们。 我们想把他们放在书架上,可以随时拿来使用。这基本上就是佛陀发现的第二个见地。 就像刚才所说,这完全没有什么宗教色彩。也无关任何道德伦常。 但在佛法中有很多关于道德伦常的教授。佛教中有完整的主题,比如:律。所有这些都设计用来了解真理。 如同刚才所说的,在枪口威胁下,你会说天空是红色的。所有这些道都是佛陀亲自教授的。

金刚经在中国文化中很流行,其中有这么一句,诸位都记得,佛说过,若以身见我,是个错误的见地。 他说,这些佛的相好都是不存在的,不真实的。当然这很难理解。 我们很希望有救世主。一个被用作怪罪和祈祷对象的救世主。当所有可能都破灭的时候,我们会想这样。 对于佛教徒而言,是的,我们谈到佛陀,我们谈到金身的佛。因为我们喜欢金子。从来没有人讲过像木炭颜色的佛。 即使我们看到佛的这些相好,都是一些善巧方便。我们在谈的这个真理本身就是佛,没有除了真理以外的佛。 真理无色无形,它也不是铜做的。

可是从某方面来说,我们需要人们对真理产生兴趣。 如果你爱某个人,你希望令他快乐,你希望给他快乐的因,所以你会做任何能将他引向快乐的因的事情。 我想要谈谈佛的慈悲心。慈悲心就是,希望他们可以了解真理。可是真理无色无形。从一般层面上来说,真理是苦的。

比如,三天前我还在印度的时候,参加了一场非常隆重的婚礼。你总不能跑到新婚夫妇前说:你们晓得吗?有一天你们会死亡。 你也不能说,你们俩都是人啊,所以你们会常常吵架,因为观点不一致或是不和谐等等。尤其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面。 所以为了传达真理,你要让真理看起来很吸引人,这就是佛教徒开始把佛漆成金色的时候。 后来事情发展地更为复杂了,因为有人喜欢蓝色,所以现在有天蓝色的佛像。 有人喜欢珊瑚,所以阿弥陀佛的颜色就是那种红红的珊瑚色。

即使我们在谈这个方便或方法,如果这个方便是纯正的方便,它一定会拥有一个将你引向真理的元素。 比如说佛的功德之一就像这个金色,我们佛教徒都为佛身是金色感到骄傲,或者耳朵能垂到肩上。 那你想想,认真地讲,你会真的跟这样一个人约会吗?你会很骄傲地对你朋友介绍你这位身体是金色、耳朵垂到肩膀上的男朋友吗? 所有这些佛教象征,如果它们纯正的话,都是为了吸引你并将你引向真理。

只要你受限于这些颜色和形状,你就会被和合事物所限制。

 


一个大学生提问说,他看了一些佛教书籍,但不知道他在现实中应该怎么做?

仁波切回答:This is a big question, actually, you’re asking me to scheme your life.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这实际上是让我为你计划你的一生。)(听众大笑) 后来仁波切回答说:Begin with critical mind, analyse it, this is very important, … go beyond reasoning. Try not to be a buddhist. (开始要用批判的态度,进行理性的分析,这是很重要的;然后要超越怀疑;尽量不要做一个佛教徒。)(听众又大笑)

仁波切在《正见·佛佗的证悟》一书中这样说:问一个佛教徒“什么是人生的目的?”是不恰当的。 因为这个问题暗喻在某一个地方,也许在一个洞穴之中或者在一人山岭之上,存在着一个究竟的目的。 仿佛我们可以透过追随圣者,阅读书籍以及熟悉秘教修行,来解开这个秘密。 如果这问题是假设在亿万年以前,有某个人或神设计了一个人生目的图表,那么它就是一个有神论的观点。 佛教徒不相信有个全能的创造者,而且他们不信为生命的目的已经、或需被决定和定义。对佛教徒比较适当的问题是“什么是生命?”……

另一名大学生提问,既然真相是幻相,那么生命的目的是什么?

仁波切回答:生命是一个幻相,目的是怎么与幻相游戏……如果你不知道梦中的虎是个幻相,那么问题就很大。 但是现在你知道了梦中的老虎是虚幻的,就可以与它做各种游戏,你可以抚摸它,也可以拔它的毛,随你怎样都可以。 最后,Sleep with the tiger. (与老虎睡觉!)

还有人问,如果每个人都出家了,那这个社会怎么办?

仁波切回答:我们目的是发现真相,我们总是追寻一个榜样。 但有不同的榜样可以追寻,有释迦牟尼佛,米拉日巴那样的榜样,也有阿育王等在家的榜样。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出家。 无著菩萨的母亲是一位比丘尼。 她与一国王结合,生下了无著,然后她怕犯的戒律还不够,又与另外一人结合,生下了世亲……因为她出离了出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