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慈悲 ’ 标签归档

无间罪很不容易犯

夏诺多吉

时常听到居士的言语:哎哟这可是无间罪啊!乍一听很惊诧,细听故事,则是堕胎、摔了个佛像、普通的人命案,等等。

我觉得,戒律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而不是打量别人的,况且按照自己对佛法的粗浅理解,随便就把人家判断到无间地狱里,也不具备修行人应有的慈悲心。我这里引用的内容基本出自慈诚罗珠堪布的《慧灯之光》系列,希望我的复述没有舛错。

无间罪共五种: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其实很不容易犯。杀父母之事,一般人根本不会做。“出佛身血”的“佛”指的是释迦牟尼这样教主级别的佛,人间化身的佛菩萨和伟大上师们都不算,佛像更不算,假如想犯此事,需要等弥勒菩萨成佛后才能办到。“破和合僧”的“僧”指的是“僧团”,由至少四个持戒比丘组成,所以想犯此事的话,就得把至少八人组成的僧团挑拨分裂成每方至少四人的僧团,普通人的能力和口才也很难办到。

石三世补充——谢谢!——《慧灯之光》和索达吉堪布的《前行广释》第63课上亦如是论述:破和合僧一条,亦是佛陀住世说法时方可犯得,称“破【氵•去•••車•侖】僧”。)

只有杀阿罗汉这事需要稍微讨论一下了。慈诚罗珠堪布论证说,一般人都是没杀过大活人的,这件事就一定没做过。具体讨论是这样的:只有在人间或天道无色界才能成就阿罗汉,如果在人间看到阿罗汉,他必然是成功降生后修行出来的。所以,不可能因吃肉打蚊子而无意中杀掉某位阿罗汉。堕胎呢?虽然堕胎确是故意杀人,但也一定不会杀到阿罗汉——“阿罗汉”的意思是“不生”,不可能有已成就的阿罗汉再来投人胎。

堕胎堕不到阿罗汉,甚至也堕不到阿那含(“不来”果位,只可能本世人身修行,或转生于无色天界)。堕到菩萨倒是很有可能的,但不属于无间罪。

上纲上线或者无限延展概念,非要判众生去痛苦不堪的无间地狱,恐怕先得检视自己,别触犯十四条根本戒里“舍弃慈心”的条款。大家都在无明轮回里打转,谁也不比谁高尚很多,不要舍弃慈悲自寻烦恼了。

天葬

天葬

天葬

藏区并不反感来自内地的人们观看甚至拍摄天葬,但如果我把天葬想作“原始”、“愚昧”、“残忍”,我的“原始”、“愚昧”和“残忍”会写在自己脸上的,自然就不招人待见了。

观看天葬要有三个想法:

一、体会“苦”和“无常”的伤悲之心。
二、超度逝者的慈悲之心。
三、随喜逝者以身布施的菩萨行。

五明佛学院天葬台的经纬度是(32.145, 100.446)。

随想

深入浅出是一种美德。

想得深是自己的智慧,说得浅是对别人的慈悲。想得越深,说得越要浅,智慧和慈悲才能同时增上。

与此相反,则是自己还没想明白的东东,却用一大堆唬人的辞藻,让人不敢深问。也有个成语来形容这种现象,叫做色厉内荏。

以上随想结束,下面这段,和它没关系。因为是随想,所以是不连续的片段。下面这段,完全有悖于刚才所说的美德。对于这点,必须预先承认。

有些现象,是一个人的特质(Property),而非此人的选择(Choice),则这个人不应受到指责,也不应被勉强去做违反此特质的事情,以免给他和别人造成大而长久的痛苦。

即使这些现象不是特质而是选择,人们的本性是追逐幸福,而没有人能定义别人心里的幸福 。

指责别人的特质,就把人逼入了绝境,算是一种杀生。

这种杀生,过去真有过,而且是大规模地加诸于人的身体。现在还在发生,呈现为心和语言的暴力。

站队之前,先想想自己为何站队。了解一样东西是什么(事实,Fact)比判断它好不好(价值,Value)更重要。

事实,无是无非。想不明白这个,就容易跟自己、跟别人较劲。

关于“双修”

上乐金刚,首都博物馆藏藏传佛教造像和藏区寺院的壁画里,时常能看到一些令人迷惑的形象,就是世人所称之“双修”:男相主尊拥抱一女性形象,双唇相接,私处若有交合。

对此形象,人们有了解其含义和不了解的。对于了解的,这里就不讨论了。不了解的,又有三种态度:

一、无所谓,或者将之作为中立的猎奇。博物馆里见到此形象大喊“快来看,欢喜佛!”的,大多是这样的吧。
二、反感,认为藏传佛教不守戒律,公然诲淫,不能被称为佛教。
三、向往,认为藏传佛教可以通过纵欲手段实现佛果,极其适合当今这个物质世界里、红尘中欲望炽盛的众生。

在不了解的前提下,反感和喜欢,可能都不甚安全。我试图说说我对“双修”的理解,原本就反感的,我不指望这篇短文能改变,人的喜欢容易变成憎恶,而反过来就不容易。何况,反感此形象的,也许是出于护戒的发心。而原本对“双修”很向往的,如果他们看完此文后,十分失望,认为这里说的不是他们想听的,我就会欣慰地觉得,不管怎样,还是小小地帮到了他们。

首先是对词汇的校正。“双修”是不精确的,更确切地说法是“双运”。不是“两个物体的修行”,而是“两个概念的运用”。两个概念,通常来说,就是智慧和慈悲,或称智慧和方便。

密集金刚,江孜白居寺为什么我说“双修”不精确呢?因为“修”是一个动静很大的动词。这个字容易让人以为男女媾合的形象是修行的手段,而实际上,这是对抽象法理的具象表达。

藏传佛教造像里的男女形象,并非佛陀菩萨当众宣淫。这里的男相女相都只是象征符号,女相象征智慧,男相象征慈悲,用男女媾合的形象来表述“智悲双运才能成就佛果”以及“智悲双运即是佛果”的道理。“佛陀”是“觉悟者”的音译,佛法是要觉悟,倘若没有智慧,当然谈不上觉悟。觉悟之后还要普度众生,众生的烦恼千差万别,假如没有慈悲和因材施教的善巧方便,度化众生也是空谈。所以佛法认为,要想成就,就需要同时运用智慧和慈悲,是为“智悲双运”,或称“双运”。成就之后的佛果,也是智悲双运的。而智慧和慈悲本身,都是没有形象的,更谈不上是男是女。

不但智慧和慈悲没有形象,连佛本身都没有形象。《金刚经》说: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既是此意。佛是大空性,不是指某个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的肉身形象。不但双运的造像是象征符号,一切佛教造像都是不了义、不精准的象征符号。佛法所说的许多譬喻,归根结底都是针对不同根器众生的譬喻,而不是对无上正等觉的精确描述。

所以,男女媾合的形象是把佛法的抽象道理具象化的一种表达方式,不是如人们浮想联翩的,一对淫人通过交合采补而悟得人天大道——那是房中术的养生概念,不是藏传佛教试图宣说的哲学概念。

喜金刚,首都博物馆藏关于“佛所说多是譬喻”,我再啰嗦几句。众生苦恼不同,所以药方也各各有异。对嗔心大的,说慈悲最重要。对贪心盛的,说布施最重要。对傲慢心重的,说忍辱才是不二法门。这些都是善巧方便,也就是双运形象的男相表达的意思——对种种不同根器的众生说种种法,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不让他们升起嗔恨心,所以称“方便”为“慈悲”。

《六道轮回图》的正中央,是三种动物。鸟代表贪欲,蛇代表嗔恨,猪代表愚痴。有人对此表达着了相,就说:众生里鸟的贪心最重,蛇的嗔心最盛,猪最愚痴。且慢:鸟、猪、蛇都是畜生道的,而畜生道的因缘是愚痴。鸟再贪贪得过饿鬼么?蛇再嗔嗔得过地狱么?这不就矛盾了么?所以,鸟蛇猪只是拿人们熟悉的事物做象征符号,并非实指这三种动物的真实心境。

“观音菩萨能够从地狱中救度众生”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什么?把“观音菩萨”替换为“慈悲”,把“地狱”替换为“嗔恨”,意思就明确了:“慈悲能从嗔恨里救度众生。”观音菩萨和地狱都是语言符号。人的地狱在自我的嗔恨心里,不是埋在滚热地核深处的某个地方。话虽如此,如果有位老太太,通过每天礼拜观音像获得解脱,我当然不会意外。因为礼拜观音像时,她确实在去除自己的嗔恨心,同时累积自己的慈悲。解脱前的一刹那,她也许以为是观音菩萨在拯救她。解脱时,她就会顿悟到“原来我才是自己的观音菩萨和地狱!”

读懂这些仅仅是为了增进理解、加强记忆的象征符号,而不落在相上,是很重要的。

藏传佛教造像里的男相,称为“佛父”,女相称为“佛母”。“佛母”这个词有歧义:可以指“乔达摩·悉达多的生母摩耶夫人”,也可以指“一切诸佛依之而得究竟解脱”。佛教造像里的“佛母”指的是后者。两个类似的例子: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度)和文殊师利菩萨都被称为过“佛母”,都是这种象征手法。佛母不指任何世间男欢女爱的概念。

听说过一些恶例,说有人曲解“双修”是世俗男女交媾之意,以为依此法可得究竟,四处寻人尝试,结果疯癫了。且不说佛法奥义,就从文化教育的层面上感叹一下吧:教育很重要,没文化很可悲。

马头金刚(局部),四川博物馆藏川博的这幅《马头金刚》,主尊身畔有很多血淋淋的屠杀宰割的形象,剥皮挖心抽肠剔骨的。有人说这说明了藏传佛教“不慈悲”,和对双运形象的评判类似:“他们不守戒”。有人说这描绘的是地狱的恶报,试图维护这幅唐卡的正义性。而实际上,维护者的发心虽好,立足点却有偏差。这唐卡里受刑的形象都不是众生,而是使众生心生烦恼的种种执著,在这里以具象的人形刻画。凶神恶煞的种种形象,则是忿怒相显现的诸位护法。转换成抽象概念就是:灭除执著,善护众生。并无任何血淋淋的残忍想法。须知左上角的那四条并列的粗壮腿脚是马头明王的,而马头明王是观自在菩萨的化现,作为大慈大悲的化身,他何忍众生——哪怕是地狱众生——在其面前被屠戮呢?

关于自我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和这句话同样正确的,是“因为懂得,所以心烦。”很多时候,我喜欢动物好过喜欢身边的人,是因为看不懂也听不懂它们,是因为它们没让自己心烦。藏在这个原因背后的,是对“自我”的强大执着。

一个人又恨又担心的,是和自己排同一条队的人。恨的是站在自己前面的,担心的是排在自己身后的。排一次队,就知道“自我”是多么的强大和丑陋。

茫茫万古的一瞬间

让一只蚊子观测人的生老病死,太难了。蚊子活得不够久,无法看到。但它可以想办法,在一天内观测多个样本,把不同人生命的瞬间拼合成一个人的故事。

天文学家就像研究人类的蚊子,把千千万万颗星的故事放在一颗星上叙说。

假如我生之前,此世界于我不存在。假如我死之后,此世界于我不存在。假如这世界确已存在百亿年。我睁眼的这一瞬间,你睁眼的这一瞬间,旁人和无边众生睁眼的这一瞬间,彼此互相看到。我何忍让你用身躯喂养我呢?

猫咪发财的故事

发财

“猫咪”是名词,“发财”不是动词,而是和“猫咪”一样,是个名词。这个标题意思是说,有个猫咪名字叫发财,我来说说她的故事。

2006年9月18号,去院子里喂流浪猫,看见地上摆了个纸盒子,就预感到里面是个活物。果不其然,里头是个刚睁眼的小猫,饿得咿咿呀呀地叫。家里已经有五只猫了,再收养就严重超员了。可是眼前的小猫如果不抱回去,立马就是死路一条了。想了想,跟她约定:就是要续你眼前这口气才抱你回家的,你长大了还是要独立生活的。然后就抱她回去了。

给她起个名字吧,想讨个口彩,取名叫“扎西”,藏文“吉祥”之意。家里住的小扎巴说,父母双全才能叫扎西,弃婴不能叫这名字。所以还是庸俗了一下,给她取名“发财”。

以下两张照片,是发财的童年照。

后来云南的一位佤族朋友开酒吧兼饭馆,想要一只猫咪看店,就把发财送到他家了。发财出嫁时,嫁妆是一大袋皇嘉猫粮,一个猫碗,一个便盆,和一只飞老鼠玩具。

过了一年再去看她,发财已经怀孕了,挺着大肚子看着酒柜和存钱小马车,奶头红红的。

最近一次见到发财时,她的儿女几乎和她个头一样了。她总共生了四个孩子,两个跟在身边,另外两个去了别人家。两个跟在身边的孩子,一男一女。给他们取名,儿子叫艾麦,女儿叫叶麦。艾是佤族长子,叶是佤族长女,麦就是牛的意思,他们俩是属牛的。

想想也挺有意思的,发财刚到家的时候几乎成了藏族,如今却是两个佤族猫咪的妈妈了。

我们吃过什么

《约翰福音》第八章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她站在当中 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 他们说这话,乃是试探耶稣,要得着告他的把柄。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 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于是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地都出去了。

每次看到广东那边暴发或流行由奇怪的食物引起的传染病时,总看到其他地方的人们评论道:“什么都敢吃的广东人……” 或者“幸好我不是广东人……”

我也不是广东人,不过我很乐意时时反省一下自己,提醒着:你也不是什么好人,先别忙着把手里的石头当作番天印祭出去。 世界上有许多健忘的人,选择性地忘掉自己不想记得的东西,而且你可千万别告诉他们:“你若干年前做过这些事啊。”这样他们就更记不起来了。 出于这个原因,我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吃过什么,希望能以此帮助“幸好不是广东人”的朋友们恢复一些记忆。 下面这张单子列出的,是我和一些北方朋友在广东以外地区吃过的众生种类。大部分看起来比较“正常”,一些“怪异”的我用黑体标出来。

  • 腔肠动物门:海蜇。
  • 软体动物们:扇贝、牡蛎、蜗牛(在法国一家西餐厅)、毛蚶、河蚌、梅蛤(海瓜子)、蛤蜊、泥螺、田螺、螺蛳、蛏子、鲍鱼、乌贼、鱿鱼。
  • 节肢动物门:蚕蛹、蚂蚱(小时候烤着吃)、冬虫夏草、蝉的若虫(小时候油炸吃)、鲎(在浙江舟山)、各色河虾、各色海虾、蟹。
  • 棘皮动物门:海参。
  • 脊椎动物亚门:
    • 软骨鱼纲:鱼翅(鲨)。
    • 硬骨鱼纲:鲫鱼、鲤鱼、鲶鱼、草鱼、鲢鱼、鳜鱼、鲑鱼、鲟鱼、河豚(在东京一家河豚店)、鲈鱼、鳝鱼、泥鳅、 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鲳鱼(平鱼)、鳎目、沙丁鱼、金枪鱼、鳗鱼。
    • 两栖纲:青蛙、牛蛙。
    • 爬行纲:鳖、(在西安)、(在泰国鳄鱼湖)。
    • 鸟纲:鸡、鸭、鹅、麻雀、鸽、斑鸠、鹌鹑、火鸡、鸸鹋(在德国一家西餐厅)、猫头鹰(据称是治癫痫的偏方)。
    • 哺乳纲:袋鼠(在德国一家西餐厅)、猪、牛、羊、鹿、驴、马、狗、兔、熊、海豚(在美国一家西餐厅)。

从这个单子里可以看出,我们的嘴巴久经沙场,学识渊博,吃过的东西比“什么都敢吃的广东人”吃过的少得有限。 当我们指责别人吃得恶心残忍时,不妨先想想自己的食谱,哪一个可以让自己显得慈悲高洁呢?

大觉寺的玉兰花

大觉寺的玉兰花

大觉寺的玉兰花

在大觉寺的玉兰花树下,K.O.问我:你有“酿吉”(慈悲)吗?

我说:有一点点吧。为什么说是有一点点呢?因为我看到有鱼要被杀,有人在受苦,我会觉得他们可怜,幻想它们会活下去,幻想他们能高兴一些。 不过,比起下面要说起的这个人,我这点慈悲就差远了。

从前有一位王子,在花园里散步的时候,看到天上有一只鸽子,飞得十分快。 再向鸽子身后一看,原来是一只饿鹰在追它。王子把鸽子藏在了怀里。鹰落在树梢上,对王子说:我了解你的慈悲心,可是如果我吃不到肉,我就会饿死。 王子对鹰说,你放过这只鸽子,我把自己的肉给你吃,怎么样呢?鹰说,可以,但是你割下的肉不能比鸽子轻。 于是王子把鸽子放在天平一端,又取过刀来,把自己臂上之肉割下一块,放在天平的另一端,不料鸽子那一端并未翘起。 王子又遍割全身之肉置于天平上,仍是鸽重肉轻,最后王子举身而上天平。此时虚空花雨缤纷,天龙八部合掌称叹,称如此慈悲世间希有。

酿吉(慈悲)不是向却森(菩提心)。我只对跟我熟识的人好,有时帮一帮他们,这只能称为党同伐异,跟菩提心甚至慈悲都完全无关。 假使我看到有人哭,我同情她,这算是个小慈悲。如果我看到她笑的时候还是同情她,大约可以算较高水平的慈悲。 如果我对所有的人——包括我曾经很讨厌的人——都同样慈悲时,才跟菩提心沾一点点边了。 耶稣菩萨摩诃萨在山上说:你若是只爱你的邻居而憎恨你的仇人,那你和平常人有什么区别呢?

这些话吹嘘起来容易得很,嘴皮子动一动,一杯茶下肚的功夫就说出来了,但是做起来是另外一回事。 要是现在飞过来一只鹰,让我割肉喂它,我肯定是不干的。所以,我不仅慈悲心很不够,而且相当地伪善。 有人问一位老僧,怎样才是修行的正道?老僧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问者不屑地说:三岁小孩都知道。老僧说:三岁小孩都知道,活到七十岁都未必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