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摄影系列——了解你的相机
- 2013年08月29日
今天谈针对博物馆的照相机原理。博物馆里主要是近距离静物,所以我不会拿动物摄影和风光摄影举例。如果国博的截屏看不出细节效果,请到原文页面来看大图。
对于急性子的、或早已熟悉照相机原理的朋友,摄影原理有个简版:
- 人眼觉得“够亮了”的地方,大部分相机觉得十分吃力。 🙁
- 在同一机位拍摄同一景观,即使是不同型号的相机,如果它们采用相同的摄影参数,则得到的照片明暗相同。 🙂
- 调节光圈(A)类似于调节瞳孔,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大。 🙂
- 光圈越大,远近不一的物体在照片里的虚实差别越大(所谓景深越浅)。 😐
- 表达光圈的数字是一个分母,这个数字越小,光圈越大;反之光圈越小。 😐
- 快门打开时间(T或S,曝光时间)越久,成像越明亮。 🙂
- 曝光时间越久,越受不了相机或物体的抖动。手持相机1/15秒或更久,多数人的照片会糊成一片。 🙁
- 焦距越长,视野越小,细节放得越大。 🙂
- 焦距越长,视野越小,进光量越小,成像越暗。 🙁
- 感光度(ISO)越高,成像越明亮。 🙂
- 感光度越高,照片上的噪点越明显。 🙁
- 相机自动测光所依据的原则是“18%灰度”,如果展品和背景的明暗对比强烈,则需要使用曝光补偿。 😐
以上每句话后面的表情符,代表对此情况的一般价值观判断(语境是博物馆)。例如,“照片糊成一团”不是个好事,就用个小哭脸符号。不好不坏的扑克脸意思是,这是个中性的知识而已,谈不上好坏;或者取决于拍摄者的意图,例如“虚实差别大”这件事,依赖于摄影者想怎样表现展品——例如题图的首博这尊药师佛照片,他身后的四世班禅像是故意被拍虚的,既突出主题也造成空间的感觉。
可以看出,几乎没有一样参数是单向笑哈哈的。在许多博物馆黯淡的灯光下,你想让拍出来的展品明亮,就得增加曝光时间,冒照片糊掉的风险。你想隔着玻璃拍个细节,用镜头把那个角落拉过来,进光量立刻降低,曝光时间随即被相机自动延长,拍出来又是糊的。你把感光度调上去了,总算快门速度缩短到1/20秒了,以为拍清楚了,回家一看,图片上密密麻麻地全是噪点。
简短版本的摄影原理就说到这里,如果你觉得,从这些句子足以悟出许多针对博物馆量身定制的摄影要领,太好了,祝你拍出好片,共同支持博物馆推广。如果你觉得看完上面这些还是觉得没把握,或者不太了解“光圈”、“感光度”、“景深”、“曝光补偿”这些概念,欢迎继续往下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