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表达 ’ 标签归档

如何把话说明白?

把话说明白,容易也不容易。

我曾经旁听过一个电话会议,这一头是技术人员,那一头不是,二十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互相没听懂对方想要什么,眼看离会议结束还有五分钟,我只好出声,花五分钟把俩人搞定了。双方的英语和口音也许是造成沟通障碍的原因之一,但我认为一定不是主要原因。

我以前做过售前支持,长期的摸爬滚打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套把话说明白的方法,这里总结一下,分享给大家看看。篇幅所限,这文章只谈怎么把话说清楚,而非“销售技巧”一类的煽情指南。

一、要人明白,必须自己先明白。

否则,就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了。曾经有同事问我:如果一样东西,你自己不是很清楚,老板非要你出去讲给客户,怎么讲?我说:没法讲,非讲不可的话,我只讲我清楚的那部分,并在开头就诚恳地告诉客户,有些地方我是不明白的,希望得到他们的指点,如果大家都不明白,我会搜集他们的问题回去,日后一一作答。

二、自己明白之后,却要从不明白的人的角度来讲。

当一个人沉浸在话题内部时,听众就站在了他的对面,他和听众就有了对立的视野,他从里头向外看,听众从外往里瞧,不同的视角,使得他使用的话语、词汇,难以被听懂。

以上两点是最基本的原理,推论如下:

我不想把事情泛道德化,但我的观察是,说不明白话的人,一般相当自私。养心是很重要的,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自己慷慨了,心胸宽了,不知不觉地,说话就好懂了。

尽量不使用只有自己明白的术语和行话,如果必须要用,就得用一两句话描述,这个术语在外行人眼里是干什么用的。

有时,不但要考虑别人的思路,也要考虑他们的身体条件,跟小孩和残疾人说话时,要想,依他们的身高,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当说“前后左右”这些相对方位词时,要事先约定一个共同认知的参照物。当说“东西南北”前,要问自己:你的听众对这个城市熟悉吗?

说事情要学会分层说,先说主干,再说主干有几个分支,把同一层的各个分支全部点名后,才能向深处展开。记得时时提醒听众,现在的位置在哪儿。千万别在第一个分支就开始往话题深处扎猛子,过早地钻进小巷子,会让自己都迷路的。

和“这个东西是什么”同等重要的,是“这个东西不是什么”。和“这个东西能做什么”同样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它,会出什么事”。

太艰深的预设条件、却和主线关系不大的,要及时对听众说:这个不需要了解太深,已经证明是成立的,知道结论就可以了。

暂不需要听众听懂的,要记得告诉他们:眼前不需要使劲听,后头我会再细讲。真的,听也是很耗力气的,不要磨到正题时,把听众的力气耗光了。

介绍精神层面的抽象概念时,要学会用物质世界的事物来类比。要分清楚大家的共识和自己的见解,不要挟带私货。

学会打比方很重要。很多人以为自己不会打比方,其实,当你真正了解一个事物时,你的大脑就不会使用文字来记录,而是使用画面或声音、生活里的瓶瓶罐罐、道路车马、柴米油盐来表述它。打比方,就是把这些瓶瓶罐罐描述给听众的过程,告诉你的听众,你的眼帘里浮现的是什么。

举个例子:

我的公司是向市场提供金融数据的。这些金融数据通过网络传进我们的处理器,把它们分类,使它们更有条理,再通过网络发布到各交易所、各银行去。因为网络和数据处理都是自动化的,所以我们需要计算机程序员。我们这座楼里有两种程序员:一种做网络,类似于修路的,让装载数据的卡车在上面跑。另一种,就是开车运数据的了。负责修路的人们不在乎头顶上的车运的是什么货,路不要断掉、路面别塌陷就成。开车的人也不在乎路面是石板的还是柏油的,只要装车的时候是一群猪,到货的时候别是一筐白菜就行。就是说,这两种程序员,一种保证数据能传进来送出去,另一种负责数据本身是合理正确的。

再举个例子:

面前的这件器物叫甗,念“演”。一眼看去,就会立刻注意到,这个细腰把它分成上下两部分。名字很难写很神秘,其实它就是个蒸锅,下面这个胖腿的部分叫做“鬲”(念“利”),负责烧开水,上面这个小圆锅叫“甑”(念“增”),如果可以拿回家,你就可以在甑里放小笼包子。平时咱们蒸包子还需要什么?要当心包子掉到烧开水的锅里去。古人也想到这点了,在这个细腰的地方有个铜箅子,蒸汽可以上来,包子不会掉下去。

面试拒人连载

今天这位提前十几分钟就来了,坐着大厅的沙发上等钟点。我知道他来了,因为他的简历上有个人照片,而且,从我的座位开始,眼光往左随意一瞥,穿越几个同事,闪过屏风微妙的弧形,透出落地窗玻璃,再挤进几株绿色植物之间的缝隙,正好就能看到他坐的位置。我就这么看了他一会儿,他就那么闲坐着,一会儿仰头舒服地靠在沙发上,一会儿低头看手机。如果他知道三十米外有这么一双眼睛默默地看着他,一定会脊背发凉的。

57分的时候,他消失了。我座位上的电话也应声响起,人事打来的。我接了,问:“人来了?”那边说:“没有,说再过三分钟到。”哦……如果不是我认错了人,那就一定是忽然想起尿急,所以才有三分钟这么精准的估计……

以上是花絮,虽然不造成拒人的直接理由,却留下了计划不周的印象。

拒人的直接原因如下:

首先是英语差(蹦字型),其次是当被问到标准问题“如何理解我们公司,为何认为自己可以胜任”时,回答“不知道公司做什么,只知道很有名,自己想work better(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但我已经了解他的英语水平,就没追问)”。

致命伤:请他介绍自己做过的项目,他先从“编码数据是这样分发的”开始,我满耳朵听到了“这样的架构可以更通用地处理编码数据”之类的虚词,只好坦诚告诉他,我没听懂,请他说说被处理的编码数据是从哪来的,干什么用的。他说,数据是一些参数。我问是什么参数?答是二进制或十六进制的。问是二进制或十六进制的什么?答是这样的信息。问是什么信息?答是数据包……

我不得不说,抱歉啊,我刚才听到的是:编码数据是参数,参数是数字,数字是信息,信息是数据包。可我还是不知道数据在物理上代表什么,它从哪里获得的。

最后反反复复问了很久,总算问出点眉目了。就是个卫星或飞船的地面监控站,接收到卫星/飞船上的种种传感器的测量数据,由于这些数据从卫星上发来时是通过同一个天线,所以收到之后需要甄别一下:这份数据是卫星姿态的,那份数据是电池容量的……这些甄别和后续的解码过程,过去是在一个大程序里完成,现在他把程序修理了一下,变得更加模块化了。

趁他转过身去在白板上画框图的时候,我和人事的小妹妹对望一眼,摇摇头。她凑过来悄悄地说:可以早结束。

于是就这样了。

月全食

月全食,2011年12月10日

月全食,2011年12月10日

2011年12月10日,月全食。

坐在楼下的石凳上拍月食时,对面楼里一位四岁的小朋友套着一幅玩具望远镜,和妈妈也出来看月亮,给他讲了一下月食的故事。今天把这串照片email给他妈妈了,回信说,今天小朋友去给他外婆讲月食,用的是我昨晚的语言。

跟儿童说话的感悟之一:用平实的话。比如:月亮自己不能发光,而是反射太阳光。这句话在我上学的年代是教材用语,但我觉得对孩子不好懂,虽然当时我自己懂。我对小朋友说的是:太阳照到月亮上,你就看到月亮了。太阳照不到月亮上,你就看不见月亮了。

(两天后)又收到那位妈妈的回信:“我昨天把照片洗出来了,今天他带到幼儿园去给小朋友们讲了。刚才听老师说,他给小朋友讲的很清楚,还说是和一个叔叔一块看的月全食,是叔叔给他讲的,而且叔叔让他讲给小朋友。”

2011年12月10日,月全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