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须菩提 ’ 标签归档

随想

仙乃日和玛尼堆

《金刚经》开头,须菩提提问,佛陀回答说:“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你好好听哪,善男子善女人,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某“大师”解释道:“佛陀说到‘如是’,指的就是‘当下’,一言未发,就已经把法说完了。可须菩提不懂,回答‘说吧,我听着呢’,佛陀只好说有文字之法。”我对此解释一直深怀疑虑,虽然它显得很高明的样子。这也怪汉语的时态模糊性,从字面上看,无法确定如来说的是“底下将要说的”还是“当下这个状态”。后来读孔兹的梵译英版,译文是“I will teach you…”这就确定无疑了,佛陀说的没那么故弄玄虚,某“大师”想得太多了。

我有什么资格定义别人的幸福呢。

有时你想说点想法,因为你深知世界上还有其他人,所以你谦虚地说:“我认为……”然后就有人很不满,批评道:“满口我我我的,就想着自己!”可见,你怎么做,和别人怎么看你没什么关系。

可能很多人都被同门师兄批评过“你分别念真重”,可什么是分别念?凡非第一念,就是分别念。而第一念是“法身”,剩下可意会言传的那部分(一切你能想的做的),就都是分别念。所以师兄这么批评,并不表示你分别念比别人重,或刚才格外重,而是:一、她不懂分别念的意思。二、她的分别念被你的惹恼了。

如果自认为是修行人,就不能只在佛堂里“回向一切众生”,出门到大马路上来,却对身边的众生报以白眼、詈以恶语。如果这样做,和标榜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贪官们有何区别?

深信或熟知的东西、熟悉到“都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人不会把它成天挂嘴上。醒来就睁眼,出门就迈腿,不用当口诀背诵。只有新知的、不解的、嘴上认可却心里怀疑的,才要时不时说说,加深印象,或强迫自己接受。

学习:“安慰剂效应”,极大可能是做“安慰剂效应”实验的人陷入了“安慰剂效应”。当他认为安慰剂会产生“安慰剂效应”、并知道眼前的病人服用的是安慰剂时,他的诊断结果就倾向于“安慰剂效应”成立的结论。

科普群体的最大障碍,是“科普者”采用了“面对面”而不是“肩并肩”的姿态。面对面尚且无效,俯视更加不行。如果“科普工作者”陷入了“不说点高大上的学术专有词,没法吓到你们这帮贱民”的心态,这不等同于一刀拉了自己的小命根么。

对《金刚经》的猜想

手书《金刚经》局部

手书《金刚经》局部

本文不涉佛法,只从语句上做一些情景再现。

每次读《金刚经》到“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注:此为昭明太子所划分的段落,非原经内容,使用是为了引述方便)时,都十分好奇,为何须菩提要再次请教佛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降伏其心”的问题,而佛陀也再次作答。

第一次请法是《金刚经》的开头: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因为这个问题是请法的缘起,所以,当它被反复问到时,就十分引人注目: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留意到这一点,就会发现有其它的若干问题或者陈述出现反复现象,并且每次反复时略有出入。如“三十二相观如来”被提到三次,其中,第二次是变形为“以具足色身见如来”。“后末世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被问过两次,“菩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被提及三次。“如来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和“如来无所说法”分别被提及两三次。

平时只是读经,虽然会发现这些,但并不会去深究,大概是因为读经速度很快,一个想法出现,尚未来得及去看它,就晃过去了。亲自提笔抄写经文时,因为十分害怕会写错(一张宣纸可写五百四十多字,一旦写错,就有重写五百字之虞),所以对于每段话都反复审读乃至背诵,书写时也有了思考的空间,除了思考“所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这些传世名句背后的含义,也可以想象说法现场的画面。

当书写《金刚经》第二遍时,推测出这样的场景:结集经典时,有多人参加会议,一个人主诵(世传是阿难),以“如是我闻”起句,引导主诵者对当时说法现场的回忆。他叙说的过程中,其他的现场闻法者也纷纷想起当时的情况,于是陆续做补充:

“当时我还听到这个!”——如是我亦闻。
“那时须菩提长老是这么问的!”
“当时佛陀还打过这样一个比方!”

主持结集的人,并不去对这些听闻者的叙述做判断,而是无所偏私地把这些回忆都收录到经文里。就成了最终的版本,有一些段落的内容互相覆盖,却又略有出入,各呈精义。

金刚经

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新年三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抄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本来以为是个很大的工程,实际上,只要开始写了,就越写越顺畅,只花三天就写完了,我原以为会花十天以上的。

写完回头一看,发现字体变了很多次。写最初几张时还手生紧张,写到中间,放开了心情,字体也随之开合,到得后来,“如梦幻泡影”时,就又收回来了,圆笔为主。

人说,楷书抄经时的字体要统一。不过我既不是书法家,也不是证悟者,看这字体的变化,就权当做倾听自己的心在纸面上演奏的曲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