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on my mind ’ 分类归档

什么时候该读两?什么时候该念二?

对于外国人来说,汉语最难学的部分,往往集中在最常用的字词上。

我举一个例子,就是数字2。这个数字有两种念法,一个是“两”,一个是“二”。 可什么时候该读两,什么时候该读二?这是我想了很久的一个课题。

最初跳到我脑子里的规则:用来计数时,应该用“两”,用来计序时,应该用“二”。 比如:“那边过来两个人”,不说“那边过来二个人”,“两个黄鹂鸣翠柳”不说“二个黄鹂鸣翠柳”,这是计数。 “他考了年级第二名”,不说“他考了年级第两名”,这是计序。当然,你可以说,“他考了年级前两名”。 这个并不矛盾,因为“前两名”实际上是计数,意思是“前面的两名”,前两名可能是第一,可能是第二,确实不是计序用语。

但这个规则很快被推翻。“十二个人”和“第十二个人”里的“二”,都不能用“两”代替。 我们从来不说“二点半”,可我们也从来不说“十两点半”。 所以规则实际上跟计数还是计序无关,“两个”和“第二”的区别,仅仅对于自然数2出现一次。其它数值都不适用。

所以我想了想,更改规则如下:2本身适用上面说的规则。 对大于2的数,凡出现2的,2应该念“二”,不能用“两”。 放在“十”字前后的,只能念“二”,不能念“两”。 二,十二,二十二,二百二十二,既是此例。

规则完整了吗?再想想,要是有人说:“借给我二千块钱吧”,我会不会听着别扭? 当然了,有人向我借钱,我肯定不太高兴,除非我是开银行的或者放高利贷的。 单抠字面上的原因,就是“千”、“万”、“亿”的前面,只能说“两”: 两千、两万、两亿,除非前头再放个“十”字如:十二万。有一个反例: 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虽然这里应该放“两”,但念不出“二万五千里”的气势。

“百”比较有趣,前面放“二”或放“两”都不太别扭。经典案例:二百五。

到此为止,发现的规则太杂乱了,总结一下。下面的列表中,只列出一种读法的,都不能用另一种读法。

1、2、3:一、二、三
1个、2个、3个:一个、两个、三个
第2个:第二个
2:30:两点半

12:十二
20:二十
200:二百、两百
2000:两千
20000:两万
200000:二十万
2000000:二百万、两百万
20000000:两千万
20200000:两千零二十万
200000000:两亿

差不多了吧。可我有点不踏实,因为我想起了另一个案例,就是八十年代著名的兄弟通缉犯:二王。 这个把我难倒了,理论上说,“二王”指的是王家弟兄俩,按照上面我说提到的法则,应该说“两王”才对。 可以安慰自己的是,“二王”是一个风雅的典故,原指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被公安干警借用过来,彰显我们的干警们举重若轻,羽扇纶巾的儒雅气质。

对于别的概念,例如,不姓王的,我们就得恢复正确的语言习惯。 最好的例子是“两会”,这就是说,业务性质相似、同时同地发生的两个会议。 不过,看网上的走势,似乎要比照“二王”成例,称其为“二会”。 我虽然觉得复古倾向有点过,但还是为此感到欣喜,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基本文化素质近几年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整天的话题是地震

早晨四点半:琉球诸岛7.0级地震。深度22公里。 7.0 2010/02/26 20:31:27 25.902 128.417 22.0 RYUKYU ISLANDS, JAPAN

下午两点半:智利8.3级巨大地震! 8.3 2010/02/27 06:34:17 -35.826 -72.669 59.4 OFFSHORE MAULE, CHILE

果然深源地震(59公里)毁坏不大,震中烈度才8级,没事了,摇晃得比汶川温柔多了。

24号俺围脖提到了元谋,25号元谋地震了。26号俺围脖提到了智利,27号智利地震了。俺真的不想说什么了。

地球的两端,两个地震交相呼应。是否可能是早晨琉球群岛地震波环绕地球半周后,在智利那一端重新聚拢,在断层上来了最后一击呢?

这张视频截图告诉我们,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好在地下停车库里,千万不要进车躲避。在车门旁边躺下,是最安全的。

随意织的几条围脖

关于闾丘露薇的博文,我有寓言一则:有人去听音乐会。 她受过教育,很尊重音乐。 所以她很在意周围的观众:谁咳嗽了,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了,或忘乎所以地抖动大腿了。 所以整场下来,她听到了咳嗽、窃窃私语和抖动大腿,唯独没有听到音乐。 不过她觉得自己素质高,没有犯这些错误,还是很窃喜的。

同事要带巧克力回来,问要啥牌子的,偶说,不管牌子,甜的就好,吃完脾气好。 苦的吃起来虽然很有范,泪水往肚子里咽。

Gοοg1e咋的了?说跳楼还不跳,想听个响儿的不明真相围观群众都等急了。

博物馆摄影实战技巧

博物馆和自然风光很不同,拍摄时需要一些特别的技巧。博物馆的难度在于:

  1. 博物馆的光源大部分是人工的,人工的光源很暗。 如果你不觉得,那是因为你瞳孔调节好了,但是照相机没有人这么厉害。
  2. 博物馆人很多,挤来挤去的,你很难等到一个展品周围没有人的时候。 (见以下三张照片)
  3. 博物馆的玻璃罩子是个可恶的东西。
  4. 博物馆的空间太小,不够你退十米以外拍的。

大英博物馆,罗塞塔石碑的玻璃罩子和周围的人群大英博物馆,罗塞塔石碑的玻璃罩子和周围的人群

卢浮宫,米洛的阿佛洛狄忒周围的人群卢浮宫,米洛的阿佛洛狄忒周围的人群

卢浮宫,萨摩忒雷斯的胜利女神面前的人群 卢浮宫,萨摩忒雷斯的胜利女神面前的人群

针对以上种种不便,再结合我本人的实战经验,总结技巧如下:

  1. 穿黑衣服。防止自己的影子反射到展品的玻璃罩上。
  2. 最好再带一个穿黑衣服的人同去,那个人可以帮你遮挡背景光和纷乱的人群。 如果不妨碍旁边的观众,且不至于让管理员怀疑你在偷东西的话,黑衣服是可以脱下来罩住玻璃柜的。
  3. 使用内置镜头,或者在外置镜头外装套筒。 这样可以把镜头顶在玻璃罩上拍,完全去除反光,且等效于使用三脚架。
  4. 万万不可用闪光灯。理由如下:闪光灯在近距离下会留下难看的阴影; 闪光灯会在玻璃罩或者油画表面形成反光;闪光灯会加速艺术品的老化; 闪光灯会让其他游客鄙视你。
  5. 万万不可用三脚架,万一搬着三脚架一转身,撞破了撞倒了什么,咱赔不起啊。 三脚架会让其他游客鄙视你。外行人鄙视你,是因为你把两三个人的位置占用得太久了。 内行人鄙视你,是因为你没有一双能握住相机稳达一秒的铁手(尽管他们也握不稳)。
  6. 暗些,再暗些。拍雕塑,尤其是大理石雕塑,如果拍得全亮,就显不出轮廓了。 拍得暗些,尤其是背景全部黑暗的情况下,可以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就是: 这个展品是工作人员瞒着别人,偷偷给你开小灶拍的。
  7. 拍油画时要当心反光,有时博物馆布局不好,真的是油光可鉴,把你在画上照出影来。 这时,不要正对着油画拍,而是人背对着较亮的一边站立,把镜头稍稍侧向较暗的一侧,油画上就没有反光或影子了。 这个倾角会造成我们不想看到的透视,就是说,拍出来的画是个梯形,没事,PhotoShop可以消除透视,把梯形变回长方形的。 别担心这样的照片无法参加原创摄影展,事实上,你不会拿去参展的,没有人因为拍画获奖的。
  8. 下午或晚上去博物馆。 太阳西斜时,有些博物馆的大窗户会透进阳光,如果刚好投射到雕塑上,就很有意思了。 如下面照片中卢浮宫的月神。如果能呆到清场,你可以拍到独享型的照片, 例如下面照片中卢浮宫的胜利女神,是清场时拍的,注意她面前那空空荡荡的大台阶, 请和上面的照片对照一下。
  9. 别光顾着拍展品,只要有电,一定要记得拍标签。 日后给人秀照片的时候,可以显得渊博些:至少你得能叫出这些展品的名字。
  10. 千万记得,亲自抬头看一眼这些展品,别让相机独享这张门票。

前天我去首都博物馆,看到一个人,背着专业的包,端着个大个儿的相机 (不知道什么型号,因为他走得太飘忽了),配伸缩镜头,开着消红眼式闪光灯 (每次拍照急闪大约五六次),在博物馆里大踏步地急行,每个展品前停留半秒左右,按快门很果断,喀嚓喀嚓的。 当他飘到我身后时,我证实了他果然是个伪专业。 在一个完全不开灯,加玻璃罩子的彩塑度母像前,他无法把外置镜头顶到罩子上去, 开闪光灯就只能拍到闪光灯,不开闪光灯需要曝光两秒以上,他端不住。 “怎么办?”他的嘀咕都让我听见了,太露怯了,跟专业设备完全不配套嘛。

我说的就是下面这尊佛像,镜头顶在玻璃罩子上,曝光2.5秒拍的。 随后的几张照片,是以前扫荡博物馆的成果。

北京首都博物馆,铜泥度母像北京首都博物馆,铜泥度母像
清,1644-1911年
松下LX3,ISO100,光圈2.8,曝光2.5秒

卢浮宫,坐着的书吏卢浮宫,坐着的书吏
埃及第四王朝,公元前2620-2500年
松下LX3,ISO200,光圈2.7,曝光1/80秒

大英博物馆,绿松石镶嵌面具大英博物馆,绿松石镶嵌面具
米斯特克-阿兹特克,1400-1521年
松下LX3,ISO200,光圈2.0,曝光1.6秒

北京首都博物馆,喜金刚北京首都博物馆,喜金刚
明,西藏,1368-1644年
松下LX3,ISO100,光圈2.0,曝光1/15秒

卢浮宫,阿耳忒弥斯(月神)卢浮宫,阿耳忒弥斯(月神)
罗马帝国提比略,14-37年
松下LX3,ISO160,光圈2.0,曝光1/250秒

奥赛博物馆,草地上的午餐奥赛博物馆,草地上的午餐
爱德华·马奈,1863年
松下LX3,ISO200,光圈2.7,曝光1/30秒

卢浮宫,萨摩忒雷斯的胜利女神卢浮宫,萨摩忒雷斯的胜利女神
约公元前190年
松下LX3,ISO200,光圈2.8,曝光1/30秒

百年一遇的记者稿

齐鲁晚报关于京珠高速孝感段大爆炸的报道

之所以说百年一遇,是这篇报道里包含的信息量太大了。肇事车和受害车辆的车号,肇事车司机、目击司机、受害司机的姓名、性别、生死伤势如何,南下的车为什么损失惨重,北上的车为什么幸免,肇事车主为什么得以生还,肇事车几点几分停在了多少公里处……所有的W全都交待得清清楚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真是百年一遇的好稿子。

读完之后有感慨了:还是草民出事、且祸起其他草民时,咱们的记者们说话清楚啊。

祭我国殇

祭我国殇

清华走水

下午四点二十七分左右,清华大学南门走水。火是从校内一间小平房烧起来的,但给人的感觉像是清华科技园。据现场发回的报道,黑烟很重,夹杂烧胶皮塑料的气味,但是不见火光。消防车从南门开不进去,只能从西门进,很快一车水用完了,烟却越来越大。消防人员基本功也不扎实,有滑倒的,有被消防水龙甩得东倒西歪的。

央视新楼大火

图片来源新浪专题

元宵节,五环内禁放前最后一个晚上,九点左右,央视铁裤衩配楼大火。
希望这座配楼还没有启用。
希望这座配楼里的人都下班了。

着火大楼在Google Map上的位置

夜十一点,说,明火基本上扑灭了。又说这座楼还在装修阶段,这个时间点上应该没有多少人在里面。但愿如此。
夜十一点二十分,说顶部的明火还在燃烧,云梯无法到达楼顶,消防水龙只能够着四分之一楼高。十一点的报道有问题。
次日早晨,关于本次火灾的报道从新浪和搜狐的首页消失。相对而言,这些媒体似乎更关注澳洲山火。

中央电视台的报道
新华社视频集
中国日报的报道

在国外生活要小心的陷阱

在国外生活的同胞,要小心一些陷阱。

一是电话抢劫。通常是接到一个电话,上来就是很热情地让人不能拒绝的口吻,问你:日子过得好吧?你说个好,然后就挂不了了。他会用更热情的声音飞快地说一大长篇儿,末了来一句:Is that good?(你说好不好?)

这时你就要小心了,除非你听得清清楚楚,他在这句话前没有说“如果你同意就说个好”,否则千万别轻易说“Yes”、“Good”、“OK”之类表示肯定的 话。十分有可能的事情是,他说:给我们的学校(教会、任何民间组织)捐钱吧,我们这里接受最少40美元的捐助。你说个好,我们就把帐单给你寄去……Is that good?

不要以为随便说个好,以后还可以不答理他们的帐单,很多国家或州是承认这种电话上的承诺的。 你一旦答应了而没有兑现,真的可能被起诉,影响到自己的信用,最要紧的是让自己心烦。 你可能会说:他们怎么可以随便录音?人家真的可以对法官说: 当时我可是说得清清楚楚的,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我们的交谈可能会被录音,而对方也说行了。 这时你再仔细一听,他前头有一小段叽里咕噜还真是这个意思,而且自己还真的随口说了个“OK”,后悔莫及啊。

我怀疑打这种电话的都是在白页上专门找东方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姓名还是很好识别的),利用东方人不喜欢说“不”的习惯设下的圈套。 接这种电话多了我也总结出一规律,就是他们发不好东方人名字的读音,对于大陆拼音就显得更加生疏(台湾拼音还是很和国际接轨的)。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他们顶多念对李吴王。“钱”对他们是个灾难,因为英文单词里,Q后面没有不加U的。 扯远了,总之,遇到一上来就念不准我的名字的,我就毫不客气地直接挂了。至于我的同事打电话,他们会叫我的英文名,所以不用担心。

也不用把这事儿妖魔化,以为打电话叫不对你名字的个个都是骗子——我自己只接到过两次这样的陷阱电话,其他的都是正规的电话销售或者抽样调查,聊得还是很愉快的,只是不买东西罢了。

还有一个圈套是给你寄信,自称是一个某电话公司的催帐代理,说你自某年某月某日以来,已经欠费若干,请尽快结清。不要汇款给某电话公司,该公司已经将收款手续全权交鄙公司代理,给鄙公司寄支票即可,否则会影响你的信用记录。信上还有个800免费电话,如有疑问可随时拨打。

我亲自经历过这样的事,因为以前确实用过某公司的电话卡,所以还真有点心虚。就赶紧打了那个800免费电话,说我确实用过这个公司的服务,但是我印象里确 实结清了哦。那边很专业地说,我们再和那个公司交流一下再给你回音,让我听了一会儿音乐,然后招呼我的名字,说,我们问了,你确实还欠费若干,请尽快寄支 票。如果你对此有疑问,我们现在给你再寄一个拒付申请书,你收到后填写一下,寄还我们即可,我们会跟电话公司交涉的。

我说好,把那个拒付申请书寄给我吧。

挂了电话之后,心想,嗯,既然他们可以和电话公司联系,我干吗不联系联系? 于是立刻跟电话公司联系了一下,那电话公司的接线员听了之后,说给我查查帐。 过了一会儿,说我确实早已结清所有的帐务,跟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了。 我听了这个就定了心。想着,呵呵,看来遇到骗子了。 就又问电话公司,某公司声称是你们的催帐代理,你听说过么? 对方说,我们倒是确实和你说的这个公司名字有业务往来,但是不知道他们管催帐的事。 我们公司的帐都是我们自己催的。

哦,是这样,我说,谢谢你啊,把电话挂了。

过了几天,果然收到“催帐公司”寄来的拒付申请书。上面要我写明自己的陈述,签字,再填上自己的社会保险号,寄还回去。如果逾期不能收到回函,则会影响我的信用记录。 我看了这个就乐了,原来还是个连环计,从我这儿弄不到支票,就想钓我的社会保险号啊。摸起电话又打回去,还是上次那个接线员。 我问她:如果你知道我的社会保险号,为什么还要我填呢? 如果你不知道我的社会保险号,你怎么影响我的信用记录呢? 还有啊,我已经打电话问过电话公司了,他们说我不欠他们一分钱,就不劳你费心了。

对方声音慌张,匆匆忙忙地说,我再核实核实啊,然后就把电话挂了。

物业公司也有小马甲

小区的物业公司和业委会打架已经很久了。 近几个月,隔三岔五就能在电梯里看到一篇新的小字报出炉,相互找茬,各自宣布自己的道德优势和对敌斗争中不断取得的胜利。花样也不断翻新,信箱里偶尔也会出现一些传单和匿名信。

终于有人似乎不胜其烦了,最近在电梯里又出现一则小字报,署名“某业主”,内容却是严厉抨击业委会,呼吁业主们联合起来,把业委会送上法庭,如此等等。

今早进电梯时,细细地鉴赏一下这篇檄文,忽然留意到这位业主用的复印纸的幅面和物业公司其他通告的幅面相同,再细细一瞧,连复印纸上留下的墨点斑痕(由复 印机玻璃板上的污点造成)的形状位置都是相同的,包括边缘上滚筒留下的带状不规则墨条。种种迹象表明,这位匿名业主和物业公司使用的是同一台复印机。

呵呵,我可没说“某业主”就是物业公司,我只是从痕迹学的角度说,某业主和物业公司碰巧挑选了相同幅面的复印纸,并且碰巧使用了同一台复印机。就跟网虫们发匿名帖子一样,碰巧留下了一模一样的IP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