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business ’ 分类归档

麦当劳

和太医去逛春熙路,顺便吃晚饭。在成都找素菜吃,还是太难,最后决定去麦当劳碰碰运气。

运气不好,麦当劳的菜单上没有素汉堡,连煎蛋堡都没得。重点不在这里,而是麦当劳的小哥知道我们的口味后,对我们说:要不,你们去试试肯德基?这条路上就有。

于是我们去了肯德基。肯德基也没素的,但我们懒得再找了,就用薯条蛋挞凑成一份骗肚子的套餐。

感慨一下,这个现象说明了两件事:一、麦当劳对员工没有培训。二、这孩子也就是干活领工钱,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成长和未来。

如果我是这孩子,知道客人吃素后,应该会飞速地把自家的菜单过一下,做一个组合:蛋挞、薯条、新地、饮品,有甜有咸,基本也能填饱客人的肚子。最起码的,是即使自己没主意,也不能把客户送到竞争对手那里去。

专业服务器比笔记本还慢?

新到刀片服务器一台,郑重地装到了机房里,总算在公司有点产业了。

周六就放大长假,所以周四忙到半夜,周五早晨接着来,先把组里的文档管理系统从一个破破的笔记本转移到刀片上去。转移完毕,一刷浏览器,每个页面都要延迟两秒才能打开,而过去在笔记本上,文档系统的反应都是迅如疾风啊!专业大刀片和专业机房,怎么比放在邋里邋遢的办公桌上的笔记本还慢啊!!! 😕

文档管理系统是MediaWiki家的,在Apache平台上,使用PHP存取MySQL数据库。

是Apache慢么?由这个Apache管理的其它独立网页都是打开得飞快。
是PHP慢么?把那个独立网页从HTML改成PHP程序输出,还是刷屏快到连闪烁都看不出。
是MySQL慢么?从一个MySQL客户端单独访问,依然是迅雷不及掩耳盗铃。
合在一起之后的MediaWiki,却又是龟速了。

用这台机器的浏览器访问自己,也是同样的现象,这说明网络和防火墙设置不是原因。再说,如果真是网络问题,那么独立网页和MediaWiki就只是“慢”和“更慢”的区别。

后来不知怎的,就留意到MediaWiki本地配置文件LocalSettings.php里的

$wgDBServer = "localhost";

心想,如果把localhost改成绝对的IP地址——127.0.0.1——呢?这么改了一下,MediaWiki就立马变身神行太保了。

难道系统认出localhost就是127.0.0.1,还需要等两秒种?检查一下\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hosts,居然

# 127.0.0.1  localhost

真的被注释掉了!注释的前头还加了一行注释:“兹事体大,着DNS同学办理。”难怪,时间都被DNS耗费掉了! 😯

速度问题解决之后,忽然又想起一个推论:如果MySQL和Apache分装在这台刀片的两个VM上,那么,MySQL服务器的IP地址就会生写在Apache那边(俺们的系统还没复杂到要用DNS来处理),然后,当Apache来访问MySQL时,就会出现“两台机器互动”比“一台机器自己动”还快的诡异现象。 😉

红果果的职场潜规则

一些红果果的职场潜规则:

〇、老板也是员工。
一、不要把老板当私人朋友。
二、可以不慎听到了老板的电话内容,却不要不慎让老板知道。
三、员工的福利分配和发展机会,和老板对他/她的抱歉程度成正比。
四、反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会失去获得更多培训的机会。
五、要么找活干,要么被活催。
六、把活推给同事,就是把年终奖金和升职机会推给同事。
七、拿员工手册和老板对决前,先做好未来一年内被手册密切监督的准备。对于老板,也是一样。
八、不要和老板开展团队合作,不要在团队里独立工作。
九、在老板面前找文件,不要尝试超过两次。不要让老板替你找文件。
十、不要轻易和老板的老板单线书面联系。
十一、说自己的情况就可以了,不要拿同事做比较。
十二、老板有时能够左右员工的下一份工作。
十三、世界无常,老板和员工的位置可能调换。
十四、虽然工资可以提前发,公司对员工的绩效永远是后付费的。

帮诺基亚想条出路

陪我进山的NOKIA 5700

诺基亚完全可以放弃智能机的市场,退回低端去。在中国,低端市场的覆盖面十分宽广:中国有那么多老人,只会用硬键盘,给他们智能手机反而玩不转。别提什么触摸屏,这不是智力的问题,而是老人们手抖的问题。这么一个手机揣到老人口袋里,儿女也心安。

我每次去转山,除了供玩耍的智能手机,还总是带一个诺基亚的5700,用来办正事。这手机跟我四年了,出发前充一次电,进山时电池五个豆,三天后出山,还有两个豆。再回头看看我那个时时充电的HTC,你就会明白神马叫战斗机。

诺基亚可以放弃直接面对最终手机用户,而是成为其他品牌智能机的捆绑赠送礼品。结实啊!电量足啊!信号好啊!智能机玩没电了,起码可以用诺基亚打电话啊!困在大雨里也不怕啊!水没过车顶,也能打通110啊!打完110还能砸车窗啊!

关于闪光灯的公益广告(一天被 @ 六百多次的感觉)

no flash

去年这个时候,和文博的一些朋友说起博物馆闪光灯太严重的问题,做了几则公益广告(之一|之二|现场劝告观众的实战),只在微博上流传,并未在现实世界的博物馆付诸实施。不料最近因为 @孔府旧藏服饰展 展厅观众用闪光灯太狠的缘故,被朋友翻出旧图并点名游街。二十四小时不到,广告被 @ 了六百多次。

虽然可以关闭 @ 通知,我还是很好奇大众的思路是怎样的,所以就任凭小黄签不停地弹出。看了看评论,基本上以“爱护文物,关闭闪光灯”出发。我为这些观众的甚高境界感到高兴,不过,他们作为博物馆礼仪的遵循者和倡导者,并不是这些广告的受众。“爱护文物、人人有责”这种口号,对于一些人有用,对于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是很苍白无力的。

另外我也看到,很多给开闪的观众报以白眼的,或者冲过去教育他们别开闪的,多半会遭到恶语和白眼的回报。只能徒呼素质太低,无可奈何。素质低么?也许真有点低,不过这是现状,我们没办法一下子提升全民素质。虽然如此,对于实现“关闭闪光灯”这个小目标,还是有希望实现的。

所谓“君子喻以义,下句不敢说”,人为什么谈不拢?因为没有找到共同利益。

设计这两则广告的切入点,是考虑一下,用闪光灯的观众,他们关心的是什么?

他们关心文物么?不。
他们关心其他观众的感受么?不。
那么他们关心什么?
——关心的是照片或者“到此一游”的感觉。

那么,如果我们对他们说,使用闪光灯会对照片的质量、数量产生伤害,他们是不是愿意关闪光灯?
也许会。

闪光灯会影响照片的质量么?会。玻璃罩子上有个大反光,本来闪光灯算是个点光源,但玻璃罩子不是完美平面,而且上头有很多指纹、掌纹、头皮纹,这样就首先会拍到一个油腻腻的大光球。闪光灯一开,照相机就会默认减少曝光时间,展品就暗下来了,被闪亮的部位一片过曝的死白,其余部位漆黑一团。闪光灯和镜头不在一个位置上,会在展品身边留下一个微有恐怖感的鬼影。闪光灯会形成顺光拍摄,使被拍物体失去立体感。

闪光灯会影响照片数量么?会。一开闪光灯,几十张过去,电池小图标就唰唰地由绿到红了。

那么,我们就可以强调这两点,给出实例,让他们从爱护自己照片的角度出发,关掉闪光灯。不用说“爱护文物”,也不用解释为什么博物馆不欢迎闪光灯,如果可以把这些广告制作成小书签,进场时发放给他们,人对免费给自己的东西总是会多看几眼的,就可以省去很多口舌。

如果博物馆能够找到懂行的志愿者,时时在现场巡视,通过实战来演示关闭闪光灯对照片效果的提升,那就再好不过。我本人是能劝一个是一个,其实很多观众是摄影盲,不知道怎么关闪光灯而已,并不是存心跟博物馆做对,不用鄙视他们也不用骂他们,友好地跟他们说“用闪光灯效果很差的,看我给你拍一个”,往往立竿见影,他们会求着你帮着关闪光灯的。帮他关闪光的时候,再拉家常地说“开闪光灯对展品也不好,而且人家会笑话你的相机不专业(注意不要说笑话他不专业)”,效果更佳。这尊喜金刚的效果对比图,就是在首都博物馆佛像厅做现场劝阻的产物,他拍出了上面一张,我就给他演示下面一张,顿时他就求着我了。场面和谐,欢笑道别。

当时这位观众跟进了两个问题。

使用闪光灯的真实效果

一、不拍展品的情况下,我怎么知道现在闪光灯是开还是关(这说明他已经不愿意用开闪的相机对着展品了)?答:对着地面随意拍一张,看看是不是闪了。

二、那什么时候应该用闪光灯?答:其实什么时候都不需要闪光灯,你眼睛看到了满意的光影,一开闪光灯,光影就改变了。我还放下手中的厚卡片,摸出包里的5D Mark II来向他证明这一点,相机上根本没有闪光灯。我知道这个回答很简短粗暴,但跟他讲——刑侦现场光线过暗时,室内影楼拍全家福时(且是用柔光跳闪),和极亮的背景合影时(例如雪山)——就不是他用得着的知识了。

以上闪光灯效果均为PS获得,我本人还未敢在博物馆做实验。经@螺旋真理允许,使用了他的一张无意间开闪拍到的照片。印证了上面所预测的效果:大白球、死白、鬼影、顺光。只有“其余部分曝光不足”没有验证,现场本身就很亮,想必因为是瓷器,展方对照度没有控制。

不要给老板派活儿

请,不要给老板派活儿,求求你了。

如果你的英语不好,请努力学习改进它。对于眼前的稿子,请暂时用你生涩的英语提交他,或者让你的邻桌同事帮你看。但是请不要给让老板帮你审稿子,仅仅是因为老板的英语比你好。老板不是你的秘书,如果你做不了这个活,请不要做。

独立工作和团队精神

有时老板会强调“独立工作”,有时强调“团队精神”。规律是:当你需要老板动脑子时,他会强调“独立工作”,这和“团队精神”并不矛盾,因为他指的是“和你平级的同事团队精神”,以解决你正在让他挠头的问题。反过来,如果你在平级同事中独立工作,却总是和老板团队精神,你就别想老板给你好脸色了。

拉杆箱

有个公司以生产极结实的行李箱著名。但他们听到用户的声音,说箱子太沉了,拎不动,希望能把箱子做得薄一些。分析用户的真实需要:他们真的想要薄箱子吗?他们实际上想要什么?需求分析的最后,诞生了拉杆箱。

面对客户的人,要学会用心去倾听客户需求背后的声音。盲从客户荒谬的需求,会把自己弄得愚蠢。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才能实现共赢。

面试拒人连载

今天又拒一个,是个小姑娘,外表挺清秀利索的,可惜一说话完全不是那回事。头三十分钟,她保持十指交叉,除了眨眼和嘴巴的开合外,纹丝不动,后三十分钟,她改为两手相抵,如此而已。问她怎么知道公司的,她照着公司官网背诵一遍,第三次询问,她终于回答了我期望的答案。三个字:北邮人

请她介绍做过的项目,她保持播音员的姿势,从数据流向的角度说了一遍。我问:如果请你再介绍一遍,你看怎么改进?她想了十秒钟,然后保持播音员姿势,从用户界面的角度介绍一遍。我又问:你知道为什么请你坐在这个座位吗——靠近白板,进门时还特地对她说:请坐这里——她想了十秒,纹丝不动地说:不知道。

再请她挑老板。一个技术大拿,却事无巨细亲自动手。一个技术平庸,却知道大家会什么。她政治正确地选了第二个。但我要问,倘若新项目组第一年遇到此老板,大家都啥都不会,岂不抓瞎?她说,那就第一年跟第一个,第二年跟第二个。我说:一年换一老板,代价有点高。她说,不换也行,但我就是向往第二个。

面试拒人连载

昨儿又拒了一位。我请他用英语说说,怎么知道我们公司的,以及怎么理解这幢楼里的日常工作。他目视虚空开始背课文,都是公司官网介绍,说明他还是做了些预习的。但这没用,所答非所问,我要复读机做什么?

他说对数据结构十分熟悉。我写了段删除链表的代码请他捉虫子,他没有捉到,并且他的回答只能证明他对数据结构一窍不通。有bug的代码如下:

for (p = head; p != NULL; p = p->next)
        free(p);

他说,单free(p)是不够的,必须在其后把p置为NULL,否则,他严肃地说,“会引起内存泄漏。”他更改后的代码如下:

for (p = head; p != NULL; p = p->next) {
        free(p);
        p = NULL;
}

下次再遇到这样的选手,我就要到会议室门外叫一位扫地的老太太,给他贴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