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毗湿奴 ’ 标签归档

“四面佛”

泰国“四面佛”坛

泰国“四面佛”坛


最近,在微博里和朋友聊到她老妈想去泰国拜“四面佛”的话题,中间歪了楼,话题成了“学佛人能不能拜梵天”。

这个话题牵涉面比较多,微博一百四十个字说不完,写篇博客陈述一下。

首先是“四面佛”的身份:“四面佛”是汉语世界里对泰国寺院里常见的一类造像的称呼。这类造像一身四面八臂,四面朝向四方,手中各执法器,通常在寺院空地上,露天而坐,或在一座亭子里。

泰语对此造像的称呼,发音是Phra Phrom(对应梵语发音Vara Brahma),也就是说,这是梵天,印度教里的创世者、或佛教里的大护法。泰国是上座部佛教国家(修行大乘者称之为小乘),故在此可仅取其佛教护法的身份。

造像特征:东南西北四个面孔、以及手中的法器:令旗、经书、海螺、轮、权杖、水壶、念珠,也和佛教造像里的梵天相符。

有的“四面佛”被造成“五面”,除了多出顶上一个头外,其它特征和“四面佛”相同。这和印度教中的梵天最初五头、后来被湿婆(佛教称大自在天)砍掉一头的传说相符。

泰国曾经有广泛的梵天崇拜,后来又对因陀罗(佛教称帝释天、憍尸迦、或释提桓因)感兴趣,把梵天冷落了七百年。现在在泰国流行的梵天崇拜,其实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修建爱侣湾酒店而偶然触发的复兴余波。

以上四段是为了说明,“四面佛”确确实实就是梵天,他坐在院子而非大殿里,也符合他的身份:他是佛教护法而非主尊。“四面佛”是一种没文化的表达方式:看着金灿灿的像尊佛,有四张脸,不认得是谁,就叫四面佛吧。(一定是没文化的香港人先这么叫的)

明确了“四面佛”身份后,再说说他在佛教里的位置。

有人说梵天是外道(相对于佛教而言),证据是高僧们说过不能拜“四面佛”;还说“四面佛”接受酒色供养,不像佛教护法应有的修养。

关于高僧们说过不能拜“四面佛”的话题,留待一会儿讨论。先说说佛法里关于梵天的事迹,来消除大家对他的歧视。

梵天是天道色界初禅天的统领者。世界每次成住坏空,都是他出世后才有了欲界众生(天道的欲界和其余五道),所以他误认为众生都是他的子女,故而对大家十分慈悲,有求必应,恶人求也应。

关于这点,著名的公案是印度教的传说:毗湿奴的仆人堕落后化为恶魔金床,向梵天祈求,让他不被人杀,不被兽杀;白天不可杀,夜晚不可杀;天上不可杀,地上不可杀;屋内不可杀,户外不可杀;兵器不可杀,拳脚不可杀。梵天还真的满足了他的愿望,于是他战无不胜,很快地把世界快祸害光了。梵天对金床的祝福让毗湿奴大伤脑筋,最后化身人狮,在黄昏时分,骑在门槛上,把金床置于膝上,剖开他的肚皮扯出肠子来,总算把金床勒死了,也没违反梵天答允的那些条款。

毗湿奴化身人狮杀死金床

毗湿奴化身人狮杀死金床

说远了,把话题拽回来,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梵天有求必应而非助纣为虐,他的四个面孔在佛教里有慈悲喜舍的寓意,并非是个恶神。

梵天迎接过释迦牟尼的诞生。描绘佛陀降生的唐卡里,梵天是跪着迎接悉达多太子来到人世的。当佛陀证悟后,头七天觉得佛法太深,跟众生没什么可说的。还是梵天第一个来劝请佛陀说法的:众生虽然愚迷,但一定还是有能听得懂的希望。佛说:那好吧。

所以梵天虽然也在轮回里,却对众生有大恩德,绝非邪恶之辈。

 
不过,相对于佛菩萨的境界,梵天就真的是不折不扣的众生。他的形象常常很狼狈地出现在忿怒尊的唐卡或造像里,匍匐在大威德金刚或喜金刚脚下;或者四个脑袋被砍下来、拎在大威德金刚和胜乐金刚手里。要了解这些是佛法里表达去除执著的符号,并不是佛菩萨喜欢杀生、杀就先杀大梵天的意思。

关于“酒色供养”:首先得弄清主语,是有些人酒色供养梵天(传说狄波拉在“四面佛”前跳裸舞),而非梵天接受酒色供养。梵天是色界中天人(此色非彼色,色界之色指的是物质),没有感受酒色的器官(有这些器官的是欲界众生),因此没有接受酒色供养的可能。拿中国南方一些地方拿鱼虾来供养佛像类比,是同理的。并非佛菩萨接受鱼虾供养,而是愚夫愚妇拿鱼虾供养佛菩萨,不能因愚夫愚妇的行为认定佛菩萨是邪魔外道。

《八圣吉祥颂》里,依次提到如来、菩萨、供养天女之后,轮到护法了,第一句就是“苍巴钦波得炯这美沃”。这里苍巴钦波就是大梵天,他排名八大世间护法的首位,比四天王还要靠前。

以上这些段落说明:梵天是一位众生,也是正经八百的佛教护法,我们称之为“世间护法”。

下面说说对于世间护法如梵天,佛弟子是否应该礼敬、如何礼敬的话题。

梵天只是比人类高富帅一些而已,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位轮回中的众生。《佛子行三十七颂》里说:“己尚缚于轮回狱,世间天神能救谁?”说的就是梵天这类天神,面对轮回,自顾不暇,何遑救度众生。梵天只是我们的狱霸,跟他搞好关系可以少挨打,但他没法给大家办减刑假释特赦。

因此佛弟子对梵天该当尊敬,却不可崇拜。见到“四面佛”,合十问讯足矣,犯不着磕头。

不过,真要磕头了,如果发心合理,也不用太内疚。举例:《八圣吉祥颂》里护法那段的最后一句“杰定炯瓦嘉拉香擦洛”意即“世间八大护法我敬礼”,和前面的佛、菩萨、供养天女们的待遇一样一样的。你心里明白他是世间护法,以道一声“辛苦了!谢谢你对佛法的护持!”的感恩之心磕个头,和皈依戒应无冲突。只有你身为佛弟子、却以为梵天和佛菩萨是一回事时,问题可能才比较严重。

对于尚未皈依的人们,例如起初话题里的老人,我想就应该更宽厚些。她们既然未受过皈依戒,也就不会有犯皈依戒过失。另外,梵天又不是坏蛋,拜他虽不能解脱,却也不至于下堕。“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佛弟子们看待芸芸众生,应该更慈悲善巧一些。不鼓励她们拜就是了,她们非要拜也不用急赤白脸的。

要理解高僧说“不要拜梵天”的语境。高僧说这话时,听众都是佛弟子,他当然是以对佛弟子的口气来说的。佛弟子要用高僧的教诲引以自律,而不要转过头来对场外观众说:“听见没?说你们呢!”站在众生的角度怀柔世界,是菩萨应具的法眼。

LIFE OF PI 影评

LIFE OF PI 电影海报

LIFE OF PI 电影海报

以下内容严重剧透,必定会降低初次观看电影的乐趣,请谨慎阅读。

为了不让读者的余光看到剧透的内容,我先评论评论技术层面的亮点。摄影师跟焦的水平真是很高,一家人饭桌上的对话和舞蹈课的情节,都用了大光圈浅景深,焦点在各角色之间切换自如,游刃有余。至于出海之后的镜头,由于以特效为主,就不再特别夸奖了。

电影中无疑是用到了大量特效,海上漂流时种种奇幻的光影,和各种动物在船上的搏斗,等等都是。但李安没有滥用特效,所有的特效都是紧紧围着情节运行,没有一丝冗余。

下面开始评论电影情节,再次请读者谨慎阅读。

起初,被朋友拽进电影院时,我并不知道要看的是什么片子,只知道是李安导演的。所以,当发现放映厅是IMAX厅时,我还挺诧异的:李安的片子,恐怕只有最早期的《卧虎藏龙》适合用IMAX来表现,而后来他开始走人伦路线了,《断背山》啊《色·戒》啊什么的,这种细腻的片儿,按说根本用不着IMAX。直到那艘客轮航行在暴风雨和惊涛骇浪中、发出隆隆的吼声时,我开始想,哦,怪不得,恐怕后面一路都是IMAX的大场面了。果然,底下的一个多小时都是绚烂的视觉冲击,一直到漂流到墨西哥沙滩上的派(PI)被人发现抬走,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但我当时就想,这么个风光、特效、动作片,对于李安来说,有点倒回到《卧虎藏龙》的感觉,成《英雄》之类的旅游宣传片了。接着,一个空虚苍白的长镜头,病床上的少年派面无表情、眼神空洞地,向两个来调查沉船细节的日本人,讲述了“他临时编出来的”、没有动物、没有神秘浮岛、却同样充满细节的漂流故事。听起初几句,我还笑着想,这孩子为了应付这两个不信奇迹的家伙,太会随机应变了,但慢慢地听下去,脊梁骨后面的冷汗就一丝丝渗了出来。再细细地去回忆第一个版本,更加觉得,这五分钟的长镜头里蕴含的信息,不亚于那一个小时的全部内容。

在第一个故事中,海难后的救生艇里,动物的出场和伤亡顺序是这样的:斑马是直接跳到救生艇上、并摔断了腿的;老虎在暴风雨时就爬上了小艇,风平浪静后却一直没露面,让人简直怀疑它在狂风巨浪中又翻回海里去了;猩猩乘坐着一堆香蕉和菠萝漂流而来,派亲自拉它上的小艇;鬣狗不知何时上的船,风雨过后从帆布下钻了出来。鬣狗首先攻击了斑马,从腿上生咬下来一大块皮肉,直到把斑马啃咬致死为止。当时的猩猩一直在拍打船舷惊叫,直到鬣狗转而攻击少年时,猩猩才出手一记重拳把鬣狗敲晕。鬣狗醒来后,简直是报复性地一口咬死了猩猩。这时,一声震天的怒吼(现场很多观众都吓了一跳,高喊“妈呀”),老虎从白帆布下一跃而出,把鬣狗毙于爪牙之下。

按说,如果老虎和鬣狗起初亲密无间地在挤在帆布底下,就轮不到鬣狗活着出场了。即使它惊觉身边是个老虎,急匆匆地跑出来,也只会缩在船舱另一角,噤声不语,绝不会嚣张地啃一口斑马,咬一口猩猩,扑一扑少年,还跟个世界之王似的,呵哈吼嘿地发出种种怪叫。如果没有故事的第二个版本,这段情节就会成为观众攻击的硬伤。而在第二个版本的人物代入后,这个情节就立刻合理了。厨子活杀水手时,妈妈只会恐惧尖叫。而厨子盯上少年时,妈妈必然会拼命。厨子对妈妈下手后,少年才会释放出心中埋藏的猛虎,怒吼一声,奋然杀死厨子。

海难的时候,乘客一个也没跑出来,反倒是住在船的最底舱、关在笼子里的动物们突破种种难关,爬上来四个。少年阅读的海上救生指南里,竟然含有指导“如何和大型食肉动物同船”的章节,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种种“漏洞”,是为了让你去怀疑它。逼着少年讲第二版故事的日本人强硬地说:香蕉漂不起来。日本人在此电影里,是纯理性的符号。他们的作用,就是提醒观众“第一个版本的故事是有漏洞的,至少有一个!你们接着去想其它的!”以此作用,让人们认真审视奇幻版故事的疑点,考虑血腥版本的合理性,而不是哂然一笑地把第二个故事当作是少年被他们逼出来的杜撰。

少年派回忆起的海难前的人们,除了家属之外,就是那个可恶的厨子和一个华人水手(吃肉汁的随喜佛教徒)。他只能回忆起和他们初次认识的场景,因为在第二个故事里,除了妈妈以外,只有他们在救生艇里实际出现过。

斑马从大船一跃而下时,华人水手用汉语大喊道:“斑马!”他喊的是他在第一个故事里的身份——斑马代表他。法国厨子当时在救生艇的另一侧,催着把小船放下去。船被斑马砸落到海里之后,就时时能听到鬣狗那嘿嘿呵呵的短促叫声了,第一次看电影时没留意到,第二次再看,听得就十分真切。不得不说,那个厨子之粗鄙可憎,除了鬣狗,好像也确实没有其它动物可以表达。

关于老虎的Richard Parker这个名字:爱伦·坡在1838年发表的小说里,写过一个海难后的同类相食,被吃者叫这个名。四十六年后,1884年,有一次真正的海难,真正的同类相食,被吃者也叫这个名字,并由此确立了英国法律上的一个成例——“必需”并非“可以”之辩护词,即使为了幸存,也不能杀人以自活。曾经有一位叫做Richard Parker的水手,参与夺船叛乱并被绞死。也曾经有一次沉船海难,二十一位遇难者中,有一位叫做Richard Parker——虽然这次他没有被吃掉。一个很古怪的表达是:Richard Parker参与了多起沉船甚至同类残杀事件。Life of Pi的原著作家Yann Martel自己说:这个名字一定意味着什么。他把老虎的名字取作Richard Parker,并非电影里所说的那么轻松有趣,而是隐喻着海难后的自相残杀互食,只是这次,Richard Parker扳回一局,成了最终的幸存者。

少年去教堂里偷喝圣水,神父声音宏亮地说:You must be thirsty. 字面意思是:你一定口渴了。背后的意思是:你一定就是Thirsty吧。在和猎人的名字调换之前,老虎的名字本来是Thirsty。

鱼在印度教里,是世界维护者毗湿奴的第一化身,从洪水中救出了人类的始祖摩奴。当少年捕到鱼并“第一次”杀生时,他泪流满面地跪谢毗湿奴,祈祷恕罪。(第二次观影时留意了一下,确实有观众笑场,为什么呢?)在一个天海莫辨的星夜,少年通过老虎的视线去看海,他看到了海洋众生的种种生和杀,最后群鱼幻变出他母亲的面容,隐喻了他的母亲“在群鱼的身体里”——第二个故事的内容。母亲眉头的吉祥痣进而幻变出一个世界,犹如他童年回忆中的毗湿奴一样。以鱼组成的、或者说和毗湿奴融合为一的母亲形象,是疗伤之圣药。对母亲的回忆,以及“母亲和毗湿奴融为一体”的冥想,抚平了少年的伤痛,他的老虎在这一夜的冥想中到达了宁静的世界。
猛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