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白度母 ’ 标签归档

辨识佛像——白度母

白度母

白度母是观自在菩萨的眼泪化成。在绿度母一章里说过,观自在菩萨照见众生的苦难,落泪化为度母。一滴化为绿度母,一滴化为白度母。

白度母

也有说法称,绿度母总摄二十一位度母,而白度母是她的化现之一。不论是直接从观音菩萨化现还是间接由绿度母化现,白度母都被认为是慈悲化身之一,常和绿度母一起出现在观自在菩萨左右。

白度母被认为是息灭病苦、赐人长寿的菩萨,和无量寿佛尊胜佛母合称长寿三尊

白度母的造像,温柔面容和曼妙身姿与绿度母相似,手印也相同,都是左手拇指扣无名指结施依印,右手自然下垂手心朝外结与愿印。颜色是最主要的区别,在金铜造像里,没法看出颜色来,就从另外两个细节分辨。

第一个细节是,白度母是全跏趺坐,两脚心朝上。绿度母是半跏趺坐,一足踏莲花。

第二个细节是,白度母的眉心、两手心、两脚心还各有一只眼睛,总共七只眼睛,所以白度母也称为“七眼度母”,绿度母的造像一般只有两只眼睛。有说法认为,白度母眉心的眼睛是观照十方佛土的,其它六只眼睛则分别照看六道众生。因为白度母的全跏趺坐姿,以及双手手印都是掌心向外,唐卡和造像里通常可以看到她所有的眼睛。

白度母

白度母也被认为是一位财神,形象常出现在五姓财神的唐卡里(要和黄色半跏趺的财续母区别)。这里的 “财”指的是出世间的福报资粮,而世俗的钱财,则是出世间的资粮所带来的副作用。

顶上的图,是四川博物院的《千手千眼观音》布本唐卡的局部,唐卡的主尊是观音菩萨,图中的白度母和另一边的绿度母胁侍两侧。右上方的铜像,是居于首都博物馆的白度母像。右边的画像,是三块玛尼石里的一块,另两块是无量寿佛和尊胜佛母,所以这位白度母是作为长寿三尊的成员出现的。玛尼石在四川德格县马尼干戈乡的扎西持林,是我2006年去扎西持林拜见希阿荣博堪布时见到的。

下面这尊四川博物院的白度母,姿态非典型,她是半跏趺坐的。你可能会问,那为什么不是绿度母?请细看她的眉心和手心,有球形小凸起,造像者用这些凸起来示意眼睛。最下面的黄布唐卡,是德格印经院的经版印制。我2006年从德格背回来,现在赠送给了好友@博物致知

白度母

白度母

辨识佛像——绿度母

绿度母

绿度母·明·永乐

绿度母观自在菩萨的化身。观自在菩萨从轮回苦海中早已救度无量众生,但他再以慧眼观察六道,发现受苦众生并未减少,不禁落泪。一滴眼泪化为白度母,一滴眼泪化为绿度母。

也有说法称,眼泪化为绿度母,而后由绿度母又化现出二十位度母,连同绿度母自己,总共二十一位度母。所以说绿度母是二十一度母的总集,而二十一度母则分别表现她的各种愿力和事业。

因为绿度母是从观自在菩萨的眼泪所生,所以她是慈悲的化身。她劝慰观自在菩萨:苦难众生无量无边,诸佛菩萨的愿力也无量无边,众生必能度尽。佛教认为,向绿度母至诚祈祷,可以断除生死轮回,消除魔障病苦,获得智慧慈悲,凡有所求,无不成就。

关于“早已救度无量众生”而“众生并未减少”的佯谬,相信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去掉全部奇数而剩下的偶数全集,和原来的整数全集一样大”是一个真命题,所以这里不再进一步讨论。

绿度母特征分明,十分好认。她全身绿色,头戴宝石冠,身披璎珞,面带温柔微笑,半跏趺坐,舒展右足踏一朵莲花。左手以拇指扣无名指,结施依印,手拈莲花一枝。右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外结与愿印,有时这只手也拈一枝莲花。

绿度母手中所执的盛开莲花,常还伴有两个骨朵,一个未开,一个半开。表示过去、现在、未来,恒依佛法而行。

观自在菩萨·明·永乐

着色的唐卡上,绿度母不易被认错。素色的唐卡或者金铜造像里,绿度母容易和白度母甚至观自在菩萨混淆。

和白度母混淆,因为手印相同。但白度母是全跏趺坐的,且眉心手心脚心都有眼睛,绿度母就只有两只眼睛。

和观自在菩萨混淆,大约是因为坐姿比较自在。不过仔细看观音菩萨,毕竟是男相,和绿度母的温柔气场不同,例如左边这尊观自在菩萨,和上方的小图都是永乐年间的造像,坐姿、手印也十分相似,但大家还是能够一眼认出他是个男生,另外肩上的两朵空莲花,也泄露了他的身份。

“度母”的藏文发音是“卓玛”,想必读者们看到这个,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顶上的大图是藏于四川博物院的《救八难绿度母》清代布本唐卡局部。文中右上的小图是居于国家博物馆的绿度母,和左边的观自在菩萨(也在国家博物馆)都是永乐年间的鎏金铜造像。下图是德格印经院的老经版印制在黄布上的绿度母像,是我2006年8月从德格背回来的,现在已经赠送给@THE-12-ThNight,居住在巴黎。

绿度母

长寿三尊

长寿三尊

昌珠寺 敏珠林寺

昌珠寺有西藏第一座佛殿。注意这里我用的是“第一座佛殿”,而不是“第一座寺院”。 虽然昌珠寺是松赞干布主持修建的,比赤松德赞时代的桑耶寺还要早一百多年,可是最初的昌珠寺只是一座佛堂,不如桑耶寺那样规模齐全。 所以西藏第一座寺院的称号还是属于桑耶寺。

昌珠寺至今依然是一个较小的建筑,只有一座大殿和其周围的转经围廊组成。 大殿共两层,底层供养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和法王松赞干布,二层主供莲华生大师的佛像。 昌珠寺的镇寺之宝是一幅保存极完好的珍珠串成的唐卡《观世音菩萨憩息图》,长两米,宽一米二, 使用珍珠29026颗,镶嵌钻石1颗、红宝石2颗、蓝宝石1颗、黄金15.5克、绿松石185粒、珊瑚1997颗、紫宝石27.5克。

昌珠寺门票三十五块,我们请司机和售票处谈判了一下,四个人只交两张门票的钱,另外七十块供养给寺院。

雍布拉康位于乃东县东南约五公里的扎西次日山,是早期雅砻部落首领的宫殿,也是西藏的第一座宫殿。 文成公主进藏后,这里是她和松赞干布的夏宫。五世嘉措喇嘛时,这里改为寺院。

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

由于坐落在扎西次日山的山头上,雍布拉康看起来犹如一座雄关险隘,十分巍峨壮观。 我们四人研究一番之后认为,这座宫殿从山下看最有气势,到了山上或者进到宫殿里面就没景了,于是决定不上去,只在山下拍一圈就走。 他们站在路口上,派我回雍布拉康门口去喊司机。走在路上,忽然看见一队村民举着佛像、胜幢和旗帜,敲着锣鼓,吹着螺号出来。 女人们排队走在后面,手里拿着谷物和水果。他们是庆祝丰收、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 很有意思的是,队伍前面有一位村民手里捧着的,是斯诺拍的那张戴八角帽的年轻版毛主席像。

直奔下一个目标藏王墓。藏王墓是吐蕃王朝第二十九到第四十代(七至九世纪)赞普、王妃和大臣的墓葬群。 墓基呈椭圆形,高出地面最多十米左右,平顶。公元九世纪农奴起义时,赞普们的墓都被捣毁了,如今留下的都是衣冠冢。 由于长年的风雨剥蚀,有些山坡上的墓群和四周的山陵已经浑然一体,现在可以辨识的只有九座。 据说最大的那座墓是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的,旁边是第三十八代赞普赤松德赞。

现在的藏族人死后有四种葬法:塔葬、天葬、火葬、水葬,并不提倡土葬,原因大约是土葬有打入地狱之嫌。 而藏王时代却有这么多的墓葬,包括藏区十分尊崇的“三法王”(松赞干布、赤祖德赞和赤松德赞), 这说明在那个时代,佛教在西藏地区还并未占据绝对优势。

我们在藏王墓地区也没有久留,只在松赞干布墓顶上俯瞰了一下藏王墓区的全貌,遥望了一下新旧琼结县城,就掉头往敏珠林寺去。

莲华生大士像

莲华生大士像

两天前,我们从拉萨到桑耶寺渡口的途中,已经和敏珠林寺的路口擦肩而过,今天缘分总算到了。

敏珠林寺是五世嘉措喇嘛的经师仁增·久美多吉于1670年修建落成的。敏珠林寺对于藏传佛教宁玛派最大的贡献,在于它首创修法规约、敲打、吹奏的法则,以及舞蹈、绘坛、唪诵的仪轨。七世嘉措喇嘛时期,前后藏的所有寺院中,敏珠林寺的文化造诣被推第一。布达拉宫僧院的主要教授也是奉命从这里派发,沿袭不断。时至今日,敏珠林寺依然是宁玛派大小寺庵的修学榜样。

除去这些阳春白雪的造诣之外,敏珠林寺在藏区最大的名声,或许是从这里生产的藏香上来的。据说敏珠林寺的藏香是历代嘉措喇嘛“御用”的。

祖拉康是敏珠林寺的主体建筑,也是最早的建筑,里面供奉一尊一层楼高的见解脱释迦牟尼像,二楼的小殿中则有历代高僧绘制、使用或发掘的无数佛像、法器和伏藏品。站在二楼顶上,可以看到南方山坡上由水流冲刷而成的一座天生的佛塔。

从祖拉康出来,左手是大密乘殿,是寺内僧众作供修和集会的地方。

临走前请了些藏香和甘露丸,一种质量比较好的藏香已经断货了。僧人告诉我们,回到拉萨时,可以到大昭寺北侧的玛尼拉康去找一下,那里是敏珠林寺的下院。

晚上回到拉萨,还回刚坚饭店住下,然后就去玛尼拉康。玛尼拉康其实是个很小的佛殿,里面有一张桌子、一个大转经筒和许多灯。还有两个小侧间,是给僧人们住宿的。我们向值班的僧人打听那种好一点的香,可是他听不太懂我们的话,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弄懂了一种棍香,再谈到粉末状的香时,双方的交流就完全中断了。这时从大转经筒旁边转出来一个藏族小伙子,问我:English?

于是我们三个中国人在英语的帮助下,终于把问题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