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2012年01月31日 ’ 归档

关于稻城亚丁的几条备忘

关于稻城亚丁的几条备忘:一、10月到来年2月间,仙乃日峰冰雪最盛的一面不容易被太阳照到。二、下午一点之后,央迈勇峰就没有景了。央迈勇的美景在日出和上午。三、和央迈勇相反,夏诺多吉峰的美景在下午和日落,而日出时基本无景。以上三条的参照位置是亚丁村和洛绒牛场。

所以最正确的路线,是从里往外走:日出前三个小时出发,冲进山去拍央迈勇日出。在草场细赏央迈勇,徜徉到十点,进山去两个海子。下午两点开始往回返,在草场上拍夏诺多吉正面,回到冲古寺拍夏诺多吉侧面(这个角度神采奕奕),打盹到日落,拍夏诺多吉日落,圆满收工。

最错的路线,是从外往里走:早晨非要吃早餐,吃完已九点,进山时被溪流和树林吸引,磨磨蹭蹭走到冲古寺已是中午,在冲古寺猛拍经幡和夏诺多吉侧面,进洛绒牛场时已到下午,幻想能看央迈勇的金山,挨冻到日落,央迈勇全程黑脸,只好拍夏诺多吉正面日落,怅然而归。

赤道仪

如果把相机固定在地面上,长时间曝光拍摄星空,由于地球的自转,最终得到的照片就是一系列星迹的圆弧。星迹很美,拍摄也很简单。但也有一些天文摄影,是要获得极暗天体的影像,如星云和星系。这种天体需要很长的曝光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摄影师希望相机紧盯着星云,而不是任由星云随着天空旋转。

设想有一个人,在北半球极夜时分,穿得暖暖和和的,站在地球北极点的一块冻得很结实的冰上,观望星空。他看到的景象就是,所有的恒星,不升不落,围绕着他顺时针转圈,每23小时56分4秒转一周。北极星几乎在他的正头顶,画的圈最小,几乎就是一个固定的点。

现在再设想,这个人脚下的冰是浮动的,而且会旋转,方向和地球自转相反,速度则相同。那么,这个人在星空的背景里,就被固定住了,只要他不东张西望,他视野里的星空就是固定不变的。如果他手里恰好还有一个照相机,就可以把相机架在这块浮冰上,想拍哪个星云就拍哪个星云,不用担心星云随着地球的自转跑掉。

这就是说:如果有一个自转轴,轴心平行于地球南北轴线,旋转方向由东到西,每23小时56分4秒转360度,那么,固定在此自转轴上的观测者——包括相机——看到的星空就是静止的。由于地球相对于星空太小了,自转轴放在地球的任何地方,这个表述都成立,不一定非得放在北极。之所以从北极说起,是因为,在这里更容易想象一个轻松站立就可以看群星围绕自己转的世界。如果从新加坡入题,就得这样说:你躺在地上,以这个均匀速度缓缓打滚……就不雅致了。如果在北京,这个表述成和地面夹角40度斜站着,想象这个场景太吃力。

不管怎样,如果有这样一个自转轴,它就被称为“赤道仪”。它自转的圆周平行于地球赤道和天球赤道,由此得名。

在现实世界里,需要解决两个技术操作问题:

  • 使自转轴心平行于地球自转轴。
  • 使旋转速度稳定地保持在每周23小时56分4秒。

第二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现在机电技术很发达,程控一个转轴不是难事。

第一个问题也不很难,家住北半球的,只要让转轴对准北极星,就大致和地轴平行了。北极星不是正好在北天极上的,还有一点小误差,为了表述方便先这么写。让转轴对准北极星,需要用光学方法,拿一个单筒望远镜(在此称为寻星镜),平行于赤道仪转轴固定,然后用寻星镜去找北极星。当北极星出现在寻星镜视野中央区域,即寻星镜指向北天极时,赤道仪转轴就平行于地轴了。

接着就衍生出下一个问题:如何保证寻星镜平行于转轴?可以拿天上的亮星,也可以拿地面上一个很远的建筑来校准。把寻星镜安装在转轴上,目测差不多平行了,让转轴很快地自转半圈。如果在旋转时能感觉到寻星镜视野里的景象变化,就说明寻星镜和赤道仪的旋转轴还没有平行。

有同学会说,慢着慢着,从几何角度来说,如果寻星镜真正和转轴平行了的话,那么旋转转轴时,在寻星镜看到的东西会划一个小圈,小圈的半径等于寻星镜和转轴的距离。这个说法是成立的,不过要考虑到校准目标和赤道仪的距离。如果我们站在北京西山上,瞄着东三环的国贸大厦来校准,那么这个旋转就是在巨大的国贸大厦上画一个烧饼大的圈,在这个尺度上,你不会留意到视野中景观的变化。

在地面上使用时,赤道仪不需要覆盖整整一周,半圈即可。理由简单:在地面上只能看到180度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