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仪

如果把相机固定在地面上,长时间曝光拍摄星空,由于地球的自转,最终得到的照片就是一系列星迹的圆弧。星迹很美,拍摄也很简单。但也有一些天文摄影,是要获得极暗天体的影像,如星云和星系。这种天体需要很长的曝光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摄影师希望相机紧盯着星云,而不是任由星云随着天空旋转。

设想有一个人,在北半球极夜时分,穿得暖暖和和的,站在地球北极点的一块冻得很结实的冰上,观望星空。他看到的景象就是,所有的恒星,不升不落,围绕着他顺时针转圈,每23小时56分4秒转一周。北极星几乎在他的正头顶,画的圈最小,几乎就是一个固定的点。

现在再设想,这个人脚下的冰是浮动的,而且会旋转,方向和地球自转相反,速度则相同。那么,这个人在星空的背景里,就被固定住了,只要他不东张西望,他视野里的星空就是固定不变的。如果他手里恰好还有一个照相机,就可以把相机架在这块浮冰上,想拍哪个星云就拍哪个星云,不用担心星云随着地球的自转跑掉。

这就是说:如果有一个自转轴,轴心平行于地球南北轴线,旋转方向由东到西,每23小时56分4秒转360度,那么,固定在此自转轴上的观测者——包括相机——看到的星空就是静止的。由于地球相对于星空太小了,自转轴放在地球的任何地方,这个表述都成立,不一定非得放在北极。之所以从北极说起,是因为,在这里更容易想象一个轻松站立就可以看群星围绕自己转的世界。如果从新加坡入题,就得这样说:你躺在地上,以这个均匀速度缓缓打滚……就不雅致了。如果在北京,这个表述成和地面夹角40度斜站着,想象这个场景太吃力。

不管怎样,如果有这样一个自转轴,它就被称为“赤道仪”。它自转的圆周平行于地球赤道和天球赤道,由此得名。

在现实世界里,需要解决两个技术操作问题:

  • 使自转轴心平行于地球自转轴。
  • 使旋转速度稳定地保持在每周23小时56分4秒。

第二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现在机电技术很发达,程控一个转轴不是难事。

第一个问题也不很难,家住北半球的,只要让转轴对准北极星,就大致和地轴平行了。北极星不是正好在北天极上的,还有一点小误差,为了表述方便先这么写。让转轴对准北极星,需要用光学方法,拿一个单筒望远镜(在此称为寻星镜),平行于赤道仪转轴固定,然后用寻星镜去找北极星。当北极星出现在寻星镜视野中央区域,即寻星镜指向北天极时,赤道仪转轴就平行于地轴了。

接着就衍生出下一个问题:如何保证寻星镜平行于转轴?可以拿天上的亮星,也可以拿地面上一个很远的建筑来校准。把寻星镜安装在转轴上,目测差不多平行了,让转轴很快地自转半圈。如果在旋转时能感觉到寻星镜视野里的景象变化,就说明寻星镜和赤道仪的旋转轴还没有平行。

有同学会说,慢着慢着,从几何角度来说,如果寻星镜真正和转轴平行了的话,那么旋转转轴时,在寻星镜看到的东西会划一个小圈,小圈的半径等于寻星镜和转轴的距离。这个说法是成立的,不过要考虑到校准目标和赤道仪的距离。如果我们站在北京西山上,瞄着东三环的国贸大厦来校准,那么这个旋转就是在巨大的国贸大厦上画一个烧饼大的圈,在这个尺度上,你不会留意到视野中景观的变化。

在地面上使用时,赤道仪不需要覆盖整整一周,半圈即可。理由简单:在地面上只能看到180度的天空。

评论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