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2014年06月 ’ 归档

金刚乘

milklake-xianreiri-shanodorje

@曲吉将灿说,最近他遇到一个去学院朝拜的波兰人。两人聊天时,波兰人说,他在欧洲所了解的藏传佛教不是喇荣这样的。欧洲那边以为,藏传佛教允许(甚至鼓励)吃肉,而他来到学院后,发现全山出家人吃素,不禁大为震惊。还有其它种种见解的差异,不再赘述。

我不禁想起宗萨仁波切在《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书中那段痛心疾首的话:

如果你能公正地研读金刚乘典籍,就能了解到它们和佛法基本教义一点也不冲突。有些学者认为金刚乘不是佛法,而一再地否认金刚乘,但是他们一直都无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持相反立场的许多学者,则认为金刚乘是佛法的究竟教授。

然而,这些日子以来,金刚乘不再被当做须要躲避的教法,反而变成新潮而入流的东西了。欧美国家很流行修金刚乘,因为人们误认为金刚乘允许透过放浪的行为与情绪的满足就能成佛。虽然金刚乘被认为是善巧法门的一个原因,就是金刚乘配合人们的烦恼;但是因为某个法门符合自己的情绪就以它为道,可能是个完全的错误。金刚乘配合人们的烦恼,也不等于给你一张执照,让你放纵情绪、胡乱作为。今天人们修习金刚乘的动机,就很像有个人做了丢脸的事,寻找另一个具有相同罪恶秘密的人,然后两者都可以松一口气地想着:“啊,又不是只有我一个!”同样地,人们经常把金刚乘误用来确认他们已做或想做的事是对的——这是彻头彻尾的错误。

大众文化似乎已经接受了金刚乘,或者至少接受了它本身对于金刚乘的扭曲看法。多少世纪以来,金刚乘教法都是伟大金刚大师们紧紧守护的秘密,这些大师几乎都是以一对一的方式,把教法传给那些能够了解又能以它利益众生的弟子。今天,同样的金刚乘教法,却几乎在任何书店里都能找得到;而很讽刺的是,它们常被归为新时代一类的书。把金刚乘的教法商品化,并广为宣传,这实在是佛教历史中不可思议的悲惨状况。

近年来金刚乘的复兴和大发扬,是真的吗?好的吗?这非常有问题。在西方国家里,似乎主要把金刚乘用来核准烦恼和由烦恼衍生的一切行动;在东方国家,人们则把金刚乘当成可以魔术式地调整轮回、让他们满意的一种方法,持诵真言是为了致富、有权力、长寿与生意兴隆。许多这种商人以欺骗别人达到成功,间接上,金刚乘的修行被用来骗人——这种动机可以从灌顶、真言、手印和其他事物的渴望中看到端倪。这种对金刚乘教法肤浅而迷信的滥用,是一种对世俗权力与立即的满足渴望,而非企望成佛的征象。在这些以及其他谬误中,金刚乘正走向毁灭。

出离

臭烘烘的一个垃圾堆,三个人路过。

一个人过去每天从这儿走,习惯了,根本没闻见。
一个人眉头一皱,骂声真臭,捏着鼻子跑了。
第三个人闻见了,没当回事,不紧不慢接着走。

第一个是愚痴,第二个是嗔恨,第三个才是出离。

恕道

没有法律保障人的权利,却要求人在道德上不缺失,这是要求圣人,而非要求凡人的。

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里假别人之口说:“理学家责人无已时。以圣人之规,度量无知小儿女。”宗萨仁波切说过一句话也让我暗赞:“I do not know what to say, for I am not in their shoes.”

有些事我永远不会做。但如果有人被迫无奈,一错再错地做了,特别是有些“错”非其能自主选择,我还是能懂得他们的心情。天底下有些事,是只能深夜里咬着被子角哭给自己听的。

喇荣佛学院

larong-jun2014-15

金沙遗址博物馆

诸神天降!——金沙青铜立人

诸神天降!——金沙青铜立人

边看边想

颐和园春雪,2010年

昨天看到一则,某人贴了萨迦法王在候机厅里接见弟子的一组照片。评论里有人随喜赞叹po主“拜见法王的功德”,po主回复:“我可不是去拜见的,我是法王的弟子。” 宗萨仁波切在《Almost Buddhist》里说:“自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东西来壮大自己,包括本是设计来摧毁“自我”的导师。

鸠摩罗什译的金刚经有不少版本。我抄写金刚经时,把手里有的版本对照一遍,凡有不同的,采用字多者。只有一处例外,这个版本的“若非有想、若非无想”,其校勘记录里也写:原句是“若非有想、非无想”,“若”字是新版校勘时加上去的。其实这个字加错了。“非有想非无想”整个是一个词,不可拆分。

“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若非有想、若非无想”的校勘注释透露的真相

“若非有想、若非无想”的校勘注释透露的真相

从此,因果上说,众生诽谤你,对他们自己很不好;从此,修行上说,众生诽谤你,你也只能忍着了。向耶因诺沃学习吧:他经历了“文革”、“你懂的”,每次都不起心念,还说要让跟他结孽缘的众生也得解脱。时刻和耶因诺沃相应,不对众生生气,也不由着他们作(第一声)。行为处事和佛菩萨一样,心底里不把自己当众生,就是佛慢。这个要有,可以有,必须有。

城墙总是垮塌,可以怪风雨,也可以怪白蚁。风雨是老天爷赏的,我们无可奈何,但白蚁总是有办法治的。

痛苦像虚空一样,无处不在,不是靠逃能逃得掉的。觉境也像虚空一样,无处不在,不是靠追能追得到的。

办了一下午事,回家前,天阴沉沉地、半下不下地滴滴点点,刚进家门,雨大了些,心里暗爽道:老天真给面儿啊。爽没多久,又发现背包里一直装着把伞,成就感登时烟消云散了。

最近和一个朋友聊天,他在捐助@微公益提到的患白血病的孩子们,做得越来越苦恼。每次他捐助后,他的名字会列在那个捐助项目下。是的,可以理解这是一种帐目公开,但结果是他登时会收到一大群@或者直接找上门来的伸手评论。建议微公益把昵称隐去,只罗列此人的微博数字代码(并隐藏至少两位)。

后来我有点闲钱了,开了个头,初步体会到了这种心理压力。起初我认为微公益禁止这种伸手求助,后来看看他们的官网,他们是把到处艾特人写在给求助人的攻略里的。既然他们没有排队机制而是鼓励人伸手乱跑,那我也承认现状,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谁先伸手就先给谁吧。也别讨厌伸手上门的人,毕竟自己没钱无非是不捐,他们没钱就会死人的。

也呼吁白血病孩子的家长们,你们的难处和急迫心情大家理解,但请不要逼迫人行善。相比之下,你们毕竟都已经都被微公益认证为真,总会有人照料到孩子们,算是很幸运的了。请不要再主动出击,把本来收入不高的善良人们吓得不敢再碰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