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贾停车场
- 2014年05月30日
按 ‘ 2014年05月 ’ 归档
回头填坑,开头先乐一乐。
题图这俩人儿,越看越像排队参加民间寻宝类节目的群众啊。
那下面这俩,一个是主持人一个是专家吧。
《玉叶金枝——明代江西藩王墓出土文物精品展》是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和江西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关于这个展览的内容,我实在太懒,直接摘抄金沙博物馆的展讯说明:
1368年,朱元璋推翻蒙古人统治的元朝,建立大明王朝。为了江山永固,他实行封藩制度,将皇子皇孙分封各地,此后相沿成规。其中,分封在江西境内的藩王有三大系:南昌地区的宁王系、鄱阳地区的淮王系以及建昌地区的益王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考古工作成绩显著,宁藩王与益藩王系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有华丽的金器、蕴润的玉器、生动的陶俑、精美的服饰等,品类多样,工艺高超。衣衫袍服印证了明代服饰制度的等级森严;仪仗陶俑映衬了藩王生前的权贵显赫;礼仪用玉体现了明代的用玉体系,佩玉饰玉则是人们生活情趣的反映;各式妆佩首饰、金镶玉器,流光溢彩,充分展示了明代皇室生活的奢侈华贵。其中玉器最富特色,其造型、纹样以及雕刻技艺都代表了明代琢玉工艺发展的高峰。这批明藩王及其家族成员所配用的物件,不仅是他们真实生活缩影的写照,具有极高的观赏与研究价值,同时也是研究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珍贵实物资料。
翻译活的甲方代表网上抱怨说,她的同事们讲:“中文标题《OEM和市场》,怎么被翻成了OEMs and Markets,中文和英文大标题,一个OEM一个OEMs,不顺溜!”还要求她找个歪果仁确认一下。
她寡不敌众,语法讲解无力抵挡“感觉不对”。怒道:“每到这时,缺乏相关常识人士就开始行使指点权了! 😡 ”
还好,我们随手一搜,找到了一模一样的写法,登时世界清静了。
故事核心词汇已偷换,原词的“一模一样的写法”比这个还有力得多。
中文没有复数形式,在中文里混说英文时,英文的复数往往也被剥离。例如“我到中关村买几个CPU”,而不说“买几个CPUs”;可如果放在英文环境里,货真价实的歪果仁却一定会说“I am going there to buy a couple of CPUs.” 习惯了在中文里散装英语的说法,再掉过头来看纯英文,就会感到不顺溜。
这个话题牵涉面比较多,微博一百四十个字说不完,写篇博客陈述一下。
首先是“四面佛”的身份:“四面佛”是汉语世界里对泰国寺院里常见的一类造像的称呼。这类造像一身四面八臂,四面朝向四方,手中各执法器,通常在寺院空地上,露天而坐,或在一座亭子里。
泰语对此造像的称呼,发音是Phra Phrom(对应梵语发音Vara Brahma),也就是说,这是梵天,印度教里的创世者、或佛教里的大护法。泰国是上座部佛教国家(修行大乘者称之为小乘),故在此可仅取其佛教护法的身份。
造像特征:东南西北四个面孔、以及手中的法器:令旗、经书、海螺、轮、权杖、水壶、念珠,也和佛教造像里的梵天相符。
有的“四面佛”被造成“五面”,除了多出顶上一个头外,其它特征和“四面佛”相同。这和印度教中的梵天最初五头、后来被湿婆(佛教称大自在天)砍掉一头的传说相符。
泰国曾经有广泛的梵天崇拜,后来又对因陀罗(佛教称帝释天、憍尸迦、或释提桓因)感兴趣,把梵天冷落了七百年。现在在泰国流行的梵天崇拜,其实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修建爱侣湾酒店而偶然触发的复兴余波。
以上四段是为了说明,“四面佛”确确实实就是梵天,他坐在院子而非大殿里,也符合他的身份:他是佛教护法而非主尊。“四面佛”是一种没文化的表达方式:看着金灿灿的像尊佛,有四张脸,不认得是谁,就叫四面佛吧。(一定是没文化的香港人先这么叫的)
明确了“四面佛”身份后,再说说他在佛教里的位置。
有人说梵天是外道(相对于佛教而言),证据是高僧们说过不能拜“四面佛”;还说“四面佛”接受酒色供养,不像佛教护法应有的修养。
关于高僧们说过不能拜“四面佛”的话题,留待一会儿讨论。先说说佛法里关于梵天的事迹,来消除大家对他的歧视。
梵天是天道色界初禅天的统领者。世界每次成住坏空,都是他出世后才有了欲界众生(天道的欲界和其余五道),所以他误认为众生都是他的子女,故而对大家十分慈悲,有求必应,恶人求也应。
关于这点,著名的公案是印度教的传说:毗湿奴的仆人堕落后化为恶魔金床,向梵天祈求,让他不被人杀,不被兽杀;白天不可杀,夜晚不可杀;天上不可杀,地上不可杀;屋内不可杀,户外不可杀;兵器不可杀,拳脚不可杀。梵天还真的满足了他的愿望,于是他战无不胜,很快地把世界快祸害光了。梵天对金床的祝福让毗湿奴大伤脑筋,最后化身人狮,在黄昏时分,骑在门槛上,把金床置于膝上,剖开他的肚皮扯出肠子来,总算把金床勒死了,也没违反梵天答允的那些条款。
说远了,把话题拽回来,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梵天有求必应而非助纣为虐,他的四个面孔在佛教里有慈悲喜舍的寓意,并非是个恶神。
梵天迎接过释迦牟尼的诞生。描绘佛陀降生的唐卡里,梵天是跪着迎接悉达多太子来到人世的。当佛陀证悟后,头七天觉得佛法太深,跟众生没什么可说的。还是梵天第一个来劝请佛陀说法的:众生虽然愚迷,但一定还是有能听得懂的希望。佛说:那好吧。
所以梵天虽然也在轮回里,却对众生有大恩德,绝非邪恶之辈。
不过,相对于佛菩萨的境界,梵天就真的是不折不扣的众生。他的形象常常很狼狈地出现在忿怒尊的唐卡或造像里,匍匐在大威德金刚或喜金刚脚下;或者四个脑袋被砍下来、拎在大威德金刚和胜乐金刚手里。要了解这些是佛法里表达去除执著的符号,并不是佛菩萨喜欢杀生、杀就先杀大梵天的意思。
关于“酒色供养”:首先得弄清主语,是有些人酒色供养梵天(传说狄波拉在“四面佛”前跳裸舞),而非梵天接受酒色供养。梵天是色界中天人(此色非彼色,色界之色指的是物质),没有感受酒色的器官(有这些器官的是欲界众生),因此没有接受酒色供养的可能。拿中国南方一些地方拿鱼虾来供养佛像类比,是同理的。并非佛菩萨接受鱼虾供养,而是愚夫愚妇拿鱼虾供养佛菩萨,不能因愚夫愚妇的行为认定佛菩萨是邪魔外道。
《八圣吉祥颂》里,依次提到如来、菩萨、供养天女之后,轮到护法了,第一句就是“苍巴钦波得炯这美沃”。这里苍巴钦波就是大梵天,他排名八大世间护法的首位,比四天王还要靠前。
以上这些段落说明:梵天是一位众生,也是正经八百的佛教护法,我们称之为“世间护法”。
下面说说对于世间护法如梵天,佛弟子是否应该礼敬、如何礼敬的话题。
梵天只是比人类高富帅一些而已,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位轮回中的众生。《佛子行三十七颂》里说:“己尚缚于轮回狱,世间天神能救谁?”说的就是梵天这类天神,面对轮回,自顾不暇,何遑救度众生。梵天只是我们的狱霸,跟他搞好关系可以少挨打,但他没法给大家办减刑假释特赦。
因此佛弟子对梵天该当尊敬,却不可崇拜。见到“四面佛”,合十问讯足矣,犯不着磕头。
不过,真要磕头了,如果发心合理,也不用太内疚。举例:《八圣吉祥颂》里护法那段的最后一句“杰定炯瓦嘉拉香擦洛”意即“世间八大护法我敬礼”,和前面的佛、菩萨、供养天女们的待遇一样一样的。你心里明白他是世间护法,以道一声“辛苦了!谢谢你对佛法的护持!”的感恩之心磕个头,和皈依戒应无冲突。只有你身为佛弟子、却以为梵天和佛菩萨是一回事时,问题可能才比较严重。
对于尚未皈依的人们,例如起初话题里的老人,我想就应该更宽厚些。她们既然未受过皈依戒,也就不会有犯皈依戒过失。另外,梵天又不是坏蛋,拜他虽不能解脱,却也不至于下堕。“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佛弟子们看待芸芸众生,应该更慈悲善巧一些。不鼓励她们拜就是了,她们非要拜也不用急赤白脸的。
要理解高僧说“不要拜梵天”的语境。高僧说这话时,听众都是佛弟子,他当然是以对佛弟子的口气来说的。佛弟子要用高僧的教诲引以自律,而不要转过头来对场外观众说:“听见没?说你们呢!”站在众生的角度怀柔世界,是菩萨应具的法眼。
有感于复旦学生写信给上海高院,为投毒者林森浩求情免于死罪一事,我想起《阅微草堂笔记》卷九的这样一则:
余某者,老于幕府,司刑名四十余年。后卧病濒危,灯前月下,恍惚似有鬼为厉者。余某慨然曰:“吾存心忠厚,誓不敢妄杀一人,此鬼胡为乎来耶?”夜梦数人浴血立,曰:“君知刻酷之积怨,不知忠厚亦能积怨也。夫茕茕孱弱,惨被人戕,就死之时,楚毒万状,孤魂饮泣,衔恨九泉,惟望强暴就诛,一申积愤。而君但见生者之可悯,不见死者之可悲,刀笔舞文,曲相开脱。遂使凶残漏网,白骨沈冤。君试设身处地:如君无罪无辜,受人屠割,魂魄有知,旁观谳是狱者改重伤为轻,改多伤为少,改理曲为理知,改有心为无心,使君切齿之仇,纵容脱械,仍纵横于人世,君感乎怨乎?不是之思,而诩诩以纵恶为阴功。彼枉死者,不仇君而仇谁乎?”余某惶怖而寤,以所梦备告其子,回手自挝曰:“吾所见左矣!吾所见左矣!”就枕未安而殁。
这里我着重标了两句。纪昀原文中的“就死之时,楚毒万状”,基本上精准描述黄洋最后的日子。而“但见生者之可悯,不见死者之可悲”,也殆与写信请愿的复旦学生相类。
鲁迅的遗嘱共有七条,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
“宽恕”当然高尚,但须受害者或苦主亲自宽恕,方为有效。世上所有主张慈悲宽容的宗教,也只有可代他人忏悔的法门,未闻凡人可代为宽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