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艾滋病的微博汇总
每年12月1日是预防艾滋病日。随后几天,写一些关于艾滋病的微博。我尽力使用浅显的语言,使上过高中的人能看得懂以下内容。
先介绍快速概念。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取其英文首字母AIDS,发音“艾滋”或“爱滋”。之所以称“获得性”,是因为它是外因造成的,不是患者自身产生的(癌症、红斑狼疮之类的病可以从单个的人体发生)。
艾滋病的诱因是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也有人称它艾滋病毒,都对。携带HIV的人不一定是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患者却一定携带了HIV。
有些网站称HIV携带者为“带菌者”,这是不正确的。细菌和病毒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细菌是正经八百的生物,有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有靠自己传宗接代的能力。病毒没有新陈代谢,且必须依靠别的生物才能复制。细菌可用光学显微镜轻易看见,病毒尺寸往往小于可见光波长,只在电子显微镜下现形。
艾滋病是一组综合症状,表现为病人免疫力低下(简直为零),换句话说,病人就是各种微生物的理想温床,并且对自己身体里偶发的癌变细胞没有识别能力。在病毒携带者的免疫力降到这个程度之前,只能称为携带者,不能称为艾滋病人。
用最简单的说法描述艾滋病,就是:一种病毒解散了人体的防御系统,使人体在其他外来入侵者和内部叛乱者面前束手待毙。
其实HIV的口味十分挑剔,在人体的多种细胞中,它最喜欢侵犯表面表达CD4分子的细胞,如辅助T细胞和巨噬细胞。这两种细胞,前者是免疫系统中用来识别入侵者的,后者是用来吃掉入侵者和内乱者(如癌变细胞)的。当这两种细胞因为HIV而急剧减少时,免疫系统就会崩溃,艾滋病的症状就发生了。
下面说艾滋病毒的复制机理和致病过程。
HIV病毒颗粒大小约120纳米,小于可见光波长(400纳米),由于光波可以轻松地绕过它,在最好的光学显微镜下也是看不到的。
在电子扫描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病毒颗粒呈正二十面体,这是病毒的蛋白质外衣,外衣下包裹的是病毒的遗传物质和一整套帮助病毒完成复制的酶。
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不是双螺旋的DNA,而是单链的RNA。对于这个,读者不需要十分了解,只需要知道典型的遗传过程是DNA到RNA到蛋白质到生命体就可以了。
艾滋病病毒进入血液或淋巴后(后面会说到传播途径),很快能遇到它的最爱,表面带CD4受体蛋白的T细胞。T细胞的尺寸大约8微米。如果病毒被放大成一个成年人,那么T细胞就是座40层的大楼。很不幸,艾滋病毒可以拉开这座大楼的大门。
T细胞表面的CD4受体蛋白就是大楼的门把手,艾滋病毒表面的gp120蛋白质正好可以握住它,把艾滋病毒粘附在细胞表面。
艾滋病病毒粘附在T细胞表面之后,其衣壳上的两种蛋白质(gp120和gp41)就开始与细胞膜相互作用,使病毒的衣壳与细胞膜溶合,病毒的内容物——全套RNA和所有的酶——被释放入细胞内部。
艾滋病病毒的RNA进入细胞之后,首先启动它随身携带的逆转录酶,把自己的单链RNA逆转录成一股双螺旋DNA。这是一个不常见的过程。前面我们说过,大部分的生物体内,进行的是DNA到RNA的转录。而HIV做的事,是相反的。HIV因此被归为逆转录病毒科。
逆转录完成之后,HIV病毒下一步的行动,很令人头皮发麻。它使用自己携带的整合酶,把逆转录的作品——姑且称呼它为“HIV的DNA”——整合到人类的DNA中。这个动作一旦完成,细胞里就看不到HIV的痕迹了。它潜伏下来,成为这个T细胞的一组基因,随着T细胞一起生老病死,传宗接代。
经过几十代的分裂繁殖之后,身体里就会含有大量嵌有HIV基因的T细胞,这些细胞无法从外表识别,因此不可清除。打一个化学上的比方,就像氢的两种同位素,氕和氘,差异仅仅在原子核的中子个数上,而它们外在的、由核外电子表达的化学性质,是完全一样的。
由于HIV逆转录DNA可以和人的DNA结合,并随着人的细胞分裂进行复制,因此,以目前的医学所知,被感染者对HIV的携带是终生的。
当病毒的那段DNA觉得要表达自己的时候(何时?我不是很清楚),就会启用T细胞的蛋白质制造程序,转录自己的DNA,制造出病毒颗粒所需要的全套蛋白质(包括外壳蛋白和入侵下一个目标所使用的酶),最后,转录出自己的正链RNA,钻入准备好的衣壳里,成批成批的病毒装配出厂。
新生的大量HIV颗粒会造成T细胞的死亡。当它们从T细胞表面出芽时,会在细胞膜留下许多gp120蛋白,对于人体的其他免疫细胞来说,这些蛋白质无异于红灯频闪,招手高呼“来人啊,我坦白,我是坏蛋!”很快这个T细胞就会被清理出队伍,押赴刑场执行枪决,而大部分病毒颗粒早已逃之夭夭。
虽然体内的T细胞在逐日减少,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HIV携带者从外表看来,吃喝拉撒,和常人并无不同。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短则两周,长则二十年(所以HIV被归为慢病毒属)。当T细胞的数量最终减到足以使免疫系统崩溃时(T细胞/淋巴细胞 < 14%),艾滋病就发生了。
为什么T细胞的死亡会引起免疫系统的崩溃?因为它们在免疫系统里,起到识别入侵者的作用。如果它们趴窝,免疫反应即告中断。一个被解除武装的人体,在各种细菌、真菌、病毒、人体内乱癌细胞的眼里,不再是戒备森严的城池,而是一顿丰盛的大餐。
艾滋病被称为综合症因为,并非是HIV本身杀人,而是免疫系统缴枪之后,随机侵入的各色流民作乱。在争夺这座不设防的城市的战斗中,哪伙流民先占了上风,就表现出哪种症状,或者多种症状并发。1981年的全球首例艾滋病人,症状是卡式肺囊虫。结核病、卡波济肉瘤也都是艾滋病的指征症状。
下面说传播途径。
前面说过,艾滋病毒的口味很挑剔,不是随随便便就会看上我等小民的。但是,如果我等小民不知道什么是安全的,也就不知道什么是危险的,反过来也是一样。艾滋病刚被模糊认识的时候,人们叫它“同性恋瘟疫”,后来又称之为“性病”,现在知道这些词都是不精确的。
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随后的几个病例都发生在同性恋者身上,人们因此认为这是同性恋行为艺术的产物。在1983年首次分离出HIV颗粒之前,甚至有一种假说:称艾滋病许是精子进入人体血液而引起的免疫反应。
现在我们知道,HIV广泛存在于病毒携带者的体液中,通过体液接触进行传播。凡免疫细胞、血浆、淋巴液能够到达的地方,都有存在艾滋病毒的可能。如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的淋巴或血清、唾液(口腔有破损时)。
无破损的皮肤接触到艾滋病毒携带者的体液,是安全的。对唾液或泪液的通常接触也是安全的,如社交礼节的浅吻。据可靠论证,如果想通过接吻方式达到和血液途径同等的传播概率,需要携带者产生两升左右的唾液(大瓶农夫山泉),充分浸润被亲吻者的口腔粘膜。
破损的皮肤或粘膜直接接触可能含有HIV的体液,是高危行为。有如下的例子:为了止血的需要,以破损的手指按压病毒携带者的伤口。溃疡的口腔实施口交并吞下精液。无保护的肛交撕裂直肠粘膜。病毒携带者的呕血溅入眼睛。手术刀划破医师的手指。静脉吸毒时共用针头或注射器。
本人不吸毒,以前不知道为什么共用针筒也会造成传播。后来在小区里看到草地上丢了个针筒,里面满是凝结了的血。顿悟到吸毒者出于获得最大快感的欲望、及勤俭持家的习惯,会把自己的血液抽入针筒,反复涮洗几遍内壁。如果前一位携带有HIV,后一位就倒霉了。
呼吸不会传播艾滋病。咳嗽喷嚏的飞沫不会传播艾滋病。握手、抚摸、拥抱、浅吻不会传播艾滋病。蚊子不会传播艾滋病(蚊子吸血的单向管道和向人注射麻醉剂的单向管道是分离的)。共用餐具饮食不会传播艾滋病。换句话说,艾滋病根本不能在无人注意的情形下暗暗传播。
最近听说广西有个孩子“阿龙”,父母因为艾滋病双双离世,自己也携带HIV,孤独地生活着。本来可以上幼儿园,却被其他孩子的家长联名上书否了。我不反对其他家长的行为,因为六岁的孩子会和其他小孩打架,打架时保不齐会用指甲挠人家,而他自己的手可能有伤口。如果这事情出现在公司里,会显得荒谬一些。
如果阿龙不打架,不用指甲挠人,那么其他家长就不必担忧了。试想,在无干预的情况下,携带HIV的孕妇在怀孕-分娩-哺乳的过程中把病毒传播给婴儿的概率大约是30%。这个数也许吓人,但你想一想,这个婴儿在未生之前,可是一直泡在母体羊水里的啊……幼儿园的小孩和阿龙有这么亲密么?
三种传播艾滋病毒的途径,大家已经听得耳朵起茧了,还是再重复一下:无保护的性、血液、母婴。说到底归为一类,就是病毒携带者的体液进入健康人的循环系统。在此范围以外的接触,就是安全的。
每年今日,就会有各色名人出来提醒大家,要戴套啊。也有种种声音说,戴套也不够安全,名人在误导。名人的理论是:戴套总比不戴套稳妥些。反对的声音说:把有风险的东西说成百分百放心的东西,误导大众等同于鼓励滥交。稍微有点逻辑的人就知道这是两个话题,真不明白双方在吵个啥。
再说套子。有人说,病毒直径远小于乳胶孔隙,所以套子对病毒颗粒无用。
报道称:针对这一说法,中国疾控中心的吴尊友说,“单纯的艾滋病毒不会造成传播。带有病毒基因的人体细胞从一人传到另一人,才是造成艾滋病传播的真正原因。”言外之意是套子能拦得住个头巨大的白细胞,装在白细胞里头的病毒当然就过不来了。可是,可是,血浆里到处闲逛的艾滋病毒,您老就不考虑了?如果说单纯的艾滋病毒不会造成传播,您老敢给自己注射一管单纯的病毒样品么?
可我觉得疾控中心的人不会说这种违背常识的话,仔细想了一阵,我相信一定是外行记者误读了,吴尊友的意思应该是“不含人体细胞的体液——唾液、汗液、尿液等,则不会有艾滋病毒”。
接着说套子。请注意到乳胶孔隙的同学思考一下:如果直径小于孔隙的颗粒就必然能够穿透乳胶,为何盛满水的套子不漏水呢?(水分子直径0.5纳米,远小于艾滋病毒的120纳米)。可见“颗粒小于孔隙”不是“颗粒能够通过孔隙”的充分条件。液体表面张力是把病毒颗粒束缚在套子里的锁链。
遐想中:如果HIV病毒颗粒获取的初速度,足以使它挣脱液体表面张力,这位猛将得射得多么给力啊。
所以套子对于预防艾滋病还是很有用的,只是别完全依赖它,就像不能完全依赖套子避孕一样。乳胶孔隙是小事,用力过猛捅破了是大事。
即使和病毒携带者发生了体液接触,也不是无可挽回,病毒的生命周期经历了逆转录(RNA到DNA)、整合(DNA对接人体DNA)和组装(蛋白质装配)三个过程。及时切断这些环节,可以有效避免感染。在非洲工作的医务人员随身携带抗逆转录药物,就是为了在意外接触后对自己进行急救。
即使是感染率极高的母婴途径,如果采取了阻断措施,也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率。阻断措施包括:妊娠期对母亲血液中病毒浓度的控制,分娩期使用剖腹产,避免婴儿通过产道,以及哺乳期避免母乳喂养。无干预的母婴感染率大约是30%,有干预的感染率可以降低到10%以下。
关于病理,就说到这儿。对于艾滋病的治疗,目前,医学界并没有任何可以治愈艾滋病或彻底从人体清除HIV的方法,也没有可行的疫苗。虽有极个别的“痊愈”案例,但首先那些人是天赋异禀,其治疗手段也不是老百姓消费得起的。眼下,普通人考虑预防远远比考虑治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