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单辨鸟
火鸡:这种硕大无朋的“鸡”和疣鼻栖鸭命运一样,虽然在中国是家禽,却因为长相古怪而荣登三甲。不管是哪种色系,火鸡巨大的身躯、扇形展开的尾羽、裸露的蓝脑袋和累累赘赘满是肉垂肉瓣的红脖子都是识别它的迅捷特征。
好奇,火鸡觉不觉得自己的脑袋在流汤?
偶见评论里出现“食火鸡”,也许他想说这是食用火鸡——随便把食火鸡(鹤鸵)散养在院子里会要人命的。
红腹锦鸡:为何会有人圈博物来问这种知名度和辨识度都极高的鸟,我也不太明白。不过想想喜鹊也有人问,就释然了。我自己把红腹锦鸡称作“图坦卡蒙”,戴着炫目的金面具,在树林里安闲信步——如果它自由的话。可惜问红腹锦鸡的配图全部都是关在笼子里的,憋屈得很。虽然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可也有人工饲养的,看到关在笼子里的锦鸡,回答时十分纠结。
环颈雉:又称雉鸡。雄性披金挂彩,红面蓝颈,身后拖着长长的带有黑色横纹的棕色尾羽。有的亚种具有白色领环,有的则无。雌性雉鸡不易和其它雉科雌鸟区分,不过悲伤的事实是它通常在市场上躺卧在雄性身边、一起被辨别。春节前问雉鸡的挺多,节后就鲜少有人再问了,点个蜡。
白鹇:穿着黑西装、外罩条纹白风衣的小红脸,脑后还梳着个黑色的大背头。有问这是不是沈王爷——沈王爷是浑身全白的。白鹇雌雄异色,雌性色彩是暗淡得多的橄榄褐。野生白鹇是华南的山林鸟类,白天通常隐匿林间,只有晨昏二时才出来活动。问白鹇的全都是在动物园见到的,就不限南北方了。
灰胸竹鸡:棕色脸搭配蓝灰色的眉纹和胸口,腹侧月牙形的褐色大斑点,是识别这种竹鸡的快捷特征。它的蓝灰色看起来都有点显假,总觉得厚厚腻腻的,还可以伸手再抹匀一些的那种。它出现在人类视野里的肇因,常常是一头撞进玻璃窗,其中有一例,撞击后始终没有缓过来,最终死掉了……
石鸡:一条粗重的黑纹从额头穿到两侧眼后,流到脖子形成一个大V领,黑纹环绕的大片区域是白色,只有两侧嘴角各有一个黑色小点胡。腹侧有斑马一样的黑白条纹。大致长成这个样子的虽然还有几种,但我只见石鸡上过镜。它有两次出镜是因为飞进了高层建筑,一次是六楼,一次是十六楼(怎么做到的)。
黑翅鸢:猛禽只说这一种,因为它被问的次数多而且极其好认:浅灰白脸,浓黑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血红色大眼睛。至于它名字里的“黑翅”,和猛禽们放一起反而显得很普通。黑翅鸢体型很小,体长只有三十多厘米,跟鸽子差不多大,如果去抓膀大腰圆又喜欢打群架的喜鹊,就要考虑到底是谁抓谁的问题。
再说几种海外常问的鸟。
埃及雁:这种海盗系红眼罩的“鸭子”被拍到时,常常是成双成对地出现在欧洲国家的草坪上。它的脖子像是两节拼成的一样,接缝处是一条暗红色的细线,上下的色系和羽毛质地都不同。
冠蜡嘴鹀:这不是“愤怒的小鸟”的原型,“愤怒的小鸟”是主红雀。主红雀的全身红色,而冠蜡嘴鹀只有头颈大红,身体基调是灰色白色。发问的人在夏威夷,冠蜡嘴鹀的故乡在南美洲,后来被引种殖民到了夏威夷。
黑额矿吸蜜鸟:澳洲常见的鸟,当地叫Noisy Miner,意为“嘈杂的矿工”。“嘈杂”是说它们叫声很吵人,“矿工”是说它们的长相像是专业挖煤三十年。这种鸟的后眼角有一个特别图特的黄色三角,把它眼睛的轮廓勾勒成一个菱形:前半部黑色,后半部黄色。一眼看到就能记住,只是汉语名字略拗口。
澳洲喜鹊:确切地说,我不知道这种“白嘴巴、和喜鹊配色相似、和喜鹊一样穷凶极恶的鸟”的汉语名字到底应该叫什么。鸟类网说:
澳洲喜鹊(学名:Gymnorhina tibicen,英文名: Australian Magpie),又名黑背钟鹊(黑背钟鹊用来称呼另一鸟种更合适)。现自称一属,而不再属于钟鹊属(Cracticus)。
再看看“更合适的另一鸟种”,拉丁文学名是Cracticus mentalis。在Avibase查阅这两种鸟:Cracticus mentalis和Gymnorhina tibicen,则确实可以看到,它们都被叫做、或曾被叫做“黑背钟鹊”,连G. tibicen的拉丁学名都曾出现过Cracticus tibicen的历史。所以抢单时,得尽力避免使用“黑背钟鹊”这个词,或者使用不易产生歧义的亚种名或文字注解。
Avibase的C. mentalis词条,中文别名里出现“白喉钟鹊”字样,这是个启发。比较G. tibicen和C. mentalis的图片,可以发现前者——不管哪个亚种——喉部总是黑色,而后者的喉部总是白色,这个判据很可靠。不过,鸟类网的G. tibicen下可以看到“白喉钟鹊”的别名,这就又有点乱,猜想是被“黑背钟鹊”的混乱命名史搅和的。
抢单时见到两次G. tibicen。第一次是白颈白背的,我使用了亚种名“白背钟鹊”,被高手指点说是“这是黑背钟鹊”,呃,“黑背钟鹊”总是对的……第二次是个黑背略带白斑的,这次我比较乖,说是曾经叫“黑背钟鹊”而现在叫“澳洲喜鹊”的那个品种,同一位高手又指点我说:“正式名白背钟鹊”……虽然有点委屈,但我认真再学了学,知道自己并没有弄错就好了。
另注:在英文维基百科词条Australian magpie下也介绍了tibicen在Gymnorhina和Cracticus之间摇摆的黑历史,目前使用的是C.。在其讨论区里,2008年,对应着Avibase记录的那次改动,把G.改成了C.,而2011年又重启讨论,试图改回G.,最后不了了之。
澳洲白鹮:这种上镜率很高的鸟常常在澳洲街头游手好闲地走来走去,所以只要街头或者草坪上出现这种灰黑头颈灰黑尾巴、黑嘴巴朝下弯曲的长腿白色大鸟,就可以说是澳洲白鹮了。但是要注意,还有几种模样相似的白鹮,对于澳洲以外出现、或者澳洲动物园里关着的,都要小心对待。
长尾石鸻:常常在黄昏的时候被人拍到,发到微博上来问。特征是麻衣、短嘴、长腿、眉眼带点烦烦的感觉,虽然天色一般很暗,但收拢起来的翅膀上有一个醒目的类似三角形的白斑。
澳洲还有一种澳洲石鸻需要注意区分,澳洲石鸻的脸长得黑白分明,喜欢跑到海滩上被人拍到,所以也叫做“海滩石鸻”。
笑翠鸟:首先看体型——三头身、长嘴、短尾巴——知道它是一种“翠鸟”,然后再看它这个褐白配色、眼后一撮褐毛、抿嘴微笑的神情,就基本有谱了。据说,这种翠鸟常常在早晨鸣叫,像闹钟一样;看到有人在街上摔一大跤,也会哈哈哈哈哈哈地怪笑一阵。虽然是“翠鸟”,笑翠鸟的块头挺大的,四十多厘米,比前头说过的黑翅鸢还要大。
冠鸠:这个梳着冲天小辫的“胖鸽子”也属于小图辨识系列,题主留下澳洲的坐标就更加确定。拍到它们的照片一般都是成群的,据说,遇到天敌来袭时,它们善于利于翅膀拍打和呼啸声给同伙发警报——群居生活的好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