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的面纱——大气

大气,天体的面纱。它遮挡人类的视线,隐藏天体的秘密。不过有时,它透露的秘密,比它掩盖的还要多。

在天文学的懵懂时代,人类认知的宇宙还挺小。那时,我们对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还相当满意。后来,人类的自信心遭到接二连三的打击。地球先被拉下了宇宙中心的宝座,太阳也只是组成银河系的像素之一,银河系在宇宙中更是沧海一粟。

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倍感孤独。群居生物的习性发作,总想找个伴,至少,知道他们存在也好。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开始探索系外行星,还特别在意处于宜居带、有大气的那些。

因为,对于生命来说,大气非常重要。

多亏大气的庇护,地球才没有变成月亮那样的麻子。每年的那几个日子,我们可以手牵手去看流星雨,而不是猫在地下掩体里躲避陨石袭击。

不管是去看流星雨还是躲避陨石,首先“我们”得存在。生命的物质运输需要流体才能完成。有了大气,行星表面就有了留住液体的条件,否则,任何液体都会即刻沸腾。对于碳基生命来说,大气更是物质循环的必要一环。

白天,大气能阻挡热量长驱直入。夜晚,它又能延缓热量散失,使行星的昼夜温差不至于太离谱。当整个星球热量分布不均时,它还能帮着搅匀一下。一到台风季,就是地球大气在喊:“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台风确实是个灾害,然而,从此再也没有台风,则是灾难

如何发现其他行星的大气呢?

1761年,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观测金星凌日时发现,当金星刚刚接触太阳边缘时,它周围有一圈模糊发亮的圆环。他由此判断金星存在大气。

金星跑在地球内圈,可以借助太阳发现它的大气。那么,对于地球外圈的,该求谁帮忙呢?我们可以利用掩星的机会。当行星穿越于地球和遥远恒星之间时,那颗恒星的星光通过行星大气,亮度和光谱都会发生改变。这样,我们不但可以知道这颗行星有无大气,甚至还能知道它大气的成分。20世纪80年代,人们借助掩星,就初步认识了冥王星大气,远远早于“新视野号”亲临现场拍下的这张著名的照片。

随着科技的提高,现在对大气光谱的分析已不限于可见光,而可以覆盖很宽的电磁波谱。微波、红外、紫外、X射线直到γ射线,都可以做到了。最近,“金星大气可能含有磷化氢”的论点(此事尚在争议中,2021年4月19日刚刚更番),就是基于对远红外至微波波段的频谱分析得到的发现。

对于系外行星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比如一颗系外行星公转时能局部遮掩中心恒星,那么,它从恒星前面经过时,就会带来光谱变化,只是由于极其遥远的距离,这种变化十分微弱,测量误差比较大。有一些辅助手段可以修正数据:当这颗行星运行到对侧时,它贡献的是反射光谱,和遮掩恒星时的吸收光谱两相对照,综合分析,数据就会可靠得多。

行星大气的成分,由原始吸积和后期演化共同决定。在原始星云中最丰富而且不太重的元素,是氢氦(作为恒星的原料)和碳氮氧(作为中型恒星的矿渣)。所以,氢、氦这些宇宙中压倒多数的气体,以及氮气、甲烷、氨气、水、二氧化碳这些化学性质较稳定的分子,成了行星大气成分列表上的常客,非常单调,十分合理。氧气不会构成行星的原始大气,因为它太活泼了,会被其他元素迅速娶光。地球上的氧气是以蓝藻为代表的老前辈们一代代淘换的结果,向它们致敬。

行星需要满足一些条件,才能持续拥有大气——顺便说说,对于略具规模的天体,完全没有大气是不可能的,本文所说“没有大气”是个直观简洁表达。

  • 首先,要想留住大气,行星必须够胖。大气是被行星引力拴住的,气体粒子只要不超出行星表面的逃逸速度,就只能老老实实地跟着。
  • 其次,拥有大气的行星一般不太热。高温意味着气体粒子运动得快,超过逃逸速度,也就一去不回头了。
  • 第三,重粒子比轻粒子更容易留下来。在同样温度下(平均动能相同),氢比氧速度快三倍,逃逸的机会大得多。
  • 最后,如果行星自带较强磁场,那么它就可以防御高能粒子的轰击,或者把轰击产生的离子导回行星,从而防止大气流失。

拿这些小规则,在太阳系里做做应用题:

水星非常小,离太阳极近,所以头两个条件它都满足不了,就留不住大气层。它有个很强的磁场,却只是螳臂当车。它也算有一丁点“大气”,还不是它自己的,而是从太阳袭来的太阳风,混合着从表面逐渐剥离气化的岩石,综合压强一纳帕(10⁻⁹Pa,地球大气压的百万亿分之一),这个数量级就等于没有大气。

金星的质量很接近地球,而且它的大气成分主要是较重的二氧化碳,所以它能保留相当浓密的大气。但它离太阳还是近了些,并且自身没有磁场。所以太阳风能够深入金星大气层,不断带走较轻的成分。分析太阳风吹离的尾端发现,其中氢氧比率接近2:1,符合水的分子式,这意味着金星正在持续脱水。

地球在太阳系里是最大的岩质行星,离太阳不远不近,氮气和氧气都是相当重的分子。除此之外,地球还有个磁场,把自己妥妥罩住。所以,地球大气相当稳定。

火星质量只有地球的十分之一,曾经有个磁场却早已失去,所以它的大气层被太阳风逐渐剥离。幸好它离太阳较远,气温较低,还能保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它曾经拥有的海洋,就大部分消失在太空中了。

小行星带的成员们个子都太小,而且还不够冷,都留不住大气层。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这四颗巨行星的个头,再加上它们和太阳的距离优势,毫无疑问可以留住大气,不管是甲烷、氨气、水,还是最轻的氦气氢气,统统不成问题。木星更是有一个无与伦比的强大磁场,吃得那么胖还练就了金钟罩铁布衫,实在是霸道极了。

冥王星(我们依然爱它)虽然个头很小,但它距离太阳极远,温度极低,还是能保有少许氮气的。由于冥王星的轨道很扁,氮气在远日点会大量凝固坠地,它的大气很可能随季节变化。“新视野号”2015年掠过时,它的大气压是一帕(地球大气压的十万分之一),比水星还要争气多了。

按照这个套路看下去,太阳系的绝大多数天体都不令人意外。只有一颗比较另类,就是土卫六。它拥有浓重的大气层,氮气为主,甲烷为辅,表面大气压是地球上的1.5倍!提起它来,人们就忍不住要拿木卫三对比:“木卫三没有大气,你凭什么有?”太阳系这两颗最大的卫星质量相若,都运行在离太阳较远的寒冷轨道上。所不同者,木卫三离太阳近一点,却有木星的大磁场罩着。土卫六离太阳远一些,土星的磁场却很弱。对比一番,各擅胜场。所以,为何土卫六能拥有浓重的大气层,或者换个问题,为什么木卫三保不住大气层,目前仍然众说纷纭。

反过来想,当我们看到系外行星具有大气,并且知道其成分,那么它的基本面貌也可以倒推。例如,大气成分有大量氢氦的,必定质量极大,离主星远的会比较稳定,反之则会被主星迅速扒光(如“热木星”HD209458b)。大气成分中,重原子占优的,则很可能是岩质。为防止大气凝固,它离主星不会太远。由于温度较高,它多半质量大,或有磁场护体。另外,只要行星拥有足够的大气,它的表面就会比较光洁,不会千疮百孔,即使撞伤,也能风化修复。

质量大到足以被探测的系外行星,假如没有大气,又会是什么样子呢?首先,它必然是类地行星。其次,它一定离主星极近(可与测得的行星轨道印证),这样才能被剥离大气。第三,它很可能已被主星潮汐锁定。

评论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