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on my mind ’ 分类归档

马特洪峰

被当成昆仑山的瑞士马特洪峰

留意到一部介绍长江的短视频。文案很棒(不扣EQ),但里面出了个小bug:2:51,瑞士马特洪峰被当成了昆仑山。

话说这个bug由来已久,我这里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某部军迷(基本面)自制片,后来马特洪峰就成了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然,从流量至上的新媒体思路来看,“有错保留,无错引入”算是常规操作,这个bug或许只是个引流手段,是我大惊小怪了。

“帐”和“账”

今天看到这么一条微博:

【“帐号”应为“账号”,#国家语委回应多家网络平台长期用错字##账与帐很多人分不清# 多个社交软件和平台的用户登录页面、用户协议、隐私政策等相关表述中多处使用的是“帐号”。7月4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工作人员在答复长江日报记者时表示,已拟函请中央网信办网络综合治理局指导平台纠正。(记者:张维纳 制作:熊丽  审看:周琛)

来源:微博

其实呢,“帐”是本字。《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均有“帐”无“账”,《康熙字典》“帐”下注:“又计簿也”。《镜花缘》第九十二回,李汝珍借丫鬟玉儿之口,对“账”字吐槽一番——清代有炫学式钻冷门咬文嚼字之风,李汝珍恐怕是从《康熙字典》找的灵感:

兰言道:“玉儿,你既这样聪明,我再考你一考:请教店铺之‘铺’,应做何写?”玉儿道:“应写金旁之‘铺’。”兰言道:“帐目之‘帐’呢?”玉儿道:“此字才女只好考那乡村未曾读书之人。我记得古人字书于帐字之下都注‘计簿’二字,谁知后人妄作聪明,忽然改作贝旁,其实并无出处。这是乡村俗子所写之字,今才女忽然考我,未免把我玉儿看的过于不知文了。”兰言道:“玉老先生莫动气,是我唐突,罚一杯!”

《镜花缘》第九十二回

下图是《红楼梦》八十回校本里的“帐”字。

红楼梦
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八十回校本》

虽然语委的规范是要承认的,但这个规范向多少“约定俗成”低过头让过步,大家也明白。“帐户”即使“不合规范”,也是“正确而不合规范”,不是“登陆系统”“请稍后”“飞跃木星”那样的硬伤。若说它是错别字,就有点“反认他乡是故乡”了。

兼听则明,再放一个图,是《故事新编·出关》里的“账”字。在白话文蓬勃发展的时期,迅哥儿用什么字都可以算是新文化,不算错,也不能当规范。他在《兔和猫》里用过“波菜”和“青酸钾”,我们都不会揪他。

人民文学出版社《故事新编》

五渔村的水母

2005年5月29日 摄于Cinque Terre(五渔村)

终于知道18年前在五渔村的海里看到的这个蛰人的生物是什么了!Forskalia,大陆译叶水母属,台湾译歪钟水母属。它不是单独的生物个体,而是同一受精卵孵出的“多胞胎”,虽然基因相同,它们却各自具有、并且各自只有特定的生理功能,如运动、消化、繁殖、捕食,如果离开群落就无法独立生存。

这两年写的科普文章汇总

为国家航天局撰写的,微信公众号“中国的航天”:

为中国科协撰写的,主要发在微信公众号“科学辟谣” :

关于翻译

早晨看到一个视频,说翻译李清照的词如何难。其实,相比之下,李清照还算容易一些的,她写词清新自然,很少用典。遇到掉书袋子的辛弃疾,汉语都难以领会,那才真叫难,译者的心情总是不停纠结:“这儿要不要加个从句解释一下呢?”

比如辛弃疾的词,动不动就听到鹧鸪叫,鹧鸪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暗指他事业失意,心情不爽。如果直接翻成英文I hear the francolin calling吧,英语读者就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了——当然啦,相信很多中文读者也不知道鹧鸪的寓意,所以不妨直译,感兴趣的英语读者自己会研究的。

写到这儿,忽然想起一个鹧鸪叫的兼顾音意的对译:Detour ahead – Bro!
这儿有个中华鹧鸪的叫声,不妨听一听:行不得也 – 哥哥!Detour ahead – Bro!


一篇科普文的打磨过程

作为写科普文章的人,最怕的评论就是“不明觉厉”——写这样评论的人可能以为自己在夸奖作者,但这句话实则是一句严厉的批评。如今有些科普文的取向,确实渐渐往“我并不想你懂,只要你知道我是干这行的很懂很牛不能瞎评论就行”靠拢了,这就是失了本心。

我有几个好友群,成员有文有理,大部分根本不做科普这一行。每写好一篇科普文章,我就请大家试读。理的方向,固然是要看看有没有基本事实层面的错误;但文的方面更加重要,要看有没有脱离群众的、让读者“不明觉厉”的艰深表达。有一位朋友笑言,这是拿她充当了白居易的“老妪”。

最近在B站看了个视频,讲核酸检测原理的,我认为讲得挺好,学过DNA双螺旋结构的应该能明白,就分享给一个好友群了。但还是有好友反映:看不懂!

为了帮大家看懂,也把这个当作一次锤炼文笔的机会,我写了一篇这样的简版检测原理:

一、让采集来的样本核酸按照指数关系增殖复制(只是核酸,不会形成病毒,不用担心),只要复制30个周期,1个就会变成10亿个,足够发出可以检测到的荧光了。

二、荧光怎么来的?

①在试剂里有一种核酸序列,是按照病毒的基因序列事先排好的,它们专门去找新冠病毒的一段局部核酸序列,和它“结婚”。这种核酸序列叫做“荧光探针”。

②荧光探针的一头装了个“开灯”分子团,另一头装了个“关灯”分子团,探针整体完整的时候,“关灯”分子团会抑制“开灯”分子团。不管是和病毒核酸结合了的探针(完整的已婚者)还是没结合的探针(完整的单身汉),都不会发光。

③聚合反应看到核酸单链,就想把它补全成DNA双螺旋,就像拉拉链一样。拉拉链的过程中,如果撞到已经和探针结婚的那一段,就会把“开灯”和“关灯”分子团都当作异物拆下来,【分别】丢掉,也就是说,已婚的探针会遭遇一次剃头修脚事件。未婚的探针因为没有附着在拉链上,所以不受影响。

④被拆下来的“开灯”分子团脱离了“关灯”分子团的制约,发光信号就会被检测到。如果荧光信号很强,就说明管里有大量的剃头修脚事件,也就是说样本里有许多核酸序列被探针拥抱,这管样品就是阳性的了。

这样讲解之后,听众反映:稍微明白了些,但③④这最后两段还是看不懂!

于是我又换了个行文方式,也换了个比喻,重写内容如下:

在试剂盒里,预先排好了许许多多核酸序列。

这种序列称为“探针”,它们是按照早已测定的病毒核酸特征序列设计的,能与病毒核酸序列结合,并且只能和病毒核酸序列结合。

或者这么说吧:就像灰姑娘的水晶鞋,长短凸凹,都是按照灰姑娘的脚来设计的,全城只有灰姑娘的脚穿得上。

水晶鞋上附着有一对分子团,一头可以发光,一头用来熄灯。

当它们完整地挂在鞋上时,就不会发光。

一旦被拆下来,离开熄灯分子团的约束,发光分子团就亮了。

咱们可以把它们想成是服装店里衣服上的那个防盗报警扣。

病毒核酸灰姑娘穿上水晶鞋时,因为报警扣整体完整,所以它还是不发光。

病毒核酸灰姑娘穿上鞋还不够,还要把全身衣服补齐。在这个过程中,它会把水晶鞋上的防盗报警扣随手扯下来。

这时防盗报警扣就激活了,警灯乱闪,鞭炮齐鸣。

假如周围的核酸环境是健康的,没有病毒灰姑娘来穿鞋,没有报警机会,“水晶鞋”就会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货架上,一声不吭。

这样写之后,大家终于说,看明白了。但另一位则说,比喻虽然到位了,一篇完整的文章还是应该回到正理上去,要不,大家记住的就只是灰姑娘和水晶鞋,对应不到具体事件。

我觉得很在理,就补充了这样一段:

所以,核酸检测的过程,就是人类“钓鱼执法”诱骗病毒核酸穿上带报警器的水晶鞋的过程。在病毒核酸的每个复制周期里,都发生着这样的一系列事件:

(第一代由RNA逆转录而来的)双链DNA打开成两条单链→其中一条单链局部和探针配对(灰姑娘穿上水晶鞋)→两条单链各自聚合成双链,拆除荧光基团(补齐全身衣服,撕掉报警器)→荧光基团脱离探针,发光可被检测。

这样,第一代DNA一变二、二变四地复制30个周期之后,就可以增长到10亿倍,这么多灰姑娘坐在一起撕报警器,场面是很宏大的。这个一片荧光的场面就叫做“核酸阳性”。

而在健康的核酸样本里,就只发生黑体字标注的部分,检测现场会显得很冷清,这就是“核酸阴性”。

长寿

水仙,可谈不上“长寿”,然而,我们的须臾时光,又比它长久多少呢?在无量寿如来的目光凝视下,我们且把握当下的刹那欢欣好了。

山高水阔·长流天际

青铜跪坐人像

月合金星

假如在东北地区看的话,就是月掩金星了。

可惜我在成都。

并且上午中午阴天,错过了月合金星的最佳时机。

不管怎样,云开后补一张吧,毕竟白天拍金星并不那么容易。

羲和探日

“羲和号”,中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于2021年10月14日成功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平均高度517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标志着中国进入空间探日时代。我们来聊一聊,这颗划时代的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一些相关的科技巧思。

“羲和号”的正式全称,是“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它通过分析光谱的方法,研究和太阳爆发相关的科学问题。

——跑个题,“太阳爆发”不是太阳变成红巨星的世界末日,更不是超新星式的“太阳爆炸”(我们的太阳没有那个贵命),而是体现在太阳大气层的黑子、耀斑、日珥、日冕物质抛射等表层活动。这些太阳活动,读者们在一生中都经历过几十回乃至几百回,不要恐慌。

比如刚刚过去的10月28日,太阳朝向地球一侧爆发了一次X1级耀斑,在太阳大气层中产生了一次等离子体“井喷”。此次耀斑爆发还造成了一次日冕物质抛射,直冲地球而来,并于11月1日抵达地球,为世界各个高磁纬地区带来极光。

回到正题上来,“羲和号”通过分析太阳的Hα波段附近的光谱,来研究太阳爆发时的大气动力学过程和物理机制。

Hα指的氢(H)的最引人注目的(α)那条谱线,它的波长是656.281nm,是颜色深红的可见光。Hα标志着氢原子电子从第三能级到第二能级的跃迁。还不太了解能级跃迁的读者不需要对此感到头痛,只要知道Hα指示氢等离子体的大量存在就可以了。

如果只是一条干净利落的656.281nm谱线,那就是生活单调乏味的氢,也没什么可研究的。而在活跃的太阳表面,由于太阳大气的高速运动,这条谱线就会发生变化。

如何变化呢?老朋友“多普勒效应”登场。我们走在路上,有时会遇到救护车拉着警笛飞驰而过。当它擦身而过时,我们会留意到,它的警笛声忽然降调了,原本唱的“so-mi-so-mi”,忽然变成了“mi-do-mi-do”。这就是多普勒效应:当波源运动时,在其运动方向接收到的波长会变短(频率会升高),在背向其运动方向上,接收到的波长会变长(频率会降低)。

为了形象速记,我们也可以说,“多普勒效应”就是“运动的物体把它前方的波形挤压得更致密,后方拉伸得更稀疏”。

光也是一种波,所以光也会有多普勒效应。那么,为何救护车的音调变化很容易感知,而我们对着红灯冲过去时,却不能把低频的红灯看成高频的绿灯呢?因为声音是一种低速波,和车速量级相差不多,救护车随便跑跑,就能造成人耳可察的频率变化。而光的速度极高,它的波形就不能轻易“挤压”到人眼可辨了。

但是,放到太阳活动这么剧烈的事件中,再加上专业设备,有些事就不那么难了。太阳活动造成的大气起伏能够被“羲和号”携带的光谱分析仪器侦测到。当氢等离子体从太阳表面升起时,它朝向地球扑来,多普勒效应会使光谱升频。如果“羲和号”瞄着这个位置看的话,就会看到Hα谱线右移,比如,跑到了656.30nm。用这个频率差,就可以推算出这一坨物质喷发的速率。反之依然,可以通过谱线的左移量推知物质的沉降速率。

“羲和号”的科学仪器由南京大学负责建设。南京大学说,“羲和号”可以察觉0.0025nm的波长变化。在Hα波段折算一下就是:如果氢等离子体在太阳表面升降的速率大于1.14km/s,它造成的谱线移动就可以被察觉。

当然,太阳是个球体(各位置朝向地球的速度分量有差异),在不停地自转(太阳球面左侧在不停奔向地球,右侧在不断远离地球),并且不同纬度的自转速度还不一样。这些因素都会在最终的运算过程中考虑进去,以免得到荒谬的结果。

为了得到黑子或耀斑的细节数据,“羲和号”可以盯着日面上一个极小的区域看。视野越小,对防震防抖的要求越高。为了让科学仪器可以静下心来工作,“羲和号”使用了磁浮技术,让驱动平台和科学仪器在工作时暂时分离。这样,驱动平台里的机械设备工作时,就不会抖到正在专心看太阳的科学仪器模块了。这也是“羲和号”全名中“双超”的由来: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

“羲和号”运行在距地517km的太阳同步轨道上。这个轨道穿越南北极,位于晨昏线附近的上空,始终能够看到太阳。为了确保它不会因地球公转而被地球遮蔽,这个轨道以每年逆时针360°(北半球视角)的速度缓缓进动。

“羲和号”选在2021年升空,也是个很好的时机。抛开项目进度的客观事实不谈,这个时间很配合太阳活动周期。假如它在2018年上天,工作3年,这期间正是两个太阳周期之间的低谷,太阳波平如镜,安静如鸡,就不好看了。现在它上去,正赶上太阳活动的爬坡期(预计2025年能到高峰),会收获许多成果。

“羲和号”是中国空间探日计划的先锋官,它填补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提高恒星物理研究能力,对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技术发展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