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on my mind ’ 分类归档

坑爹的传感器

最近被传感器坑了两次。

一次是智能马桶🚽,脚碰碰,掀盖,再碰碰,掀圈,第三碰,盖盖冲水。嘘嘘时正在银河落九天,无意中调整站姿,触发了第三碰,说时迟那时快,盖子飞也似地扣了下来,慌忙来了个急刹车,前列腺差点憋出内伤。

​另一次是酒店房间里的活人感应器,在红外/微波频段检测室内人体的活动,据说灵敏的可以测到呼吸。原本是用于节能的,可以代替插卡取电装置,有的酒店还把它用于夜灯,只要它感觉到人要下床,就立刻开灯伺候。然而这家酒店过于灵敏了,谁睡觉中途不翻个身呢?结果我每翻一次身,它就亮一次灯,把我惊醒。醒后更要辗转反侧,它开灯开得更勤了……

马特洪峰

被当成昆仑山的瑞士马特洪峰

留意到一部介绍长江的短视频。文案很棒(不扣EQ),但里面出了个小bug:2:51,瑞士马特洪峰被当成了昆仑山。

话说这个bug由来已久,我这里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某部军迷(基本面)自制片,后来马特洪峰就成了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然,从流量至上的新媒体思路来看,“有错保留,无错引入”算是常规操作,这个bug或许只是个引流手段,是我大惊小怪了。

“帐”和“账”

今天看到这么一条微博:

【“帐号”应为“账号”,#国家语委回应多家网络平台长期用错字##账与帐很多人分不清# 多个社交软件和平台的用户登录页面、用户协议、隐私政策等相关表述中多处使用的是“帐号”。7月4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工作人员在答复长江日报记者时表示,已拟函请中央网信办网络综合治理局指导平台纠正。(记者:张维纳 制作:熊丽  审看:周琛)

来源:微博

其实呢,“帐”是本字。《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均有“帐”无“账”,《康熙字典》“帐”下注:“又计簿也”。《镜花缘》第九十二回,李汝珍借丫鬟玉儿之口,对“账”字吐槽一番——清代有炫学式钻冷门咬文嚼字之风,李汝珍恐怕是从《康熙字典》找的灵感:

兰言道:“玉儿,你既这样聪明,我再考你一考:请教店铺之‘铺’,应做何写?”玉儿道:“应写金旁之‘铺’。”兰言道:“帐目之‘帐’呢?”玉儿道:“此字才女只好考那乡村未曾读书之人。我记得古人字书于帐字之下都注‘计簿’二字,谁知后人妄作聪明,忽然改作贝旁,其实并无出处。这是乡村俗子所写之字,今才女忽然考我,未免把我玉儿看的过于不知文了。”兰言道:“玉老先生莫动气,是我唐突,罚一杯!”

《镜花缘》第九十二回

下图是《红楼梦》八十回校本里的“帐”字。

红楼梦
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八十回校本》

虽然语委的规范是要承认的,但这个规范向多少“约定俗成”低过头让过步,大家也明白。“帐户”即使“不合规范”,也是“正确而不合规范”,不是“登陆系统”“请稍后”“飞跃木星”那样的硬伤。若说它是错别字,就有点“反认他乡是故乡”了。

兼听则明,再放一个图,是《故事新编·出关》里的“账”字。在白话文蓬勃发展的时期,迅哥儿用什么字都可以算是新文化,不算错,也不能当规范。他在《兔和猫》里用过“波菜”和“青酸钾”,我们都不会揪他。

人民文学出版社《故事新编》

五渔村的水母

2005年5月29日 摄于Cinque Terre(五渔村)

终于知道18年前在五渔村的海里看到的这个蛰人的生物是什么了!Forskalia,大陆译叶水母属,台湾译歪钟水母属。它不是单独的生物个体,而是同一受精卵孵出的“多胞胎”,虽然基因相同,它们却各自具有、并且各自只有特定的生理功能,如运动、消化、繁殖、捕食,如果离开群落就无法独立生存。

这两年写的科普文章汇总

为国家航天局撰写的,微信公众号“中国的航天”:

为中国科协撰写的,主要发在微信公众号“科学辟谣” :

关于翻译

早晨看到一个视频,说翻译李清照的词如何难。其实,相比之下,李清照还算容易一些的,她写词清新自然,很少用典。遇到掉书袋子的辛弃疾,汉语都难以领会,那才真叫难,译者的心情总是不停纠结:“这儿要不要加个从句解释一下呢?”

比如辛弃疾的词,动不动就听到鹧鸪叫,鹧鸪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暗指他事业失意,心情不爽。如果直接翻成英文I hear the francolin calling吧,英语读者就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了——当然啦,相信很多中文读者也不知道鹧鸪的寓意,所以不妨直译,感兴趣的英语读者自己会研究的。

写到这儿,忽然想起一个鹧鸪叫的兼顾音意的对译:Detour ahead – Bro!
这儿有个中华鹧鸪的叫声,不妨听一听:行不得也 – 哥哥!Detour ahead – Bro!


一篇科普文的打磨过程

作为写科普文章的人,最怕的评论就是“不明觉厉”——写这样评论的人可能以为自己在夸奖作者,但这句话实则是一句严厉的批评。如今有些科普文的取向,确实渐渐往“我并不想你懂,只要你知道我是干这行的很懂很牛不能瞎评论就行”靠拢了,这就是失了本心。

我有几个好友群,成员有文有理,大部分根本不做科普这一行。每写好一篇科普文章,我就请大家试读。理的方向,固然是要看看有没有基本事实层面的错误;但文的方面更加重要,要看有没有脱离群众的、让读者“不明觉厉”的艰深表达。有一位朋友笑言,这是拿她充当了白居易的“老妪”。

最近在B站看了个视频,讲核酸检测原理的,我认为讲得挺好,学过DNA双螺旋结构的应该能明白,就分享给一个好友群了。但还是有好友反映:看不懂!

为了帮大家看懂,也把这个当作一次锤炼文笔的机会,我写了一篇这样的简版检测原理:

一、让采集来的样本核酸按照指数关系增殖复制(只是核酸,不会形成病毒,不用担心),只要复制30个周期,1个就会变成10亿个,足够发出可以检测到的荧光了。

二、荧光怎么来的?

①在试剂里有一种核酸序列,是按照病毒的基因序列事先排好的,它们专门去找新冠病毒的一段局部核酸序列,和它“结婚”。这种核酸序列叫做“荧光探针”。

②荧光探针的一头装了个“开灯”分子团,另一头装了个“关灯”分子团,探针整体完整的时候,“关灯”分子团会抑制“开灯”分子团。不管是和病毒核酸结合了的探针(完整的已婚者)还是没结合的探针(完整的单身汉),都不会发光。

③聚合反应看到核酸单链,就想把它补全成DNA双螺旋,就像拉拉链一样。拉拉链的过程中,如果撞到已经和探针结婚的那一段,就会把“开灯”和“关灯”分子团都当作异物拆下来,【分别】丢掉,也就是说,已婚的探针会遭遇一次剃头修脚事件。未婚的探针因为没有附着在拉链上,所以不受影响。

④被拆下来的“开灯”分子团脱离了“关灯”分子团的制约,发光信号就会被检测到。如果荧光信号很强,就说明管里有大量的剃头修脚事件,也就是说样本里有许多核酸序列被探针拥抱,这管样品就是阳性的了。

这样讲解之后,听众反映:稍微明白了些,但③④这最后两段还是看不懂!

于是我又换了个行文方式,也换了个比喻,重写内容如下:

在试剂盒里,预先排好了许许多多核酸序列。

这种序列称为“探针”,它们是按照早已测定的病毒核酸特征序列设计的,能与病毒核酸序列结合,并且只能和病毒核酸序列结合。

或者这么说吧:就像灰姑娘的水晶鞋,长短凸凹,都是按照灰姑娘的脚来设计的,全城只有灰姑娘的脚穿得上。

水晶鞋上附着有一对分子团,一头可以发光,一头用来熄灯。

当它们完整地挂在鞋上时,就不会发光。

一旦被拆下来,离开熄灯分子团的约束,发光分子团就亮了。

咱们可以把它们想成是服装店里衣服上的那个防盗报警扣。

病毒核酸灰姑娘穿上水晶鞋时,因为报警扣整体完整,所以它还是不发光。

病毒核酸灰姑娘穿上鞋还不够,还要把全身衣服补齐。在这个过程中,它会把水晶鞋上的防盗报警扣随手扯下来。

这时防盗报警扣就激活了,警灯乱闪,鞭炮齐鸣。

假如周围的核酸环境是健康的,没有病毒灰姑娘来穿鞋,没有报警机会,“水晶鞋”就会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货架上,一声不吭。

这样写之后,大家终于说,看明白了。但另一位则说,比喻虽然到位了,一篇完整的文章还是应该回到正理上去,要不,大家记住的就只是灰姑娘和水晶鞋,对应不到具体事件。

我觉得很在理,就补充了这样一段:

所以,核酸检测的过程,就是人类“钓鱼执法”诱骗病毒核酸穿上带报警器的水晶鞋的过程。在病毒核酸的每个复制周期里,都发生着这样的一系列事件:

(第一代由RNA逆转录而来的)双链DNA打开成两条单链→其中一条单链局部和探针配对(灰姑娘穿上水晶鞋)→两条单链各自聚合成双链,拆除荧光基团(补齐全身衣服,撕掉报警器)→荧光基团脱离探针,发光可被检测。

这样,第一代DNA一变二、二变四地复制30个周期之后,就可以增长到10亿倍,这么多灰姑娘坐在一起撕报警器,场面是很宏大的。这个一片荧光的场面就叫做“核酸阳性”。

而在健康的核酸样本里,就只发生黑体字标注的部分,检测现场会显得很冷清,这就是“核酸阴性”。

长寿

水仙,可谈不上“长寿”,然而,我们的须臾时光,又比它长久多少呢?在无量寿如来的目光凝视下,我们且把握当下的刹那欢欣好了。

山高水阔·长流天际

青铜跪坐人像

月合金星

假如在东北地区看的话,就是月掩金星了。

可惜我在成都。

并且上午中午阴天,错过了月合金星的最佳时机。

不管怎样,云开后补一张吧,毕竟白天拍金星并不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