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科普文的打磨过程
- 2022年09月13日
- 发布在 on my mind
- 留下评论
作为写科普文章的人,最怕的评论就是“不明觉厉”——写这样评论的人可能以为自己在夸奖作者,但这句话实则是一句严厉的批评。如今有些科普文的取向,确实渐渐往“我并不想你懂,只要你知道我是干这行的很懂很牛不能瞎评论就行”靠拢了,这就是失了本心。
我有几个好友群,成员有文有理,大部分根本不做科普这一行。每写好一篇科普文章,我就请大家试读。理的方向,固然是要看看有没有基本事实层面的错误;但文的方面更加重要,要看有没有脱离群众的、让读者“不明觉厉”的艰深表达。有一位朋友笑言,这是拿她充当了白居易的“老妪”。
最近在B站看了个视频,讲核酸检测原理的,我认为讲得挺好,学过DNA双螺旋结构的应该能明白,就分享给一个好友群了。但还是有好友反映:看不懂!
为了帮大家看懂,也把这个当作一次锤炼文笔的机会,我写了一篇这样的简版检测原理:
一、让采集来的样本核酸按照指数关系增殖复制(只是核酸,不会形成病毒,不用担心),只要复制30个周期,1个就会变成10亿个,足够发出可以检测到的荧光了。
二、荧光怎么来的?
①在试剂里有一种核酸序列,是按照病毒的基因序列事先排好的,它们专门去找新冠病毒的一段局部核酸序列,和它“结婚”。这种核酸序列叫做“荧光探针”。
②荧光探针的一头装了个“开灯”分子团,另一头装了个“关灯”分子团,探针整体完整的时候,“关灯”分子团会抑制“开灯”分子团。不管是和病毒核酸结合了的探针(完整的已婚者)还是没结合的探针(完整的单身汉),都不会发光。
③聚合反应看到核酸单链,就想把它补全成DNA双螺旋,就像拉拉链一样。拉拉链的过程中,如果撞到已经和探针结婚的那一段,就会把“开灯”和“关灯”分子团都当作异物拆下来,【分别】丢掉,也就是说,已婚的探针会遭遇一次剃头修脚事件。未婚的探针因为没有附着在拉链上,所以不受影响。
④被拆下来的“开灯”分子团脱离了“关灯”分子团的制约,发光信号就会被检测到。如果荧光信号很强,就说明管里有大量的剃头修脚事件,也就是说样本里有许多核酸序列被探针拥抱,这管样品就是阳性的了。
这样讲解之后,听众反映:稍微明白了些,但③④这最后两段还是看不懂!
于是我又换了个行文方式,也换了个比喻,重写内容如下:
在试剂盒里,预先排好了许许多多核酸序列。
这种序列称为“探针”,它们是按照早已测定的病毒核酸特征序列设计的,能与病毒核酸序列结合,并且只能和病毒核酸序列结合。
或者这么说吧:就像灰姑娘的水晶鞋,长短凸凹,都是按照灰姑娘的脚来设计的,全城只有灰姑娘的脚穿得上。
水晶鞋上附着有一对分子团,一头可以发光,一头用来熄灯。
当它们完整地挂在鞋上时,就不会发光。
一旦被拆下来,离开熄灯分子团的约束,发光分子团就亮了。
咱们可以把它们想成是服装店里衣服上的那个防盗报警扣。
病毒核酸灰姑娘穿上水晶鞋时,因为报警扣整体完整,所以它还是不发光。
病毒核酸灰姑娘穿上鞋还不够,还要把全身衣服补齐。在这个过程中,它会把水晶鞋上的防盗报警扣随手扯下来。
这时防盗报警扣就激活了,警灯乱闪,鞭炮齐鸣。
假如周围的核酸环境是健康的,没有病毒灰姑娘来穿鞋,没有报警机会,“水晶鞋”就会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货架上,一声不吭。
这样写之后,大家终于说,看明白了。但另一位则说,比喻虽然到位了,一篇完整的文章还是应该回到正理上去,要不,大家记住的就只是灰姑娘和水晶鞋,对应不到具体事件。
我觉得很在理,就补充了这样一段:
所以,核酸检测的过程,就是人类“钓鱼执法”诱骗病毒核酸穿上带报警器的水晶鞋的过程。在病毒核酸的每个复制周期里,都发生着这样的一系列事件:
(第一代由RNA逆转录而来的)双链DNA打开成两条单链→其中一条单链局部和探针配对(灰姑娘穿上水晶鞋)→两条单链各自聚合成双链,拆除荧光基团(补齐全身衣服,撕掉报警器)→荧光基团脱离探针,发光可被检测。
这样,第一代DNA一变二、二变四地复制30个周期之后,就可以增长到10亿倍,这么多灰姑娘坐在一起撕报警器,场面是很宏大的。这个一片荧光的场面就叫做“核酸阳性”。
而在健康的核酸样本里,就只发生黑体字标注的部分,检测现场会显得很冷清,这就是“核酸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