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回响
- 2018年03月15日
一个二十人以上的群,成员都通过群主认识,互相不熟,那么这个群先天具有、或后天发展出:
羊卓雍错攻略:无须参团,只需买拉萨-浪卡子县的班车车票即可。夏季每天一班,冬季两天一班,一天去次日回。车票虽有座号,貌似当地人并不对号。去浪卡子县时一定要抢靠左、可打开的车窗,回拉萨抢右侧,可以一直看到审美疲劳;否则,只能在越过垭口时看一眼。反正以后很少去西藏,公开攻略,让大家挤去吧。
有个自称初中生的问:“有一期《意林》上的白颊黑雁跳悬崖的文章是真实的吗?”他说他在同学的《意林》上看到的,他对同学说这应该是假的,却又有点心虚,所以来问。
答:
白颊黑雁雏鸟出壳几天后就要跳崖求生是真的。看Bilibili上的BBC《生命的故事》,第一个主题就是白颊黑雁雏鸟跳崖(2:40开始)。
从物理上来说,小鸟一般是摔不死的。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当物体的一维尺度缩小时,它的质量呈立方关系减小,而它承受冲撞的能力取决于其受力面的面积,面积以平方关系减小。所以,相对于其质量,小鸟抵抗冲击的能力(比起成鸟乃至人类的尺寸)实际上是增大了。这样说起来有点抽象,编个数字来解释一下:比如一个材料的抗压能力是10吨/平方米。用这个材料做一个横截面10米x10米的柱子,顶格设计它的质量为1000吨(再多就崩了)。现在,把这个柱子的一维尺寸按比例缩小,横截面变成1米x1米,那么它的质量就会缩为1吨(横截面缩100倍,质量缩1000倍)。而实际上,按照10吨/平方米的性能,这个小号的柱子还可以再加9吨负重才会垮掉。也就是说,等比缩小的柱子的抗压能力是大柱子的10倍。这也是昆虫的腿可以很细很细,而大象必须大粗腿的原因。沉重而腿细的长颈鹿是个极端设计,但毕竟它的身体比例不是大象的模样,比大象轻许多。
二、不能按照真空自由落体的公式来想象雏鸟的下坠过程,要考虑空气阻力。小鸟在空中受两个力:一个是重力,这是一个恒定值。另一个是空气阻力,这个值和小鸟下落的速度平方(在同样的姿态下)成正比。小鸟坠落的前一段,因为速度较低,重力大于空气阻力,这段时间,小鸟加速运动,空气阻力随着下落速度逐渐增加(小鸟的加速度永远低于重力加速度并且越来越低)。当速度达到一个值时(并未计算是多少,因为和小鸟的坠落姿态有关),空气阻力=重力,从这个速度起,加速度等于零,小鸟匀速下落。
阅读第二条时,也要考虑第一条。物体一维尺寸越小,其达到匀速运动的时间越短,峰值速度也越低。因为这个原因,阳光下看到的灰尘似乎可以永远漂浮在空中,而从高层跳楼的人类总是能顺利摔死,因为人类达到匀速运动的那个点来得太晚了,而且即使能达到匀速运动,那时的速度也已经太快了。
也要考虑雏鸟的下落姿态,成功跳崖的雏鸟翅膀和脚蹼都尽力张开,这样可以尽早进入匀速下落状态,并且下落的速度也不会很快。视频里,没能幸存的两只雏鸟,一只是跳错了方向(最后应该是饿死或被天敌擒获),另一只是被带了下去,姿态失控之后,不易利用空气阻力放慢速度,而且可能会头颈先撞到岩石而折断脖子。
红喉歌鸲主要在地面上活动,所以不让它停歇在树枝上,而是给它配了个中华小苦荬。
起初对它的嘴形没掌握好,嘴形画得有点嘬,像被强行掰开的一样。修改一下,再做个动图对比对比。
后来又觉得它的体形不够典型——太胖了。再修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