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颊黑雁
有个自称初中生的问:“有一期《意林》上的白颊黑雁跳悬崖的文章是真实的吗?”他说他在同学的《意林》上看到的,他对同学说这应该是假的,却又有点心虚,所以来问。
答:
白颊黑雁雏鸟出壳几天后就要跳崖求生是真的。看Bilibili上的BBC《生命的故事》,第一个主题就是白颊黑雁雏鸟跳崖(2:40开始)。
从物理上来说,小鸟一般是摔不死的。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当物体的一维尺度缩小时,它的质量呈立方关系减小,而它承受冲撞的能力取决于其受力面的面积,面积以平方关系减小。所以,相对于其质量,小鸟抵抗冲击的能力(比起成鸟乃至人类的尺寸)实际上是增大了。这样说起来有点抽象,编个数字来解释一下:比如一个材料的抗压能力是10吨/平方米。用这个材料做一个横截面10米x10米的柱子,顶格设计它的质量为1000吨(再多就崩了)。现在,把这个柱子的一维尺寸按比例缩小,横截面变成1米x1米,那么它的质量就会缩为1吨(横截面缩100倍,质量缩1000倍)。而实际上,按照10吨/平方米的性能,这个小号的柱子还可以再加9吨负重才会垮掉。也就是说,等比缩小的柱子的抗压能力是大柱子的10倍。这也是昆虫的腿可以很细很细,而大象必须大粗腿的原因。沉重而腿细的长颈鹿是个极端设计,但毕竟它的身体比例不是大象的模样,比大象轻许多。
二、不能按照真空自由落体的公式来想象雏鸟的下坠过程,要考虑空气阻力。小鸟在空中受两个力:一个是重力,这是一个恒定值。另一个是空气阻力,这个值和小鸟下落的速度平方(在同样的姿态下)成正比。小鸟坠落的前一段,因为速度较低,重力大于空气阻力,这段时间,小鸟加速运动,空气阻力随着下落速度逐渐增加(小鸟的加速度永远低于重力加速度并且越来越低)。当速度达到一个值时(并未计算是多少,因为和小鸟的坠落姿态有关),空气阻力=重力,从这个速度起,加速度等于零,小鸟匀速下落。
阅读第二条时,也要考虑第一条。物体一维尺寸越小,其达到匀速运动的时间越短,峰值速度也越低。因为这个原因,阳光下看到的灰尘似乎可以永远漂浮在空中,而从高层跳楼的人类总是能顺利摔死,因为人类达到匀速运动的那个点来得太晚了,而且即使能达到匀速运动,那时的速度也已经太快了。
也要考虑雏鸟的下落姿态,成功跳崖的雏鸟翅膀和脚蹼都尽力张开,这样可以尽早进入匀速下落状态,并且下落的速度也不会很快。视频里,没能幸存的两只雏鸟,一只是跳错了方向(最后应该是饿死或被天敌擒获),另一只是被带了下去,姿态失控之后,不易利用空气阻力放慢速度,而且可能会头颈先撞到岩石而折断脖子。
又搜了一下“意林 白颊黑雁”,是《意林·原创版》2013年12期的,大部分内容都符合事实,只有一点,说“一只觊觎已久的大鸨飞过来,叼走了犹豫不决的雏雁。”大鸨不可能出现在格陵兰,也飞不到这么高,也不会吃小鸟,说是贼鸥还差不多。
《意林·原创版》2013年12期《跳崖的白颊黑雁》原文:
跳崖的白颊黑雁
盛基
格陵兰岛上栖息着大量的白颊黑雁,它们白白的面颊,黑黑的羽毛,极其漂亮。当然,它们也是野兽猎杀的目标。为了躲避野兽的捕杀,它们把巢建在了悬崖峭壁上。
一对白颊黑雁夫妻有了爱情的结晶,妻子产下了5枚卵,开始孵化,丈夫则在周围警戒,驱赶其他觅食的大鸟。
经过20多天的孵化,5个小宝宝破壳而出。它们全身长着丰满的绒毛,只几个小时就会蹒跚学步了。父亲和母亲守护在它们身边,看着它们跑来跑去。这让人有些不解,爸爸妈妈怎么不去觅食喂养孩子呢?
原来,白颊黑雁就是这样,它们不像其他的鸟一样叼来食物喂进小鸟的嘴里,而是领着孩子自己去觅食。
果然,看着5个孩子能欢蹦乱跳了,它们要带着孩子们到海边觅食了。然而,高高的悬崖峭壁,父亲母亲能够轻而易举地飞下来,但只有绒毛的小宝宝们还没长出飞翔的翅膀,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父亲母亲让它们从悬崖上跳下去。
望着陡峭的悬崖,小宝宝们害怕,没有一个敢往下跳。父亲母亲鼓励它们别怕,并做出样子,率先跳了下去,然后,在下边仰望,等待着孩子们。
看到爸爸妈妈勇敢的样子,小宝宝们终于鼓足了勇气,也一个接一个地跳了下去。虽然连滚带爬,可它们成功地来到了爸爸妈妈身边。
然而,只有4个跳了下来,还有一个在悬崖边上踱来踱去,无论如何都不敢往下跳。此时,早已觊觎多时的大鸨飞了过来,一口叼走了那只可怜的小雁。
无奈的父亲母亲只好领着4个孩子觅食去了。
有时候,面临危险,勇往直前才能觅得生路,畏缩不前就是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