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中气 ’ 标签归档

闰月和节气

moon-20130624

终于搞懂了一件事,闰月是怎么安插的。原来只要一个农历月不含“中气”(阳历月里,定期在每个月的22号附近出现的那个节气),后面就要放一个闰月。乍一听,闰月似乎会很多,实际上,大部分的农历月都能含一个“中气”,即使赶不上月末也能赶个月初。只有那些29天的农历月,前后正好卡在两个中气之间的(平均30天半的间隔),才需要闰。

这么得到的第一个简易推论,闰月的第一天一定出现在阳历的23号左右,这样它刚好错过前一个中气,也正好够不着后面那个。

第二个推论是,北半球的冬天,地球离太阳近,运行得快,作为阳历概念的节气(依太阳黄经而定)间隔稍短,夏天反之(参考阅读《手机上的天文》)。夏天的节气间隔较长,两个中气正好把一个农历月卡在中间的概率,夏天较高。闰五月(阳历7月)的数目应该比闰十一月(阳历1月)高得多。

找到验证信息了,从公元前103年到公元1644年,连续1747多年的记录,闰十一月出现了38次,最低。闰五月出现了70次,最高。推论被验证了。有趣的是它们各自的邻居都和它们分布相反,属于被它们抢夺或赠送中气的趋势。

阳历23日左右闰月第一天的这个推论也验证了,阳历的2014年10月24日就会闰九月(正好卡在霜降和小雪之间),再下一个闰月是2017年7月23日,错过了大暑、又没赶上处暑。

这条知识终于让我对二十四节气有了些敬意,而非仅仅把它理解为纯阳历的概念,以为中国古代的贡献无非就是为它们命名,赋以物候的含义用于指导北方农业生产。我对二十四节气的新理解是这样的:虽然在月亮历法里,二十四节气显得很麻烦很不合群,每年都得推算,但多亏了这些节气,起到校准的作用,把太阴历和太阳历的偏移量控制在30天以内。

以下数据来源维基百科

公元前103年至公元1644年:

闰冬月 闰腊月 闰正月 闰二月 闰三月 闰四月 闰五月 闰六月 闰七月 闰八月 闰九月 闰十月
38 61 52 48 63 49 70 48 51 54 48 61

1810年到2409年的600年里,闰月分布则是(天文数据观测更精密,分布曲线更平滑):

闰冬月 闰腊月 闰正月 闰二月 闰三月 闰四月 闰五月 闰六月 闰七月 闰八月 闰九月 闰十月
4 0 2 16 27 38 43 38 28 15 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