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2012年07月17日 ’ 归档

《寂静之道》

寂静之道

寂静之道

从淘宝上订的《寂静之道》书到了。

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四法印和四圣谛,树立“正见”,即在终极目标的地方,为读者立一个标杆,以免走迷了路。第二部分介绍的,是为了达到上半部所介绍的终极目标,可以采取的路径。用行话来说,上半部是闻思,下半部是修行。用《论语》的话说,上半部是思,下半部是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的内容结构很新颖,有点像微博,有点像《吉檀迦利》,每段五、六行话,讲一个单独的道理,而整个连下来看,又是贯通一气的。堪布的文字般若真是令人钦佩不已。

我打算在两天内看完这本书,用几年去读懂它,用一辈子去印证它。

为什么哭用来表示悲伤

为什么哭用来表示悲伤?

俺的猜想:人刚出生时,哭是一种本能,表示“我是活的,别丢下!”的意思,母亲听到这个信号,即对会啼哭的个体哺乳。这时的哭是一种反射,但不是条件反射,它和情绪无关。人再长大些,还不会说话,能发出的声音还是只有哭,于是用哭来表示“我有需求”。醒了,饿了,尿了,拉了,哼哼两声。母亲听不见的,就加大音量哼哼,进而哭,进而嚎,直到母亲听到为止,母亲对孩子的照料,会进而强化这种反射。这时,哭就和“索取”挂上钩了。再长大些,孩子向大人要东西,要不到,就顺理成章地哭,哭就和“欲求不满”沾边了。最后就演变成用哭声表示负面的情绪,特别用来表达“失去”——同样是负面情绪,愤怒就不一定用哭来表达。

推论:爱哭的人,特别是爱嚎哭的,必定有个粗心大意的老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