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摄影系列——拍博物馆的动机和器材的准备

阿耳忒弥斯·卢浮宫

阿耳忒弥斯·卢浮宫

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拍博物馆的展品?

首先有声音说:我不拍照,也反对在博物馆里拍照。我去博物馆是为了获取知识,体验美感。却没必要把这些体验带回家。实在要带回家的话,买博物馆官方的画册就行了,一定比民间的清晰专业。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就不让观众摄影,挺好的。

我钦佩这样的记忆力和不执着,不过稍微有个注解:很多博物馆摄影爱好者,是不可忽视的文化传播力量。除了同样的获取知识体验美感之外,他们对博物馆或展览的推广,甚至比官方做得还要专业:美,信息正确、丰富,启发思考,而且全程免费。

回到最初的问题来:为什么拿着相机去博物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了你要使用什么样的相机。

你可能拿着相机围着展品转,为了研究展品每个角落的细节;
或者寻找全新的摄影角度,为了艺术和美的创作。
有可能一件件地无差别扫荡过去,为了飞速留住对这里的记忆。
有可能摆好剪刀手站在展品前,为了证明你来过见过(Veni, Vidi)。
还有可能“就是想拍”,拍完发个微博,就像饭前拍菜一样。
……

所有这些理由都对,不过我对“无差别扫荡”观赏模式有点话说。这种泡博模式介于认真型和休闲型之间,有点纠结尴尬。其实挺可惜的,一个人抱着价值不菲的相机,在展厅里一格一格地平移,每个展品前面来一张,眼睛不离取景器,连说明牌都不看一眼,相当于整个展览被照相机独享了。我提议看展的朋友们出了展厅之后能带出故事来,而不是猛贴照片,文字写:“这张名字忘记了,总之是名画。”

和我一道讨论这个摄影系列的国博的朋友这么说:

真的觉得他们太可惜了。宁肯看平面的,不愿意仔细观察立体的;宁肯看电子的,不愿意欣赏真实的。我觉得真正拍摄出好的有情感的有艺术性的文物照片的人,首先都是对拍摄对象有感情,仔细观察过的。所以咱们也应当提倡仔细观察,认真欣赏,在理解和热爱的基础上按快门。这也是咱们文物摄影爱好者和普通的专业摄影师或普通的摄影爱好者的最大区别吧。

哈德良和安提诺乌斯·大英博物馆

哈德良和安提诺乌斯·大英博物馆

在按快门前认真了解展品很重要,常常可以让你的照片增色,与众不同,更有内容。

举例来说,顶图是卢浮宫的阿耳忒弥斯雕像,虽然现场的光线相当明亮,我考虑到她是身兼狩猎女神的月神,拍摄时大大缩短了曝光时间,来营造这种月光的氛围,仿佛阿耳忒弥斯在黑暗的森林里,用她那机警的双眼寻找猎物一般。

左边的照片里有两尊胸像,是我2009年在大英博物馆见到的。为什么我不顾纷乱的背景给他们来个合影呢?因为这是哈德良和他的爱人安提诺乌斯。如果不看展品,不看说明,死盯着取景器一尊一尊地扫荡过去,照片里就少了很多故事。

这个摄影知识系列,是为了满足认真想把展品拍好的朋友们的需要:拍清楚,进而拍得美,拍出故事来。对于休闲型的需要,文物只是人的陪衬,交给卡片傻瓜机、手机或者iPad就可以了。

所以,这个系列文章,需要读者准备高端洋气上档次一点的相机,即使不是无敌兔那样的单反,起码也得是微单或者能调参数的厚卡片。读到后面几篇大家就会知道,多数博物馆的光线是很奇特甚至严苛的,卡片傻瓜机或手机实在无法对付。

阿耳忒弥斯·卢浮宫

阿耳忒弥斯·卢浮宫

如果读者手里只有卡片或手机可以用,在关闭本页之前,请还是听我唠叨两句:闪光灯会毁掉你的照片,还会让很多观众对你撇嘴冷笑翻白眼,在博物馆一定要关闪啊。

顶图和右图的阿耳忒弥斯,是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拍的。右图可供研究文物用,顶图则是为了表现“这是月神”,而缩短曝光时间来刻画夜的效果。想拿同一部相机拍出这两张照片,这相机就得允许你自主调参数。能调参数的相机,其标志特征是有类似右下边图示的拨盘:A、T或S、M、P,等等。

高端洋气上档次的相机也不一定非得是穷三代的单反,比如五年前我是用松下的LX3,两年前换了个佳能G12,价位只在3500上下。我去博物馆常带着,轻巧好用,画质也不赖。在国博拍一件甗的时候,我高举相机拍甑和鬲之间的箅子,就听到身后有摄友窃窃私语:哇,看,这就是G12,仅次于单反的神机啊。听得我有了虚荣心爆棚的眩晕,口干舌燥眼冒金星,还好及时扶住了墙。现在技术进步了,新型相机的性价比只会更好,大家并不需要倾家荡产地买单反,就能拍出相当入眼的照片。

相机的摄影参数拨盘

相机的摄影参数拨盘

松下和佳能都没付我广告费,我再说点无偏见挑相机的建议——单反就不说了,用得着我建议的,可能目前都还不太熟悉摄影——如果你决定买个厚卡片练手,要尽量挑镜头直径大的相机,要知道直径每增一倍,进光量就大四倍,拍出的照片就清晰锐利,创作发挥的余地也更多些。参考数据:我的G12镜片直径是25mm,无敌兔的镜头直径就更了不得了,77mm。

最好准备一片偏振镜,其它章节里我会说到它,简而言之,可以帮你消除玻璃展柜上的反光,但偏振镜也会大大削减进光量,细节在具体章节讨论。

现在要分享的是我的家底神器了,大家一定要珍惜这条:准备一个黑色的、表面柔软、不装东西时却又能支楞起来的、A4尺寸的厚软袋子。这件神器身兼三样用途,眼下我只告诉你,它能用来装相机 😉 这个袋子是@雨过天青笋童鞋赠与的,我自行研发出了它的第二个功能。后来在@博物致知童鞋的启发下,又研发出了第三个功能。

一物三用的博物馆摄影神器

一物三用的博物馆摄影神器,@雨过天青笋

抱在前面的背包可以稳定相机

抱在前面的背包可以稳定相机

准备一个双肩背包,装上面这些东西,虽然国博会格外“照顾”双肩包——必须过安检——但双肩包除了可以容物之外,还可以帮我们支撑先天帕金森的双手甚至身体。你要养成把它抱在胸前而不是背在身后的好习惯,这样当你换镜头甚至换相机的时候,动作和神情看起来就安静淡雅,十分高贵体面。

穿黑衣服或者深色衣服,可以有效消除反光,你一定不希望在展品照片里看到自己衣服上的喜羊羊。

穿软底平跟鞋。泡国博这样的大馆,常常从早上开门走到下午闭馆,穿高跟鞋是没有前途的。

好了,就这些:相机,镜头(对于单反使用者),偏振镜,一物三用神器袋,双肩包,深色衣服,软底鞋。

慢着慢着,你说,是不是忘了三脚架?不是忘了,是故意不拿。很多博物馆不让用三脚架,带去无非就是搁在存包处——当然,扛到博物馆的路上还是很拉风的。有人认为,博物馆不让用三脚架是害怕民间拍出好照片,抢了他们卖画册的财路。作为博物馆的爱好者兼吐槽者,我却不认为博物馆有这么小气。去了就知道,在昏暗的光线下拍玻璃后的展品,无论如何没有办法和精心布光的裸体写真画册竞争。民间博物馆摄影家们常常另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展品,马一角、夏半边地拍小款,或者把具同一特征的各馆展品整理成集。这里我推荐两个摄影牛人的作品:@柳叶氘的《馆记》系列和@动脉影的各色专题系列。

跑题了,咱们说三脚架呢。如果有一天我开个博物馆,可能也不会让大家用三脚架。讲个故事,有天我去国博,遇到一群小学生,玩老师安排的寻宝游戏,他们要尽快找到名单上的文物,然后和文物合影为证,最先找全者胜。看得出孩子们兴趣很足,在馆里一路小跑,时快时慢,急转倒车。我坐在凳子上一边看一边想,要是有人支个三脚架在展柜旁边,被孩子们一脚趟了,恐怕会发生轰隆隆哗啦啦的大血案。另外,用三脚架的人和普通观众的关系,可能类似于十字路口的汽车和行人的关系,还是不要拉仇恨的好。

走吧,去博物馆!进馆之后的拍摄技巧,容我慢慢告诉你。

评论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