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photography ’ 分类归档

月亮的脸悄悄地在改变

image

短短三个多小时,月亮的脸悄悄地改变了。留意左边晨昏线的轮廓,特别是左下角的那个环形山,就是像肚脐眼的那个环形山(第谷环形山)的左边、明暗边沿上的那个坑(西卡尔德),在第二张亮起来了。左上方的希罗多德和亚里斯塔克(那个孤独的小白点),和明暗线的距离也发生了变化。

辨识佛像——三尊(一):长寿三尊、怙主三尊

长寿三尊(主尊为白度母)

佛教经典和艺术里,常常出现三位尊胜的组合。在汉地,耳熟能详的有西方三圣、华严三圣、三大士、三世佛等等。在藏传佛教造像艺术里,也常常有三尊的形象,不过,汉地的这些组合却不多见。

由于雕塑比绘画更易拆分失散,完整出现的三尊造型,多见于唐卡绘画。热门的绘画主题列举如下。

长寿三尊

佛教认为,虽然世界如梦如幻,但在具足智慧认识到这一点之前,保住能够思维和修行的人身,至关重要。譬如布施,菩萨以身饲虎也不觉得有什么,凡夫行持起来,恐怕连喂喂蚊子,也会中途反悔。所以不能单听一个人妙语连珠地论证“四大皆空”,无常死亡来临时,他可能根本没准备,还哭得呜哩哇啦的。再让他多活一分钟,也许他就有真正证悟“四大皆空”的机会,从容涅槃。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保住人身更实际。藏传佛教里,如欲健康长寿,要祈求长寿三尊。

长寿三尊是:无量寿佛白度母尊胜佛母。虽然这三位佛尊都被各自介绍过,逐一细细辨认的话,还是略嫌繁琐。多数情况下,凭着“一红二白”四个字,可以一眼认出长寿三尊。无量寿佛是红色的,白度母和尊胜佛母是白色的。如果想确认的话,还可以再看一眼,两位白色的形象,是否有一位三面八臂的?有的话,就不用再看三眼,可以直接确定这是长寿三尊,后面的任务就是欣赏细节了。

泡博物馆时,我常常下意识地训练自己,远远一尊佛像,在刚刚能看出轮廓时,是否能认出来?先判断一下,再跑到跟前确认标签。养成这样的习惯后,技能就可以迅速提高。

跑题了,回来。唐卡对三尊形象的布局,通常是中央主尊的身体画得很大,另外两尊画得较小,分列下方左右两角。画是这个画法,并不意味着主尊的果位必然高于其他二位。这一点,对于习惯汉文化的人来说,可能需要时间来适应。最常见的长寿三尊是无量寿佛居中,但也有白度母或尊胜佛母居中的造型,都是正常布局,无需诧异。顶图就是一幅白度母居中的长寿三尊唐卡,下面两幅的中央主尊,则分别是无量寿佛和尊胜佛母。三幅唐卡都是在2012年9月的国家博物馆西藏唐卡艺术展所见。其中,无量寿佛居中的这幅小图,就是一个我刚才提到的训练眼力的机会。问一下自己:如果没有这篇文章的背景铺垫,一眼瞅过去,你能看出这是长寿三尊么?

长寿三尊(主尊为尊胜佛母)

长寿三尊(主尊为无量寿佛)

怙主三尊

在汉地,最常见的三菩萨组合恐怕是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代表慈悲、智慧和行动。在藏传佛教这一支,则强调慈悲、智慧和勇气,以观音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为最热组合,称作“怙主三尊”、“密事三怙主”或者“智悲勇三尊”,藏文称“日松贡布”。

三位菩萨就不用一一重复介绍了,在单篇里都讲过的。这里还是着重说说,如何在十米开外认出他们。三怙主的标志色是红白蓝:红色文殊师利菩萨,白色观自在菩萨,深蓝色(或黑色)金刚手菩萨。萨迦派以红白黑三种颜色涂寺院的围墙,就是象征这三位菩萨。萨迦寺以黑色为底,刷红白两色条纹。信奉萨迦派的普通人家,则在自家白色围墙的一个角上,刷一红一黑两个短短的条纹,中间留白。萨迦派的俗称“花教”,就是来源于这个三色花纹。有人把萨迦称为“花帽教”,那是按照宁玛红帽、格鲁黄帽的思路,想当然地类推出来的,萨迦的僧帽实为红色。

说着说着又跑题了……接着说如何在十米外认出三怙主:当一眼看到红、白、深蓝三种颜色的主尊时,就可以基本确定是怙主三尊。中央主尊可能是智、悲、勇之任何一位,金刚手菩萨也可能有寂静或忿怒两种造型(以忿怒相居多)。

下面这幅图是一幅现代唐卡《二十一度母》的局部。虽然唐卡叫这个名字,画面中央却是怙主三尊,二十一位度母画得都很小,围绕在三怙主周围。四臂观自在菩萨在这里是主尊,文殊师利菩萨高举般若剑,坐在左下方,忿怒相的金刚手菩萨威立于右下方的熊熊焰光里。

怙主三尊

辨识佛像——普巴金刚

普巴金刚·白玉寺壁画

普巴金刚是藏传佛教(尤其是宁玛派)的重要本尊。“普巴”是藏文发音,意即“金刚橛”,曾经是古印度的一种兵器,造型类似一柄三棱刮刀。在佛教里,金刚橛是遣除道障的符号。当莲华生大师被迎请入藏时,他料知弘法利生事业之艰辛,遂带来金刚橛之修法,后来传给君臣廿五尊,成为莲师之八大事业之一。

普巴金刚的独特标识,就是金刚橛。如果一位长有翅膀的忿怒尊,合十的双手夹握一柄金刚橛,就可以基本上确定是普巴金刚,而后再细细寻找其它辨识符号。

普巴金刚多为深蓝色,有三面、六臂、两翼、四足。两侧的面孔左红右白,每张面孔均有三只眼睛。六臂的最下一双手在胸前合十夹持金刚橛一柄,橛尖向下。另外四只手全部结威吓邪魔的期克印,并各执法器:左上手缠绕能除无明的般若火团,左下手持一柄天杖,右上手举股叉打开的忿怒金刚杵,右下手握股叉闭合的平和金刚杵。普巴金刚项悬新鲜人头串成的颅鬘,象征无我。身披象皮,腰系虎皮和人皮,喻降伏贪欲(人)、嗔恨(虎)和愚痴(象)。脚踏一仰一覆二人,表示对治空、有两种执著。左展姿威立于莲台上,身后是般若烈火。

顶图是白玉寺的普巴金刚壁画,莲台下有藏文小字“普巴”。底图是2012年9月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普巴金刚唐卡。这幅唐卡里,可以温习很多过去说过的内容:上排正中间是全身蓝色、象征无可言思之大空性的法身普贤王如来(不在讲义范围内),左上角是莲华生大师,右上角是双身金刚萨埵。莲台前有三位宁玛大护法,正中央是一眼一牙一乳的一髻佛母,左边是腹有人面、浑身大眼睛的喇呼拉,右面是头戴藤帽骑乘狮子的具誓金刚(单坚)。有意思吧?慢慢地,过去不太熟悉的面孔就成我们的老朋友了。

普巴金刚·现代唐卡

辨识佛像——黄财神

黄财神·哲蚌寺壁画

黄财神·现代唐卡

黄财神是藏传佛教各教派普遍供养的财神之一,财神还有四种其它的颜色:红、白、绿、黑(或曰:蓝),以黄财神为总摄,统称“五姓财神”。因为黄财神是五姓财神的总集,所以造像更常见。

财神在佛法里的定位,是善护修行人的资财,使他们不至于生活窘困。佛法是出世法,不求世间资财,但倘若衣食难以为继,终日枵腹谈经,米拉日巴尊者或可忍得,普通大众恐难忍得,甚至退失信心。财神可使入菩提道的行者们安心修行,不为生活所逼迫。如果不领会此意,以财神为发财工具,为满足自我对世间钱财的贪婪而供养,恐怕意义不大。需要花钱时,口袋里总是有这些钱可用,也就行了。非得银行里存个几十亿才觉得生活有了着落,恐怕是在制造轮回的因。

黄财神的造像,多为一个遍体金黄色的胖子形象,有髭须,眼珠突出,眉心微蹙,头戴宝石天冠,上身赤裸,袒胸露腹,下着纱裙,半跏趺坐于莲台上。右手执一鲜果,置于膝上,左手捉一吐宝小兽,小兽口衔刚刚吐出的宝珠一枚,下方珠落如雨。黄财神半垂的右脚,常踏白海螺一枚。

和黄财神常常混淆的是财宝天王(毗沙门天王的化现),其实他们二位的形象很不相同,所以我对此混淆感到很迷惑。财宝天王总是骑狮子的,黄财神总是直接坐在莲台上的。财宝天王右手握胜利幢,黄财神右手攥的是果实。所相似者,两位财神都比较发福,都坐着,左手都握着吐宝小兽。大概是这些相似之处引起了辨识的混乱,许多博物馆常常不分泾渭,一看到手拿吐宝小兽的胖子,就通通归为财宝天王,或一概标“黄财神”,谨慎些的,统称“财神”,让人心里暗暗抱憾,却只能同意。

藏文说的“臧巴拉”(Jambala或Zambala),只指五姓财神,而不包括财宝天王(藏文称“南图zhei”)。博物馆的英文标签也常常在这里摔跤。

顶图的黄财神是哲蚌寺的壁画。小图是一幅现代唐卡,勉唐画派的次仁顿珠所绘,是我在2012年9月的国家博物馆唐卡展上所见。下图是好友@博物致知所赠照片,是辽宁博物馆的藏品,展览上的标牌写“财神,God of Wealth”,却把“Jambala”的标牌写给了旁边的多闻天王,这一点,我在多闻天王一章也提到过。

黄财神·铜造像
摄影@博物致知

辨识佛像——尊胜佛母

尊胜佛母·首都博物馆

长寿三尊(主尊为尊胜佛母)

尊胜佛母,全称顶髻尊胜佛母,是一位除障消愆、免除病苦、增慧增寿的菩萨。在藏传佛教造像里,尊胜佛母常和无量寿佛白度母一起出现,这三位佛菩萨都有助人增长寿命的愿力,故合称为“长寿三尊”。

尊胜佛母的藏文发音是“南嘉玛”,

一眼认出尊胜佛母:三面八臂,右上手捧一座佛像。

细细看,右上手所捧佛像双手结定印,是无量光佛。辨识特征还有:全跏趺坐姿,正中一面是白色,左右两面,一蓝一黄,蓝面现微嗔相,三面各有三眼。捧佛像的右上手实为右上第二手,第一手执十字金刚杵,立于胸前(亦是重要标识)。其它六只手:左最上第一手结期克印,当胸执羂索;第二手上扬,手心向外结施无畏印;第三手执弓;第四手结定印,托宝瓶于脐间;右侧第三手执箭,和左第三手的弓呼应;第四手手心向外,结与愿印垂于膝前。

顶图是居于首都博物馆的尊胜佛母铜鎏金像,成于明代西藏。右侧小图是十八、十九世纪的勉唐画派唐卡《长寿三尊》,主尊是尊胜佛母,从读者的方向看,左下角是无量寿佛,右下角是白度母。下图是一块玛尼石,是一组长寿三尊玛尼石之一,置于四川甘孜州扎西持林的玛尼堆里,在白度母一章里,有同组的白度母玛尼石的照片。

尊胜佛母·扎西持林

辨识佛像──具誓金刚、善金刚、单坚护法

单坚护法·色达单坚神山下

具誓金刚、或称善金刚,是佛教(特别是宁玛派)的重要护法之一。具誓金刚在藏语也称单坚多杰列巴,“单”是“单策”(誓言)的简称,“坚”是“具有”之意,“多杰”意“金刚”,“列巴”者,“善”也。

在宁玛的护法供养顺序里,单坚护法排名一髻佛母喇呼拉之后,位居第三。

赤松德赞迎请莲华生大师进藏弘法时,单坚受金刚手菩萨嘱托,誓言护持莲师的教法,是以称之为具誓金刚。

“白哈尔”·辽宁博物馆
疑似具誓金刚
摄影@博物致知

单坚护法的造像有两种坐骑、两种姿态。一种坐骑是山羊,另一种坐骑是狮子。两种姿态,都是一面二手:一种左手握一心脏(魔心)作欲啖状,右手高举金刚杵。另一种姿态是左手持狮皮或人皮所制风囊,右手高举金刚锤,这种姿态也被称为铁匠。不管是哪种坐骑或姿态,单坚护法都戴一顶圆藤帽。

如果造像戴圆藤帽,坐骑是羊,或者姿态是铁匠,就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具誓金刚。如果坐骑是狮子,单坚护法很容易和格鲁派的护法、同样戴着藤帽的白哈尔的身明王形象混淆。老实说,如果给我看一尊骑狮子、戴藤帽、一面二手、法器丢失的造像,我自己也不太敢轻易断定这是哪位。我把自己一些浅陋的了解写在这里,希望这些信息可靠有用。

“财宝护法”·四川博物院
疑似具誓金刚

白哈尔有五种化身,其中三种──意明王、功德明王、语明王──分别骑乘象、马、骡。另外两种是骑狮子的:事业明王和身明王。事业明王三面六臂,可以和单坚轻易区分。身明王一面二臂,和骑狮单坚极相似。我的辨识依据是,身明王右手持金刚索,而非金刚杵,左手执杖而非魔心。如果手中所持法器佚失,则双臂平举者是身明王,左手曲至颌下者是具誓金刚。

顶图是四川色达县的单坚神山脚下的壁画,主尊下面的小字是藏文“单坚”。小图(可点看大图)是两尊可疑的造像,戴帽子那尊是辽宁博物馆的(摄影@博物致知),标“白哈尔”,而他的法器指示这是具誓金刚。不戴帽子那尊是四川博物院的,标“财宝护法”,大概以为骑狮子的就是财宝天王了,英文还写成五姓财神的Jambala,一错再错。看面部表情和手势,我相信这是一尊单坚护法,帽子和法器可拆卸,后来遗失了。底图是首都博物馆的骑羊具誓金刚。

善金刚·首都博物馆

辨识佛像——一髻佛母

一髻佛母·白玉寺壁画

一髻佛母是佛教(特别是宁玛派)的重要护法,梵音“诶嘎匝哲”,藏文音“阿宗玛”,汉意“密护母”。宁玛派认为她是普贤王如来佛母所化现,有护法偈颂为证:“根德桑摩耶悉杵比匝,央杰嘉摩诶嘎匝哲玛”(藏音)。根德桑摩意即普贤佛母,耶西意即智慧,杵比匝意即忿怒力,就是说,诶嘎匝哲是普贤佛母智慧忿怒所化现。佛教认为,一髻佛母护持一切修行人的出世间事业,直至成就。

一髻佛母形象独特,十分易识,只要记住“一”字,就可轻松辨认。一髻佛母有一髻,一面,一眼,一牙,一乳。如果你以为她是紧闭双眼,那是看错了,仔细看,那只是两条眉毛,额头正中才是唯一的眼睛。所有的这些“一”,代表普贤王如来之无二取、无分别的大空性。

跑题一下:寺院里常见一匾额,题“不二法门”。不了义的解释说,这是说佛法是救众生出轮回的唯一法门。这个说法隐含了宗教的排他性,火气有点盛。更了义的解释是:世界的实相,超越一切大小、有无、多少、善恶、空有的二元对立概念,即涅槃寂静。这个解释就不再具有排他性,也和无二是自恰的,大家圆融相处,没什么可争的。一髻佛母的“一”就是为了叙述涅槃寂静的法理。

回到正题来──仔细看,一髻佛母的姿态和装饰还有:项悬颅鬘(人头所串项链),肩披云领(或全身立于云中),腰系虎皮,有时围人皮一张。相信对忿怒化身早已熟悉的读者可以轻松辨认这些象征无我、降服贪嗔的符号,而不做残忍狰狞观。一髻佛母脚踏一尸(喻降伏无明),或者二天人(象征降伏空、有二执著)。双手期克印(拇指扣中指无名指,食指小指竖立),手中的法器时有变化,常见的有:魔心一颗,豺狼一只,穿有人尸的丳戈(丳音铲,意思是串,不要写成弗)一柄,表万物皆空。这些法器或左或右,无有定式。偶有持天杖和嘎巴拉碗的,甚为少见。

我在雍和宫附近的佛像店里看到过一髻佛母的造像,而在博物馆或寺院里还没有见到过。顶图的壁画,是四川甘孜州白玉寺的。下图的一髻佛母像,是林芝县巴松错湖心小岛上的措宗寺的壁画。

一髻佛母·巴松错湖心措宗寺壁画

辨识佛像──多闻天王、财宝天王

财宝天王·白玉寺壁画
摄影@曲吉将灿

《多闻天王八凡相〉唐卡

北方毗沙门天王,意译多闻天王,因其善护众生的财富,也被称为财宝天王,香火远盛于其他三位天王(广目天王、增长天王、持国天王)。

多闻天王的名字,因其常护持释迦牟尼说法,多闻佛法。又有说法称,因为他美名远扬,大家都听到过,所以叫“多闻”,我不采信这个说法,因为这个思路无法解释和“多闻”对仗的“广目”。

如果“毗沙门”或“多闻”听起来有些陌生,“拿伞天王”是不是会熟悉些?汉地的寺院,进山门后第一座殿常是天王殿,正中间是未来弥勒佛,两边各有二天王,其中拿“伞”的,就是多闻天王。其实天王手里拿的不是伞,而是胜利幢。伞的样式可以参见大白伞盖佛母,是张开的球冠形。幢则是层层叠叠的圆筒形织物连缀而成,形态较长,更像一把收起来的伞。幢是一种行军仪仗,行走在队伍前列,表达胜利。伞和幢都是吉祥八宝之一,从它们最初的用途引申出佛法的含义。伞表遮蔽魔障、护佑善根,幢喻清净戒律、降伏四敌。

铜鎏金财宝天王坐像

有说法认为,作为财富庇护者的多闻天王和作为北方护法的多闻天王,虽然都叫“毗沙门”,但事业不同,一文一武,是同一位毗沙门的两种化身。和其他三位天王结伴出现时,是护法化身。而单独作为主尊被供养时,是财富化身。

多闻天王的造像,有三处标识:狮子坐骑、胜利幢、吐宝兽。他全身金色,武将打扮,头戴宝石冠,侧坐在狮子背上,右手轻拈胜幢之柄,左手托一只吐宝小兽,吐宝兽的口中衔刚刚吐出的珠宝一枚,下方珠落如雨。有人把这个小兽称为鼠,有人称之猫鼬或貂,我认为这不是凡间的物种,叫什么都不恰当。

顶图是四川甘孜白玉寺的壁画(摄影@曲吉将灿)。上方小图是德格印经院经版所印制的唐卡,现在供养在我家佛堂里。右侧小图是国家博物馆的十六世纪的铜鎏金财宝天王坐像。下图是辽宁博物馆的十八世纪的财宝天王造像(摄影@博物致知),右手胜幢已佚,还可以看出虚握手势。

辽博的这尊多闻天王,英文标签写“Jambala”,我认为不准确。Jambala指的是“五姓财神”(黄、红、白、绿、黑),有黄财神心咒为证:“嗡臧巴拉匝林扎耶娑哈”,而多闻天王心咒则是“嗡贝夏瓦纳耶娑哈”(贝夏瓦纳即“毗沙门”发音)。黄财神和财宝天王虽然造像姿态相似,都是全身金色,手握吐宝兽,但黄财神并无坐骑,右手也不执胜利幢,而是握一鲜果。多闻天王的藏名发音是“南图zhei”,五姓财神的藏文发音才是“臧巴拉”。打开德格印经院的多闻天王唐卡大图,图中左下方那位,就是黄财神臧巴拉。如果辽博的造像并非藏传佛教一支,安全的写法应该是Vaisravana或者God of Wealth。这又有趣了,辽博为黄财神所制作的标签,却反而不写Jambala,而是God of Wealth。

财宝天王
摄影@博物致知

再见,LX3!

1100块,把LX3转让给同事了,销售使用了9张样片。过手之后,回味这些样片,发现它们代表了千山万水,搜集齐全不容易。

辨识佛像──摩利支天、具光佛母

摩利支天·首都博物馆

摩利支天也称摩利支佛母具光佛母,是一位以隐身能力著称的护法。摩利支是梵音Marici,意思是“光”。

她常行走于日天(即俗称之太阳神)之前,她能见到日天,而明察如日天,却看不到她。以此强大的隐身能力,她无人能见,无人能知,无人能缚,无人能害,无人能向其索债。由此种种,她成了修行人躲避无常业果的救急护法。日本武士和忍者对摩利支天十分看重,以之为战神和忍术的护佑者。

摩利支天·辽宁博物馆
摄影@博物致知

在中国,现在她的形象不太多见,而在明代的寺院壁画里,摩利支天常常出现在天龙八部向佛菩萨供养的队伍里,行走在日天之前。

摩利支天的快速辨识特征,是“猪”。她有一面二臂、三面六臂、三面八臂等形象。如果是一面二臂,则常骑一猪,或者驭七猪之车。如果是三面,则她的左脸是猪面,右脸是童女形象。注意:金刚亥母也有猪脸,但是金刚亥母的猪脸是长在右边的,而且金刚亥母只有正脸和右脸两张面孔。

介绍金刚亥母时,曾经讲过博物馆把金刚亥母和摩利支天混淆的故事,这里就不重复了。在那个故事里,读者可以看到明代法海寺壁画里的摩利支天的三头八臂、猪卧于脚下的形象。

顶图和底图都是居于首都博物馆的摩利支天造像。一尊是三面六臂,抱歉没有拍出左侧的猪面,另一尊以骑猪为标识。小图是@博物致知所赠图片,是十六世纪造像,藏于辽宁博物馆,这尊像一面四臂,似乎没有三面,本来不好辨认,但座位下有五头小猪驮负,就认出来了。

摩利支天·首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