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buddhism ’ 分类归档

辨识佛像——狮面佛母

狮面佛母·四川博物院

狮面佛母,也称狮面空行母,藏文发音“森多玛”,“森”意即狮子。狮子喻摧毁无明噩梦的吼声。

顾名思义,狮面佛母的造像标识,是狮头人身,双乳隆起,显现女体。头戴五骷髅冠,肩披人皮,项挂颅鬘(人头串成),象征无我。一面二臂三目,右腿曲,左腿舞蹈立姿,踏莲台或天人,背后是熊熊的般若烈火。

除了狮子头之外,狮面佛母的身体姿态和手中的法器,和金刚亥母很相似。都是左手托嘎巴拉碗,右手结期克印,并高扬斩断愚痴的钺刀。左臂弯内倚一枝天杖(“天杖”在莲华生大师一章介绍过),舞蹈姿态也是一样的,可以对照一下。

在设色唐卡里,狮面佛母的身体常为蓝色,头则是白色。

狮面佛母常与虎面空行母和熊面空行母一起出现,虎面还好认,我总是分不太清楚熊面和狮面。后来找到一个方法:在藏传佛教造像里,可能因为造像者并不太熟悉熊的长相,熊面乍一看更像是犬。头顶没有鬃毛的,基本上可以肯定是熊面空行母,反之则是狮面空行母。如果是设色唐卡,熊面是深灰色或者黑色的,而狮面是白色的。

顶图是四川博物院的清代布本狮面佛母唐卡,旁边有虎面和熊面空行母相伴。下图是居于首都博物馆的狮面佛母造像。

狮面佛母·首都博物馆

辨识佛像——不动明王

不动明王

不动明王·缂丝挂毯(局部)

不动明王大日如来的忿怒显现。虽然名字相似,不要把不动明王和不动如来混淆了。“明王”都是忿怒相。

不动明王的造像风格简明,一位忿怒本尊,蓝色或白色身体,一面二臂三目,半跪姿,右手举般若剑,左手结竖立食指的期克印,手指上绕着一条金刚索,就是不动明王。

速记方法:不动明王手举宝剑的半跪姿态,好像汉字的“先”字。

我本人对左手手印的理解、或速记方法,是:这只手也可以视为大日如来的半个智拳印──智拳印是左手食指竖立,被右手虚握。这样理解有助于记忆不动明王是大日如来的化现。

顶图是夏鲁寺的不动明王壁画。小图是一幅缂丝工艺的不动明王挂毯局部,我在首都博物馆看到的,可能来自西藏博物馆,待考。这幅挂毯里的不动明王,头顶的佛像蓝身结触地降魔印,是不动如来,这就质疑了刚才提到的大日如来化现说以及不动明王并非不动如来说。我对此并不坚持,写出来请大家取舍判断。底图是四川博物院的一尊不动明王铜像,是清代的作品。

不动明王·清

不动明王·清

辨识佛像——大梵天

大梵天·清·西藏


今天所说的是一位护法,大梵天

按照印度教的说法,梵天是世界的创造者,虽然如此,印度教派里,对梵天的崇拜并不如对毗湿奴(世界的维持者)和湿婆(世界的毁灭者)的崇拜显著。在佛教里,梵天被吸收为护法神之一,称“大梵天”,居于天道的色界。佛教认为大梵天和我们一样,都是芸芸众生之一,所以对梵天并不崇拜。其实,佛教对佛菩萨的态度,也并不能说是“崇拜”,更恰当的描述,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学习。把这个参考点设置好之后,对大梵天的态度,就可以类比为学生对班长或者学习委员的态度了。

在佛教经典里,大梵天是第一位请释迦牟尼佛说法的众生。当时,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之后,觉得佛法超越概念,不可言说,一说就错,所以决定暂隐林间。这时大梵天现身劝请佛陀,说众生虽然愚迷,还是可以教化的。何况,世尊成佛的缘起,是救众生出离樊笼的菩提心,那么成佛之后,更加不能舍弃众生而涅槃入灭。佛陀应允大梵天的劝请,才有了后来四十五年里对众生孜孜不倦的教化。

辨识大梵天造像的关键,是他的坐骑,一只天鹅。梵天在印度教里,是从一只金蛋所生,自己常化为天鹅。跑题一下,希腊神话里,宙斯自己常化为鹰,跑到人间调戏美女、诱拐俊男。在西方画作里,宙斯的形象常常有一只鹰相伴,或者他自己干脆就是鹰。这一点和大梵天的造像思路很一致。

大威德金刚左手所持梵天头

除了天鹅之外,大梵天的造像一定是四个头。在泰国,“四面佛”的造像随处可见,但我谨慎地认为,那可能是梵天的造像,人们对他礼拜,更像是利用他作为护法的身份,求世间的财运福报,和佛法的究竟解脱涅槃不是同一条道路。

梵天造像的细节还包括:左手握一个水瓶,装盛着恒河水。右手持轮,代表他劝请释迦牟尼说法的功德。

大威德金刚右足所踏梵天

大梵天的形象和真正的佛菩萨同时出现时,往往是个受气包形象,赤身裸体,被踏在脚下。这里,他作为“众生”的高级代表,象征着众生轮回的因——无明和我执。常常陪着他挨踩的还有大自在天(湿婆的佛教形象)、帝释天(因陀罗的佛教形象)、遍入天(毗湿奴的佛教形象)、等等,意思是相似的。

大威德金刚的造像里,梵天的形象在两处出现:蜷着身体,被踏在大威德金刚的右足下,这是经典造型了。另一处,是大威德金刚左手挥舞的四个一串的头颅,是大梵天的。在印度教里,梵天的头颅被湿婆砍过——据说是为了确立湿婆的主神位置,我想,以哲思著称的印度教应该有更深奥的喻义。在佛教里,被砍下的四面头颅,代表远离四执或者四大皆空。

头图是居于首都博物馆的清代大梵天造像。小图是四川博物院所藏《大威德金刚》布本唐卡局部,为了表述方便,我把梵天头和被踩踏的梵天之外的画面黑白化了。

辨识佛像——玛哈嘎拉、大黑天

六臂玛哈嘎拉·哲蚌寺壁画


二臂玛哈嘎拉·四川博物院

玛哈嘎拉,是梵文音译。“玛哈”没有歧义,就是“伟大”的意思。“嘎拉”则出现了两个版本,一个是结结实实地发出了“嘎拉”的音,是“黑”的意思。另一个版本则只发“嘎L”,“拉”的韵母是没有的,这个发音的含义则是“时间”。所以玛哈嘎拉可以被汉译为大黑,也可以译为大时。我见过的版本都是称他“大黑天”。天指“天神”,这是把他当护法看了。而实际上,佛教不把他只当作护法看,更把他作为一位重要的本尊。

玛哈嘎拉虽然造像简单,但委实不太好认,难在他的造像太简洁了。一般来说,我们辨认佛像时会看:“他有这个、这个、还有那个……,所以他是某某。”而对于玛哈嘎拉,应该换个思路:“他没有这个、这个、也没有那个……,所以他是玛哈嘎拉。”

玛哈嘎拉的体貌特征、执持法器,很多忿怒相的本尊都是有的。而且,他常见的造像,最多不超过一面三目六臂双腿,也没有翅膀。在众多的“没有”里,玛哈嘎拉也有少量的“有”,来标识他的身份。不管是二臂、四臂、还是六臂,他总有两手在胸前,左手捧盛满沸血的嘎巴拉碗,右手持金刚钺刀,置嘎巴拉上方。这个形象,可以避免玛哈嘎拉与造型也很简单的金刚手菩萨混淆。

四臂玛哈嘎拉,多出来的两臂,左手握天杖(在莲华生大师一节介绍过这个法器),右手执剑。

六臂玛哈嘎拉多出来的四臂,左上手执三叉戟,左下手持绳索,右上手拈骷髅珠一串,右下手握双面法鼓(“达玛如”)一只。六臂玛哈嘎拉还有一个有趣的标识:他脚踏的象头神,一手执嘎巴拉碗,另一手拿只萝卜——有时是胡萝卜——全看造像人对“萝卜”的理解而定。据说玛哈嘎拉降伏了象头神,之后象头神就以被降伏时的姿态供养他。

顶图是哲蚌寺的六臂玛哈嘎拉壁画,图中,玛哈嘎拉脚下象头神握的是胡萝卜。小图是四川博物院的二臂玛哈嘎拉像。下图是白玉寺的四臂玛哈嘎拉(右下角藏文音“恰西巴”,即四臂玛哈嘎拉)。底图是居于首都博物馆的六臂玛哈嘎拉。

四臂双身玛哈嘎拉·白玉寺

六臂玛哈嘎拉·首都博物馆

辨识佛像——八大菩萨

在早已介绍过的菩萨们之外,又单开一篇《八大菩萨》,是因为,菩萨们单独出现时,虽然各有特色姿态,但一旦组队出场,就风格统一,不易辨认了。所以,这一篇用来从姿态相近的菩萨们中,把他们一一认出来。

《八大菩萨曼荼罗经》里称八大菩萨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通常佛教造像多依此经,藏传佛教也是如此,所以这里就不再介绍其它版本了。

在藏文里,排列顺序是这样的:文殊师利菩萨、金刚手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有诗为证——《八圣吉祥颂》这么念道:

藏音 汉意
将华云呢华丹多杰怎
先瑞热旺滚波先波华
萨耶酿波哲巴南巴色
南葵酿波帕巧根德桑
额巴多杰巴嘎勒向当
诺沃达瓦日阿哲涅玛耶
夏灿拉南札西华杰巧
向却森华嘉拉香擦洛
文殊童子具德金刚手
圣观自在怙主慈氏尊
地藏菩萨并与除盖障
圣尊普贤菩萨虚空藏
青莲金刚白莲那伽树
如意摩尼宝剑日月轮
持善标帜吉祥殊胜德
八大菩萨勇士敬顶礼
:藏文部分只是用汉字表音,但藏文并不使用汉字,另藏文并无四声,所以勿用读汉字的方法诵读。博主念诵之《八圣吉祥颂》八大菩萨部分,演示一下。
藏语部分的注释
将华:文殊菩萨。云呢:童子。华丹:具德。多杰:金刚。怎:握。先瑞热旺:观自在。滚波:怙主。先波:慈氏。华:圣者。萨耶酿波:地藏。哲巴南巴色:除盖障。南葵酿波:虚空藏。帕巧:圣者。根德桑:普贤。额巴:青莲。多杰:金刚。巴嘎:白莲。勒向:那伽树。当:与、和。诺沃:摩尼宝。达瓦:月亮。日阿哲:宝剑。涅玛:太阳。夏灿:标帜。南:诸。扎西:吉祥。华杰巧:殊胜尊。向却森华:菩萨。嘉:八。香擦洛:叩首、顶礼。
汉语部分的注释
慈氏:即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和普贤菩萨的汉文部分,顺序和藏文不一致,可能是为了音韵节奏。标帜和菩萨的对应关系是:青莲-文殊。金刚-金刚手。白莲-观自在。那伽树-弥勒。摩尼宝-地藏。宝剑-虚空藏。日轮-普贤。月轮-除盖障。

经文里提到的标识,和实际的造像并不一致,这是有原因的。例如:金铜造像里如何分辨文殊菩萨的青莲和观音菩萨的白莲?实际的操作困难使得造像和经文略有差异,不过问题不大,还是按照法度来的。文殊菩萨走经典路线,用经卷来标识;观自在菩萨靠肩披的仁兽皮来辅助识别;弥勒菩萨也并不坐在那伽树下,而由军持瓶或八辐金轮来指明身份。

汇总一下:如果看到八位菩萨一起亮相,姿态几乎相同,就可以仔细观察他们的法器,这样来对应:

  • 文殊师利菩萨:经卷。
  • 金刚手菩萨:金刚杵。
  • 观自在菩萨:空莲花,斜系仁兽皮。
  • 弥勒菩萨:军持瓶(没有把手的小圆壶)或八辐金轮。
  • 地藏菩萨:摩尼宝(一簇拉长了的、顶端有光焰的宝珠)。
  • 除盖障菩萨:月牙,有时是幢或剑。
  • 虚空藏菩萨:宝剑。
  • 普贤菩萨:太阳(一个圆盘形状)。

首都博物馆的八大菩萨造像总览

顶上的八幅图,是首都博物馆的八大菩萨群像。我认为第七尊是有疑点的。在介绍疑点之前,我先按照没有疑点的理想状态介绍一下,如果你发现第七尊总是与我说的不一样,就是我所说的疑点。

我把这八尊菩萨按照《八圣吉祥颂》里的顺序排列了一下,发现前四尊姿态一致,后四尊姿态一致,且前四尊和后四尊姿态对称,这说明这八尊像应该是摆放在中央的佛像两侧,视觉上给面对佛像的人一个开放、接纳、拥抱的效果。视觉效果的和谐,也印证了这组菩萨像一定是按照《八圣吉祥颂》的顺序排列的。所以,我排列图片就按这个顺序和效果来,左四幅自上到下,从文殊菩萨到弥勒菩萨。右四幅从上到下,是地藏菩萨到普贤菩萨。

这八幅图,都可以点击看大图和对身份标识的说明。为了方便读者,我做了个总览图,如右,点击可看全图。

现在说说,为什么我认为第七尊有疑问。

一、他舒右足,使得场面不对称了。
二、他的裤纹和其他四位舒右腿的裤纹风格都不同。
三、其他七尊都有点身体后仰,这一尊坐得笔直。同样的照明条件,他脸上和身上的阴影比较重些,所以看得出他坐得更正。
四、他的肩花是空莲花(观自在菩萨?),却不系仁兽皮(不是观自在菩萨!)。他的肩花位置与文殊菩萨和金刚手菩萨的相同,但手上没有曾经焊接金刚杵的痕迹。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一尊不是虚空藏菩萨,而是因为这一组菩萨像不齐全,所以从同时代同工艺的另一套造像里,借来了肩花上经卷脱落的文殊师利菩萨,放在这里顶虚空藏菩萨的缺。

辨识佛像——喜金刚

喜金刚是(特别是萨迦派)的重要本尊,代表对“道果”的修持。

喜金刚的重要标识,是全部十六只手都持嘎巴拉碗。无论看到威立姿态的还是舞蹈姿态的,只要看到整整齐齐的一圈嘎巴拉,就是喜金刚。

再细看,喜金刚有八面、四足。八面共分两层,上一下七。每个头都戴五骷髅冠,并有三只眼睛。四足有并列的舞蹈姿,也有前两足威立,后两足舞蹈的姿态。拥抱明妃无我佛母,足踏四天人:大梵天、帝释天、遍入天、大自在天。

再仔细看,十六只嘎巴拉还都不是空碗,在血海或甘露里,还有各种角色(如右图,点击可放大)。右手碗里依次是(从下至上):白象、青鹿、青驴、红牛、灰驼、红人、青狮、赤猫;左边碗里依次是:黄地神、白水神、红火神、清风神、白日神、月神、阎王、黄财神。在右图里,如果每边只数出七只手,那是因为最下面一对手,是在胸前结吽迦罗印(吽迦罗印在金刚持一章有介绍)。如果发现左手多了一只,那是无我佛母的高举钺刀的手。

上图是居于首都博物馆的喜金刚,明代西藏造像。下图不是文物,而是四川博物院佛教造像厅的墙上装饰。

辨识佛像——金刚亥母

金刚亥母·首都博物馆

金刚亥母胜乐金刚的明妃的名号。她自己本身也被一些教派(如噶举派)认为是极其重要的本尊,有时她也有护法相的化现。这些说法,依教派不同,各有侧重,互相也并不冲突,请读者自行取舍。

关于“本尊”:这个词在前面的几篇里,应该出现过几次了。趁着这一篇内容不太多,我在这里稍微解释一下。本尊可以被认为修行者所祈求的对象,例如你供一尊白衣观音,每天上香供水,祈求他加持自己的修行,清除自己的罪障,这是一种。另一种,你和本尊平起平坐,当他是良师益友一般,向他所代表的佛性学习。这时,本尊就从高台上走了下来,坐在了你的对面。第三种,你就是本尊,你的修行,就是让自己和本尊的佛性完全相应。这一种方式,是完全和本尊融为一体,不向任何外境求。

对于每天跑到寺院里磕头烧香的老太太们来说,第一种可能是更多的情况,第二种已经算是僭越了,第三种更是大逆不道的想法。不过我想,人如果不承认自己的佛性,或者说,不认可只有佛性才是自己的本来面目,而“自身的”其他属性只能按照“人无我、法无我”而归为无常,修行可能是没有出路的。

我说多了,转回来。金刚亥母的造型算是比较单一的,一眼望去,如果看到一个舞姿的女性本尊,右脸上延展出一个猪头,就是金刚亥母。不要被“亥”这么文雅的词弄得不敢猜了,这个字就是“猪”的意思。金刚亥母者,金刚猪母也。藏文发音“多吉帕姆”,多吉:金刚;帕:猪;姆:母。这里的“帕”的发音细节是Pak,那个k并不真正发出来,只要用喉头轻轻磕一下,能听出停顿就可以了。猪象征着愚痴,这并不是说金刚亥母很愚痴,而是说,金刚亥母降伏的是愚痴。

金刚亥母的其它标志特征还有:左手捧嘎巴拉碗,端在胸前。右手持钺刀,高举半空。正面有三目,戴五骷髅冠和人头项鬘,头顶金刚杵。弯曲的左臂里靠着一根天杖(天杖的造型见莲华生大师一章。速记:穿三个人头的长杖)。右腿曲,左腿舒展,舞蹈姿踏在天人身上,象征降伏执著。

着色唐卡里,金刚亥母全身红色,右面的猪头则是蓝色或黑色。

顶图是居于首都博物馆的金刚亥母像,下图是西藏浪卡子县、羊卓雍错湖畔桑丁寺的金刚亥母像。把桑丁寺的金刚亥母像放在这一章,是十分恰当的,因为这个寺院的寺主,是西藏为数不多的女活佛之一,名叫“多吉帕姆”——啊啊!你可能会惊呼:不就是金刚亥母吗?对,她被认为是金刚亥母的人间化身。

至于首都博物馆的这尊,也有她的故事。我头一眼看到她时,她的标签写:“摩利支佛母”,让我大为困扰。但我当时辨认佛像已经颇有小成,所以毅然拍下造像和标签,找首博理论。首博先说:“这个么,我们要去找专家决定。”然后没了下文,一个半月后我再催,网友们纷纷顶,翌日,他们承认是标签错了

金刚亥母·桑丁寺

辨识佛像——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菩萨·首都博物馆

今天时间不多,我就写一段特别简单的文字——虚空藏菩萨,而且我手边只有一幅图。

早在介绍文殊师利菩萨时,我说过,虽然文殊菩萨以宝剑为标识之一,但更重要的标识是经卷。如果只看到宝剑而不见经卷,那么要小心辨认,他可能是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菩萨因其智慧、功德、财富如同虚空一样广阔无垠,故名。藏文里,他的名字发音是“南葵酿波”,“南葵”是“南卡”(天空)的形容词形式。“酿波”是“宝库”的意思。因为有这个“天空”的词根,虚空藏菩萨的着色唐卡是蓝色身体。以前我(更加)孤陋寡闻时,在五台山的佛像店里看到过一幅唐卡,蓝色身体,肩花是一柄小剑,我就想,文殊菩萨不是橙红色身体么?细细一看标签,写着“虚空藏菩萨”,开阔了不少视野,学习后发现,虚空藏菩萨的智慧也是了不得的,所以也有能断愚痴的慧剑作为标志。

对于金铜造像来说,没有什么身体的颜色,这时就只能看法器和手印。由于虚空藏菩萨的造像不是太多,我没法说一个典型手印是什么,而只能通过排除法辨认。如果看到一位寂静相的菩萨,一面二臂,有宝剑标记,则可以锁定在文殊菩萨和虚空藏菩萨之间。然后,宝剑是举在头顶的?是:文殊师利菩萨。否:再看。有没有肩花托着一本经书?是:文殊师利菩萨。否:虚空藏菩萨。

图片是首都博物馆的虚空藏菩萨像。当我看到这尊菩萨时,已经有了五台山的前例,所以一看就觉得,这不应该是文殊师利菩萨。虽有一把小剑立在肩花上,但没有说法印、没有经卷、不是全跏趺坐。先大胆猜“虚空藏菩萨”,再看到细致非凡的阴刻衣纹,就说:“尼泊尔·西藏风格的虚空藏菩萨”,而后,再看标签,果然。关于“尼泊尔·西藏风格”,请参阅大日如来一章的最下边那尊像的衣纹。

辨识佛像——莲华生大师

莲华生大师

莲华生大师·白居寺

我本来以为自己拍摄过很多莲华生大师的金铜造像,后来发现满不是那么回事,大部分的照片都是二维的唐卡,要不就像右边的佛像这样,淹没在哈达里了。不管怎样,莲师在藏传佛教里具有至高的地位,所以我还是硬着头皮写一下。如果以后发现有更好的照片,我会慢慢替换。

莲华生大师(有时写作莲花生大师),藏文称“白玛桑巴瓦”(其实是梵音),或更亲切地称“咕噜仁波切”(细细听,似应读“古汝仁波切”),意为“大师至宝”。在卫藏口音里,发“古汝”的那两个音节,在康巴地区发音是“格热”。熟悉“嗡啊吽、班匝格热巴玛色德吽”念法的读者,可能会大悟到里头“格热”音节的来源。因为莲师造像很容易辨认,所以为了凑字数,我再多叨唠两句,这个真言的意思是:嗡啊吽(清净身语意的音节)、班匝(金刚)格热(大师)巴玛(白莲)色德(悉地、果位)吽。

也有称莲师“邬金仁波切”的,这是以莲师的佛土——邬金刹土,可能是源自莲师出生地、乌仗那国的发音——命名。

莲师是赤松德赞在位时(755-797年)请来吐蕃弘法的,相信有很多工匠或画师见到过他,所以他的造像比较写实,从面容就可以分辨莲师。他面如满月,微有卷曲髭须,双目圆睁,眉心微蹙,若笑若怒。寂静相的造像里,莲师常左手定印,捧嘎巴拉碗,碗内充满甘露。全跏趺坐或半跏趺坐的姿势都很常见,身体微倾,右手执金刚杵一柄,当胸而立,或右臂自然舒展,置右膝上。

莲师造像常戴顶有金刚杵的红色莲花帽,身上的穿着也比较密不透风,我从未见过莲师有偏袒右肩的造型。莲师的左肩常斜倚一支天杖(梵音Khatvanga,藏音Khatamga),仔细看一下,天杖的零件很复杂,有这些元素:一根长木杆、半截十字金刚杵、一个金色宝瓶、一颗红色人头、一颗绿色人头、一颗干枯的颅骨、一个火焰三股叉,从十字金刚杵上还垂下一根飘动的丝带,系着一个手鼓(藏音“达玛如”)。

天杖的含义十分复杂,同时存在多种互不冲突的解释。因为三颗人头比较费解,我只把针对它们的最易速记的解释写在这里,红色代表贪欲,绿色代表嗔心,白色代表毫无生气的愚痴。对此还有很多解释,我这篇只是用来辨认佛像的文章写不下。

除了非常好认的寂静相之外,莲师还有很多应身变化,统称莲师八变。下面两幅图就是其中的莲师忿怒金刚和狮吼莲师。忿怒金刚的造型和多数忿怒相本尊不太相同,多数忿怒本尊都是近乎裸体的,而莲师忿怒金刚穿着整齐的长袍。在这个速记特征的基础上,如果你再看到下面踩的是一只虎,就可以确认了。至于手里的法器(金刚杵和金刚镢),反而是末节。

狮吼莲师的造型,速记特征是那只蝎子(敢于手持蝎子作为法器,代表威猛无敌)。你可能还看到一条蛇,不过蛇在这里只是衣服的一部分,并不算法器。

顶上的图,是供养在我家的莲师像,四川白玉县手绘唐卡。小图是白居寺的塑像。下面两尊铜造像,分别是莲师忿怒金刚和狮吼莲师,都居于首都博物馆。

莲师忿怒金刚

狮吼莲师·漠南蒙古

天人五衰

缘起是一声感叹,说,咱们这一桌盛筵,可能到天人那儿,算是垃圾食品吧?

乍一听似乎有理,再一想,应该不是这样。既然他们已是天人,那就是世俗福报具足,不见臭秽。所以人间的美味,到了天道,只有升级的可能,不可能惹他们苦恼。而反过来,天道的珍馐,拿到饿鬼是痰唾,拿到地狱是沸铜。

这句话如果给饿鬼听到,可能还小得意一下:哈哈哈,我们眼里就是便便,你们吃得还挺欢!不过,饿鬼们的得意会陷入尴尬,如果旁观者就可以问:呃……请问,在你们眼里,什么不是便便呢?

说,天人虽然世间福报具足,寿命悠长,但他们思维节奏也很慢,体会不到这么长久的“幸福”。打个人间的比方,是睡足八个小时,感觉却不如赖床十分钟过瘾,因为后者知道自己在睡。又说,天人福报享尽时,有五衰显现:衣服垢秽、头上花萎、腋下流汗、身体臭秽、不乐本座。除此之外,还能预见下世托生的恶道情景,而痛苦不堪。

神识还是那个神识,衣服还是那件衣服,花朵还是那些花朵,但福报用尽时,心境的改变,让这些和合之物,现出了它们在此心境下的“本相”。

一个屠夫,曾答应过世尊,白天不杀猪,只晚上杀。他转生为天王,白天美食华衣,美女相伴。到了日落时分,美女们全都化为食人夜叉,啃噬他的血肉。并不是他每天忙着在天堂和地狱之间、来回来去地赶片场,而是心境一转,片场即刻显现。

一个魔法师,想羞辱一下世尊,就拿一些垃圾幻化了华厦美食,约世尊来吃饭,世尊爽快答应了。到了那天,佛陀将至,魔法师忽然惊悔,对于三界之师,自己的玩笑开得过分,想收回魔法,却懊恼地发现,东西变不回去了!只好急急忏悔说,这些都是幻化出来的东西,请世尊恕罪,不要享用这些垃圾供养!可在福报圆满的世尊眼里,世界一切清净,没有什么垃圾。幻术无法收回,也正为此。

宗萨仁波切比喻:一个人梦到自己被大象踩踏,这就是经历了一个地狱。转眼醒来,发现是个噩梦而已,登时无喜无忧,就是个微型涅槃。六道不远,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