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2013年09月1日 ’ 归档

博物馆摄影系列——挑战黑暗和反光

七牛虎耳青铜贮贝器·国家博物馆

七牛虎耳青铜贮贝器·国家博物馆

剧情预告:在《器材的准备》一章里,我提到过一件一物三用的神器。在今天这篇里,它的用途将被揭晓。 😉 这一章也会分享铁手训练法。

现在我们站在博物馆里了,开始直面奇异甚至严苛的光线。在博物馆摄影,有两个主要的困难:黑暗的展厅展柜玻璃的反光

人眼是个很矫情的东西,在现场看展时,它会开启自动修复功能,把被遮挡的部位补全,把杂乱的人群忽略,对环境既不觉得暗也不觉得乱;而到看照片时,它立刻开始挑剔在现场被忽略掉的东东:为神马这么黑?这么多杂光噪点色斑?背景里还有几个观众,一个还在抠鼻孔,啥时候拍进去的?肿马照片上还有自己的大脑袋在玻璃上的反光?

先试着解决黑暗问题

博物馆有多种布光方式,有用自然光的,有用灯光的,用灯光者又大致有明暗两种风格。卢浮宫的意大利画廊和大多数雕塑厅、大英博物馆帕特农神庙厅和埃及厅,使用大窗户或半透明的拱顶提供柔化过的自然光。故宫博物院文华殿(陶瓷馆)和首都博物馆的佛像展厅都是黑暗的展厅,被小范围照亮的展品漂浮在空中一样。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厅的灯光算是半明不暗风格,展品照明和背景差别不大。下面六幅图,左、中、右分别代表亮、暗(且明暗对比强烈)、折衷版。暗到多暗才算暗呢?

在我的眼里,只要景物暗到逼着照相机慢过1/15秒的,或者升ISO上800的,都算黑暗。经验上,大部分博物馆都黑暗,其实这是必然的:展品——尤其是织物、纸张、竹木、毛皮、骨角、彩绘,大多怕光,所以博物馆用的灯大都是低能冷光,照度也有控制。在这样黑暗的环境里拍照,常有下图所示的三个典型症状:照片黑,照片糊,照片花,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

照片黑的原因很直观,黑么。

照片糊,是因为很多相机一见博物馆这阵仗,立刻把光圈放大,同时把快门时间调长,以努力多看一会儿,来获得足够明亮的成像。快门时间延长了,可人手却在不停地抖,最后照片就一塌糊涂了。

照片花,是因为相机可能会很聪明地把感光度(ISO)调高,这样曝光时间就不用那么久了。我们在《了解你的相机》里知道,ISO调高之后,噪点就会升上去,过高的ISO结果会把照片弄花。

环境黑暗是改变不了的,相机的噪点水平也是改变不了的,可以改变的就只有缩短快门时间,以及避免相机抖动了。所以请依次考虑这些措施:

猛击阅读全文

我用过的头两部数码相机

SONY DSC-P1 我的第一部数码相机

SONY DSC-P1
我的第一部数码相机

SONY记忆棒

SONY记忆棒

国家博物馆博物馆摄影系列教材的这几天,偶然想起了我的头两部数码相机。到书房里一翻,居然还在。

索尼的DSC-P1是我用过的第一部数码相机,2000年底买的。相机上的这些指标:3.3兆像素、90分钟电池时长、3倍光学变焦、6倍数字变焦,现在看起来挺可乐,当时却是很严肃的数字。那时的记忆棒水平也不高,就是右边这种,4兆8兆的。

Nikon COOLPIX 5700 我的第二部数码相机

Nikon COOLPIX 5700
我的第二部数码相机

还记得当时拿这个到天津拍五大道,看起来挺拉风,不过刚过20分钟,电池就没电了,说好的90分钟呢?后来一查,说是环境如果太冷,耗电量大是正常的。 😯

第一部相机算是被正常地技术淘汰,弃用时只有一个小毛病:镜头前的下眼皮合不上了。

第二部相机是尼康家的5700,2003年底买的。当时它在色影无忌论坛上是大明星,尤其是它的微距和浅景深,被无数老手们交口称赞——看看它这个巨大的镜头就知道了。

拿在手里用了一年半,出片效果真的很好,可惜好景不长,2005年5月就阵亡了。当时在贡嘎朗吉岭寺,它装在包里,不知怎么隔着包被拨到了开关,它就开机了,伸镜头时被包挡住去路,但它还是不屈不挠地伸啊伸,最后把齿轮崩断了。第二天到亚丁,没有相机可用了。 😯

照片里就是他大睁着眼、死不瞑目的样子。我去找尼康,尼康说:这个出了保修期;尼康说:哪儿买的回哪儿修;尼康说:不是设计缺陷。

所以后来几年,我把穷三代的事业交给了佳能来办。

佳能G12

佳能G12

佳能5D Mark II

佳能5D Mark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