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国博 ’ 标签归档

两个字概括博物馆规范

摩西像前的提示牌,上写: 请勿站在雕像前对团队解说

摩西像前的提示牌,上写:
请勿站在雕像前对团队解说

从程序员的视角来概括博物馆规范,就是两个字:“读”和“写”。

“读”是个接收信息的操作,不对博物馆做出改变。“写”是个输出信息的操作,会改变博物馆的环境乃至展品本身。

看馆是个读操作。开闪光、奔跑喧闹、乃至于偷窃、捣毁,都是写操作。

对于读操作,博物馆不应反感,或者应该鼓励。博物馆规范、限制、禁止甚至报警的,是写操作。

远到国博闪光灯事件,近到“跑男”进杭州博物馆事件,都是因为这些行为制造了强光、噪音、撞击的风险,是在“写”博物馆,所以引起人们的隐忧和争论。

而国博陈副官说“在博物馆拍照都很傻”,引起博物馆众多爱好者集体呛声,是因为陈副官批评了实应鼓励的“读”。

有些“读”,产生了令人不适的“写”,例如一个人抚展柜而盘桓,长期近距离霸占一个展柜摄影或临摹写生,快门声过于响亮密集,在方寸之地支起三脚架,侵占四五个人的空间,等等。

所以博物馆规范并不难记,不需要特别心虚地逐条查阅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牢记“读”和“写”的区别,时时问问自己:“我现在是在读还是在写?”就基本上可以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了。

其实,“走进博物馆”也是个“写”,但如果没有它,则无法鼓励“读”,所以对这个行为并不禁止,但有规范或者限制。比如说:走进博物馆,可以,跑进,就不行。

博物馆摄影系列——挑战黑暗和反光

七牛虎耳青铜贮贝器·国家博物馆

七牛虎耳青铜贮贝器·国家博物馆

剧情预告:在《器材的准备》一章里,我提到过一件一物三用的神器。在今天这篇里,它的用途将被揭晓。 😉 这一章也会分享铁手训练法。

现在我们站在博物馆里了,开始直面奇异甚至严苛的光线。在博物馆摄影,有两个主要的困难:黑暗的展厅展柜玻璃的反光

人眼是个很矫情的东西,在现场看展时,它会开启自动修复功能,把被遮挡的部位补全,把杂乱的人群忽略,对环境既不觉得暗也不觉得乱;而到看照片时,它立刻开始挑剔在现场被忽略掉的东东:为神马这么黑?这么多杂光噪点色斑?背景里还有几个观众,一个还在抠鼻孔,啥时候拍进去的?肿马照片上还有自己的大脑袋在玻璃上的反光?

先试着解决黑暗问题

博物馆有多种布光方式,有用自然光的,有用灯光的,用灯光者又大致有明暗两种风格。卢浮宫的意大利画廊和大多数雕塑厅、大英博物馆帕特农神庙厅和埃及厅,使用大窗户或半透明的拱顶提供柔化过的自然光。故宫博物院文华殿(陶瓷馆)和首都博物馆的佛像展厅都是黑暗的展厅,被小范围照亮的展品漂浮在空中一样。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厅的灯光算是半明不暗风格,展品照明和背景差别不大。下面六幅图,左、中、右分别代表亮、暗(且明暗对比强烈)、折衷版。暗到多暗才算暗呢?

在我的眼里,只要景物暗到逼着照相机慢过1/15秒的,或者升ISO上800的,都算黑暗。经验上,大部分博物馆都黑暗,其实这是必然的:展品——尤其是织物、纸张、竹木、毛皮、骨角、彩绘,大多怕光,所以博物馆用的灯大都是低能冷光,照度也有控制。在这样黑暗的环境里拍照,常有下图所示的三个典型症状:照片黑,照片糊,照片花,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

照片黑的原因很直观,黑么。

照片糊,是因为很多相机一见博物馆这阵仗,立刻把光圈放大,同时把快门时间调长,以努力多看一会儿,来获得足够明亮的成像。快门时间延长了,可人手却在不停地抖,最后照片就一塌糊涂了。

照片花,是因为相机可能会很聪明地把感光度(ISO)调高,这样曝光时间就不用那么久了。我们在《了解你的相机》里知道,ISO调高之后,噪点就会升上去,过高的ISO结果会把照片弄花。

环境黑暗是改变不了的,相机的噪点水平也是改变不了的,可以改变的就只有缩短快门时间,以及避免相机抖动了。所以请依次考虑这些措施:

猛击阅读全文

博物馆摄影系列——了解你的相机

药师佛·首都博物馆

药师佛·首都博物馆(摄影:@曲吉将灿

今天谈针对博物馆的照相机原理。博物馆里主要是近距离静物,所以我不会拿动物摄影和风光摄影举例。如果国博的截屏看不出细节效果,请到原文页面来看大图。

对于急性子的、或早已熟悉照相机原理的朋友,摄影原理有个简版:

  • 人眼觉得“够亮了”的地方,大部分相机觉得十分吃力。 🙁
  • 在同一机位拍摄同一景观,即使是不同型号的相机,如果它们采用相同的摄影参数,则得到的照片明暗相同。 🙂
  • 调节光圈(A)类似于调节瞳孔,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大。 🙂
  • 光圈越大,远近不一的物体在照片里的虚实差别越大(所谓景深越浅)。 😐
  • 表达光圈的数字是一个分母,这个数字越小,光圈越大;反之光圈越小。 😐
  • 快门打开时间(T或S,曝光时间)越久,成像越明亮。 🙂
  • 曝光时间越久,越受不了相机或物体的抖动。手持相机1/15秒或更久,多数人的照片会糊成一片。 🙁
  • 焦距越长,视野越小,细节放得越大。 🙂
  • 焦距越长,视野越小,进光量越小,成像越暗。 🙁
  • 感光度(ISO)越高,成像越明亮。 🙂
  • 感光度越高,照片上的噪点越明显。 🙁
  • 相机自动测光所依据的原则是“18%灰度”,如果展品和背景的明暗对比强烈,则需要使用曝光补偿。 😐

以上每句话后面的表情符,代表对此情况的一般价值观判断(语境是博物馆)。例如,“照片糊成一团”不是个好事,就用个小哭脸符号。不好不坏的扑克脸意思是,这是个中性的知识而已,谈不上好坏;或者取决于拍摄者的意图,例如“虚实差别大”这件事,依赖于摄影者想怎样表现展品——例如题图的首博这尊药师佛照片,他身后的四世班禅像是故意被拍虚的,既突出主题也造成空间的感觉。

可以看出,几乎没有一样参数是单向笑哈哈的。在许多博物馆黯淡的灯光下,你想让拍出来的展品明亮,就得增加曝光时间,冒照片糊掉的风险。你想隔着玻璃拍个细节,用镜头把那个角落拉过来,进光量立刻降低,曝光时间随即被相机自动延长,拍出来又是糊的。你把感光度调上去了,总算快门速度缩短到1/20秒了,以为拍清楚了,回家一看,图片上密密麻麻地全是噪点。

简短版本的摄影原理就说到这里,如果你觉得,从这些句子足以悟出许多针对博物馆量身定制的摄影要领,太好了,祝你拍出好片,共同支持博物馆推广。如果你觉得看完上面这些还是觉得没把握,或者不太了解“光圈”、“感光度”、“景深”、“曝光补偿”这些概念,欢迎继续往下读。

猛击阅读全文

博物馆摄影系列——拍博物馆的动机和器材的准备

阿耳忒弥斯·卢浮宫

阿耳忒弥斯·卢浮宫

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拍博物馆的展品?

首先有声音说:我不拍照,也反对在博物馆里拍照。我去博物馆是为了获取知识,体验美感。却没必要把这些体验带回家。实在要带回家的话,买博物馆官方的画册就行了,一定比民间的清晰专业。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就不让观众摄影,挺好的。

我钦佩这样的记忆力和不执着,不过稍微有个注解:很多博物馆摄影爱好者,是不可忽视的文化传播力量。除了同样的获取知识体验美感之外,他们对博物馆或展览的推广,甚至比官方做得还要专业:美,信息正确、丰富,启发思考,而且全程免费。

回到最初的问题来:为什么拿着相机去博物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了你要使用什么样的相机。

你可能拿着相机围着展品转,为了研究展品每个角落的细节;
或者寻找全新的摄影角度,为了艺术和美的创作。
有可能一件件地无差别扫荡过去,为了飞速留住对这里的记忆。
有可能摆好剪刀手站在展品前,为了证明你来过见过(Veni, Vidi)。
还有可能“就是想拍”,拍完发个微博,就像饭前拍菜一样。
……

所有这些理由都对,不过我对“无差别扫荡”观赏模式有点话说。这种泡博模式介于认真型和休闲型之间,有点纠结尴尬。其实挺可惜的,一个人抱着价值不菲的相机,在展厅里一格一格地平移,每个展品前面来一张,眼睛不离取景器,连说明牌都不看一眼,相当于整个展览被照相机独享了。我提议看展的朋友们出了展厅之后能带出故事来,而不是猛贴照片,文字写:“这张名字忘记了,总之是名画。”

和我一道讨论这个摄影系列的国博的朋友这么说:

真的觉得他们太可惜了。宁肯看平面的,不愿意仔细观察立体的;宁肯看电子的,不愿意欣赏真实的。我觉得真正拍摄出好的有情感的有艺术性的文物照片的人,首先都是对拍摄对象有感情,仔细观察过的。所以咱们也应当提倡仔细观察,认真欣赏,在理解和热爱的基础上按快门。这也是咱们文物摄影爱好者和普通的专业摄影师或普通的摄影爱好者的最大区别吧。

猛击阅读全文

《博物馆摄影技巧》被高度认可

以前我写过一篇《博物馆摄影实战技巧》,里头说:

  • 穿黑衣服。防止自己的影子反射到展品的玻璃罩上。
  • 最好再带一个穿黑衣服的人同去,那个人可以帮你遮挡背景光和纷乱的人群。 如果不妨碍旁边的观众,且不至于让管理员怀疑你在偷东西的话,黑衣服是可以脱下来罩住玻璃柜的。

今天看到一张照片,是七位博物馆达人参观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览时的合影。照片表明摄影技巧已被实践推行,获得高度认可。

七位博物馆达人身着黑衣参观国博《复兴之路》

一下带去这么多黑衣同好,遮光效果堪称伸手不见五指了。略感遗憾的是西装的大V领,里头的衬衫反光不可小觑。右三这位达人,穿黑衣服就可以了,不用抹黑脸蛋涂黑眼圈的。

马赛克

被打了马赛克的《大卫/阿波罗》

被打了马赛克的《大卫/阿波罗》

新浪娱乐讯 国家博物馆庆祝建馆百年,文艺复兴三杰的名作在此展出,其中包括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像大卫-阿波罗。此新闻在央视播出时,大卫阿波罗身上被打上了马赛克。该消息在微博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表示疑惑,对于文艺作品,有必要这样“少儿不宜”吗?是不是有些不尊重艺术作品?更有网友调侃:“如果展出维纳斯是不是要穿上衣?”(新娱)

再来看看这尊雕像的无码高清图(图片来源 National Museum of Bargello ),这这美妙绝伦的光影下,那个影影绰绰的小鸡鸡哪能引起任何不良的联想呢?我叹口气,想:下过蚕室的,果然满脑子晃的都是别人的鸡鸡,连正太都不放过……

大卫/阿波罗 David/Apollo

大卫/阿波罗 David/Apollo

2005年我去罗马,有幸在梵蒂冈的西斯廷小堂看到了米开朗基罗的英雄般的《最后的审判》。1559年,达尼埃尔·特·伏尔丹拉接受教皇之命,为画中的基督和圣徒们添加了遮羞布,这个工作被称为“为基督穿裤子”。伟大的央视发思古之幽情,在450年后的文化昌明时代,为大卫/阿波罗穿了裤子。
猛击阅读全文

国家博物馆

船形彩陶壶

船形彩陶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