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手机 ’ 标签归档

博物馆摄影系列——手机摄影初探

初来地球,自拍一张 青铜小立人·金沙博物馆·联想乐檬K32拍摄

初来地球,自拍一张
青铜小立人·金沙博物馆·联想乐檬K32拍摄

duang其实,第一次听说要写手机摄影指南的时候,我是拒绝的。因为,你不能让我写,我就马上去写。第一我要试一下,因为我不愿意拍完了以后再加一些特技上去,照片duang一下,很酷、很炫,这样观众出来一定会骂我,根本没有这样的照片,就证明上面那个是假的。后来我也经过证实他们确实是后期的。我自己试拍了大概一个月左右,感觉还不错。后来我在拍的时候也要求他们不要加特技,因为我要让观众看到,我拍完之后是这个样子,你们拍完之后也会是这个样子!

严谨性免责声明:手机型号五花八门,软件更新目不暇接。为了行文流畅,此文中的各种叙述和论断,除非特别指明,请读者自行添加“大多数”、“几乎都”、“基本上”、“至少我用过的是如此”、“至少最新版本是这样”、“手机自带的基础摄影软件”之类的短语,何者适用即用何者。

这篇文章分为两大块:先是理论,探讨手机的摄影设备,后是实践,根据手机的设备特点,结合博物馆的环境,谈谈在博物馆里该怎么拍照片

马家窑文化·对鸟纹彩陶壶·联想乐檬K32拍摄

马家窑文化·对鸟纹彩陶壶·联想乐檬K32拍摄

手机的摄影设备

如果你感觉自己还是摄影新手,建议先阅读《博物馆摄影系列》。在那里叙述过的摄影原理,对于手机依旧适用。

然而,原理上适用的,实际操作时却未必摸得到。在《了解你的相机》一章末尾总结的七个步骤,到了iPhone这里,白平衡/色温、感光度、光圈、快门都不由我,只剩下三步:

  1. 睁开眼睛(摸出手机)。
  2. 评估一下博物馆的布光,和展品反差大不大?(曝光补偿)
  3. 评估一下展品的照明光源,是不是颜色古怪?(白平衡/色温)
  4. 评估一下展品附近的亮度,自己需要多敏感的视网膜?(感光度)
  5. 根据这个视网膜的质量,需要瞳孔放多大,才能进来足够多的光?(光圈)
  6. 需要在视网膜上累积多久的光线,才能看得足够清楚,又不至于拉丝重叠?(快门)
  7. 需要看清楚近处的这个碗边,还是远处的那个碗边?(焦距)

安卓手机还算比较开恩,把白平衡/色温和感光度留给我来控制。

从手机设计制造的角度来考虑,这些步骤被省略,则显得十分合理。下面我来详细解说一下。

手机的光圈值不可改变,比如iPhone 6s的光圈值固定在2.2,生写在技术指标里。光圈值既然是个固定的数,面对一定的光强,快门也没有可选择的余地。于是,手机能给我们的些许自由,无非是在它决策的基础上做做加减曝光的微调。

我们知道,除了进光量之外,光圈还用来控制景深。虽然大多数手机的光圈值都在2.0附近(此乃大光圈),在手机摄影时,却不能奢望所谓“焦内如钢刀般锐利,焦外如奶油般化开”的浅景深。手机镜头的焦距太短(4mm左右),对它来说,博物馆展柜里的物体都算远景,难以拍出虚实不一的效果。

下面三张照片,是分别用单反+50mm定焦、厚卡片(焦距12mm)和iPhone(焦距4mm)拍的。为了和iPhone的固定光圈公平对比,单反和厚卡片的光圈都设为2.2,拍摄距离都是半米(展柜典型值)。可以看到,手机片儿根本体验不到远近虚实的空间感。

F2.2 - Canon 5D Mark II

F2.2 – Canon 5D Mark II

F2.2 - Canon G16

F2.2 – Canon G16

F2.2 - Apple iPhone 6s

F2.2 – Apple iPhone 6s

小结一下:手机摄像头是个玩不出虚实花样的固定大光圈。它拍的片儿,和我们用单只眼睛看世界的效果类似,十分平庸。

联想乐檬 K32c36 感光度1600

联想乐檬 K32c36
感光度1600

接下来说感光度:回顾《了解你的相机》对感光度的概括:低感光度暗淡而画面干净,高感光度明亮却噪点多多。包括高端相机在内,各厂家对高感下的降噪能力没有统一标准。

iPhone的感光度由手机自定,安卓手机倒是还能人为设置一下。对于这个没有通行标准的参数,自己手机在高感下表现如何,了解一下没坏处。我的联想乐檬到了ISO-1600时,画面上的暗色调部分密布着彩色噪点,所以我会尽量避免使用这一档。

“可是,”手机撇撇嘴说,“你既然选我来拍照片,再在意画质就纯属矫情。”
无言以对。也许这是iPhone根本不提供感光度选项的原因:反正拍着玩的。

白平衡/色温:iPhone没有色温选项,拍完照片再编辑自调。安卓手机可以选色温,和纯相机区别不大,如果拍照时没选对,事后也可以再调。

小结一下:在手机的使用语境里,本来比较重要的感光度降为次要指标。色温反正能后期调整,自动手动都无所谓。

至此,我们比较了手机和专业/半专业相机的技术差别,列个表。

相机 手机
光圈 可手动调整 固定的大光圈
光圈对景深的影响 明显 不明显,难以虚化背景
快门 可手动调整 内定
感光度 可手动调整 有的可手动调整
白平衡/色温 可手动调整 有的可手动调整
曝光补偿 可手动调整 可手动调整

 
博物馆手机摄影技巧

在提出任何摄影建议之前,请读者老爷们先做两件事:一、关闪光灯。二、关快门声。这两件事做完,我们就进入了只读模式,成了行为优美的博物馆观众。并且,关闪光灯不仅是为了爱护文物和不扰民,它对照片质量至关重要。

闪光灯选项能在手机摄影界面上直接看到,iPhone和安卓手机都是如此。安卓手机的快门声选项则稍微隐蔽一些(和安卓手机的静音状态无关)。我在下面截图里示范它们的图标长相了。要确保它们被打上斜线。

iPhone侧面的静音拨片可以关掉快门声。

在博物馆关闭闪光灯

在博物馆关闭闪光灯

在博物馆关闭快门声

在博物馆关闭快门声

 

@柳叶氘的《炫而不眩》(上集|下集)大光斑的内容不适用手机。我们刚才分析设备时了解,手机无法把眩光或灯光扩成如梦如幻的大光斑。不过,利用大景深借远处的景还是没问题的,比如下面照片里的一动一静一古一今两群跳舞小人儿。

在《为什么要拍博物馆》一章我们说过三个渐进的目标:把展品拍清楚、拍得美、拍出故事来。其中,“拍得美”和“拍出故事来”这两个目标,和用手机还是纯相机的关系不大,《博物馆摄影系列》的多数章节——包括后期技巧——依然适用。所以在这篇文里,我们只说说怎么拍清楚

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复)·联想乐檬K32拍摄

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复)·联想乐檬K32拍摄

画质、照片尺寸之类的必要设置,我这里不多说。有一个没把“伤画质”写在脸上的项目,我提一下,就是“零秒快拍(Zero Shutter Lag, ZSL)”。这个选项为抢时间抓拍而设计,却以牺牲画质为代价。这个设置,究竟是只在锁屏界面启动相机时起作用还是全程起作用,我并未调查。谨慎起见,建议在博物馆摄影时关掉。

和纯相机比起来,手机摄影有三个极具特色风味的困难因素:抖动、反光、视野,下面逐一讨论。《挑战黑暗和反光》一章里出现过的内容,就不再重复。

抖动:纯相机拿在手里也会抖,然而,手机比纯相机轻得多。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质量越小的物体,其惯性越容易被克服。说人话就是:手机比纯相机哆嗦得更狠。另外,用指尖去点触屏上的“拍摄”键时,无论多么轻柔,对手机都是往前轻轻一推。

手上配重减缓抖动

手上配重减缓抖动

通过增加手上的负重,我们可以减缓手的抖动,例如用小手指勾住个小袋子,里面装点压秤的东西。要注意这个小袋子不要有长挂绳,否则刚解决掉抖动问题,又增加了一个单摆。如果挂绳确实长,就在手上多绕几圈。

这个配重,一瓶水的重量就行了,别弄得跟沙袋似的。万一引起肱二头肌的注意,恐怕胳膊会抖得更厉害。

点“拍摄”键的动作对手机的扰动,有两个解决办法:一个办法是在耳机插孔插快门线,就是自拍杆上那根。自拍杆上的好像拆不下来,有单卖的。iPhone耳机的音量+键也能触发一次拍摄。市面上有卖蓝牙快门的,也可以避免手指去捣屏幕。如果没有这些先进设备,另一个办法是定时,把手机设为点“拍摄”键后两三秒拍摄。两三秒后,手机已经稳住了。

反光:不像纯相机大多是黑色,很多手机外壳披金戴银,自己明晃晃的,很容易看到展柜上的影子。还有些小姑娘喜欢在手机背面贴亮片儿,再加上指甲油什么的,更是闪得眼都花了。所以这些在博物馆摄影时都不该有,或者,就买个进馆专用的黑色手机套,把手机背面遮起来。

好友审稿时加了一条:“据我所知,真的真的真的很多人拍照不对焦的,打开摄像头就拍!”我狂汗不已……提醒一下读者们:一定要先点一下屏幕画面里你最想拍清楚的位置(对焦),等看清楚之后再拍啊。

视野:手机摄像头算是个广角镜头,而不善于拍摄局部细节。手机摄像头的拉近推远、视野放大缩小,不是光学上的改变,而是由图像处理软件完成的,所谓“数码变焦”是也。当你把展品局部放大时,它并没有看到更细节的东西,只是把大图里的那个区域放大充满屏幕。所以,这种“放大”完全就是在糊弄事儿。为了得到真正的细节,你需要把手机尽可能地靠近展柜,如果馆方不禁止,贴到展柜上都行(还可以防止手抖和反光)。当然,如果不慎摸到展柜的话,事后别忘了擦干净。

但有一点要注意,当手机摄像头靠展品太近时,拍出来的照片会有畸变,就是大家恨得牙痒的烧饼脸效应。细节和畸变的权衡,就需要读者自己把握了。

哦,这华丽丽的星光啊! 大汶口文化·红陶兽形壶·联想乐檬K32拍摄

哦,这华丽丽的星光啊!
大汶口文化·红陶兽形壶·联想乐檬K32拍摄

 
再说两个关于明暗的话题,一是曝光补偿,二是“HDR”。

安卓手机设置曝光补偿

安卓手机设置曝光补偿
图例为猛减

曝光补偿的话题,在早先的《细说曝光补偿》里已经详解过。这里又提它,因为我觉得,好不容易找到一处手机做得更好的地方,不晒真是可惜。

面对博物馆的光线环境,很多拿着单反的摄影爱好者,在试拍一两张之前,可能都不太有把握该加减多少。而在手机这里,所见即所得,可预见性相当好,测光和加减曝光都相当便捷。杰出代表是iPhone:点击屏幕对焦测光之后,屏幕上会出一个方框和一个小太阳,手指头往下拽小太阳就是减曝光,往上拽就是加。安卓手机用菜单来选,不如苹果快捷,但对照片效果的预见性还是能保证的。

然后谈谈HDR。前面几个操作截图上,大家可能也留意到了这个选项。在iPhone和安卓手机上,HDR现在都位于主界面。这个词是High Dynamic Range的缩写,汉语字面意思是“高动态范围”,嗯,依旧是个不好懂的词。简单粗暴地说,就是把图片的亮处压暗,暗处加亮,从另一种思路来解决“曝光补偿”想要解决的问题。

曝光补偿:图片整体加亮或减暗,只求被摄主体曝光正确。
HDR:图片各局部曝光各有升降,凡在视野里的都能露个脸。

那么,博物馆摄影该不该用HDR?这个问题不能轻易回答“是”或“否”,要从技术和审美两个方向来考虑:

技术上,先来了解一下HDR的实现原理。虽然你最后只看到一张照片,但HDR模式拍了至少三张:一张正常,一张减曝,一张加曝。然后手机综合分析几张图,如果看到“正常”照片里有过曝的部分,就从减曝片儿里把这部分合成进来;如果看到过暗的,则从加曝片儿里借。

这三张图不是同时拍的,就带来一个技术问题:如果画面里有运动物体,合成时就会出现“鬼影”。博物馆里的展品倒是不动,可是摄影师的手会抖。当然啦,手抖这种整体位移,HDR的图像处理还是能应对自如,然而强迫症患者会觉得不完美。

阿耳忒弥斯·卢浮宫

阿耳忒弥斯·卢浮宫

审美上来说,曝光补偿为被摄主体带来的纯粹感,在HDR这里,就消失了,因为无用的背景也被看到了。即使只是展品自身,我们特别想强调的光影对比——例如右边这种效果——在HDR模式下就不好弄。

然而,博物馆的展台灯光有很不理想的。同一件展品上的两个部位,你想让它们都出现在画面里。如果一处被照得晃眼,一处隐没在阴影里,那么HDR就是救星了。

比较一下实拍的两幅照片。陶寺文化的一件彩绘陶盆,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展出。现场布光照亮了陶盆的上半部,而下半部沉浸在阴影里——这是测试HDR效果的理想布光。第一张照片用减曝光拍摄陶盆的上半部,忽略黑暗的展厅和陶盆下半部。第二张开启了HDR,好消息是陶盆下半部亮了起来,坏消息是略毁注意力的展厅也被看清楚了。

陶寺文化·彩绘陶盆·使用减曝光拍摄

陶寺文化·彩绘陶盆·使用减曝光拍摄

陶寺文化·彩绘陶盆·使用HDR拍摄

陶寺文化·彩绘陶盆·使用HDR拍摄

 
总结一下

  • 关闭闪光灯,关闭手机模拟的快门声。
  • 画质:当心“零秒快拍”(ZSL)功能悄悄损画质。
  • 对焦:点“拍摄”前别忘了对焦。
  • 防抖:在手上增加配重,使用耳机插孔快门线或蓝牙遥控。
  • 消反光:黑色手机套,不要染指甲,不要给手机加亮片装饰。
  • 视野:不要用手机的拉近功能,而是努力靠近展柜,但注意大脸效应的畸变。
  • 曝光补偿:力争展品本身不过曝、不欠曝。忽略背景。
  • HDR:若展品自己明暗对比并无美感,并且隐藏了有益内容,应使用HDR。

琐事

上山前,手里火腿肠的听筒坏掉了,还好无事不可对人言,倒也一直撑到了现在。本来想投降苹果,今天到中国移动的店里一看,只剩下爱轰六在柜台里了,一个六千多,买不起。现在中等偏上的火腿肠才一千块一个,我就算一年换一部,也比一个爱轰用六年划算。

隔壁邻居整天把吃剩的鸭脖扔到电梯间那边,弄得同层住户(或小区清洁工)忍不住了,贴了个措辞猛烈的条请“大家注意公共卫生”,大家陪着挨骂,呵呵呵。有一天碰巧和楼下的一个老太太乘电梯,她一看我按的电梯楼层,就皮笑肉不笑地问我是哪个房间,我报了房号她就不感兴趣了,一定是我这邻居楼下的。

最近,邻居家又来了条狗。我不担心狗,而是担心狗主人:对着狗不停地跺脚、拍手、吼叫,比狗的动静大得多,我太同情他们楼下了。从这一屋子邻居平时的表现来看,我也怀疑,如果有一天他们腻烦了这条狗,也许会杀了吃掉。

帮诺基亚想条出路

陪我进山的NOKIA 5700

诺基亚完全可以放弃智能机的市场,退回低端去。在中国,低端市场的覆盖面十分宽广:中国有那么多老人,只会用硬键盘,给他们智能手机反而玩不转。别提什么触摸屏,这不是智力的问题,而是老人们手抖的问题。这么一个手机揣到老人口袋里,儿女也心安。

我每次去转山,除了供玩耍的智能手机,还总是带一个诺基亚的5700,用来办正事。这手机跟我四年了,出发前充一次电,进山时电池五个豆,三天后出山,还有两个豆。再回头看看我那个时时充电的HTC,你就会明白神马叫战斗机。

诺基亚可以放弃直接面对最终手机用户,而是成为其他品牌智能机的捆绑赠送礼品。结实啊!电量足啊!信号好啊!智能机玩没电了,起码可以用诺基亚打电话啊!困在大雨里也不怕啊!水没过车顶,也能打通110啊!打完110还能砸车窗啊!

毛子强

糟了,连北京市交管局车管所都给我发短信,提醒“毛子强”先生的某牌号的奥迪车将过年检。看来“毛子强”的身份已经从民间流传到官方了。我为这位素未谋面的毛子强先生祈祷,千万别赌博吸毒负债累累啊,千万别酒驾肇事啊……

问了一下车管所(12122),接线员说,毛子强留错的电话删不掉了,不过,既然这车实际上不是我的,我还是可以尽情忽略包括车管所的信息,毛子强先生犯的事儿跟我没关系。

手机上的天文

天文离我们并不远,从自己的手机上就可以研究一些天文。

举例来说,查查自己的手机日历,看看今年的春分、今年的秋分以及明年的春分是哪天? 2008年3月20日、2008年9月22日和2009年3月20日,对吧。现在我们再稍微花点时间,算算这三个日子之间的时间差。你会发现,2008年春天,太阳从直射赤道(春分)向北出发,抵达北回归线(夏至)后掉头向南,再次到达赤道(秋分)共花了186天。而在南半球进行的相似过程(从秋分到来年春分),却只用了179天。北半球的春夏比秋冬长7天,这是怎么回事呢?

出乎意料的事实是,地球北半球的夏季时节,地球距离太阳比北半球的冬季时节更远些*。物理学又说,在远离太阳的轨道上,行星运行的速度比较慢;在靠近太阳的轨道上,行星运行的速度比较快。本来半径较大的轨道就比较长,再以更慢的速度运行,晚点现象就更严重了。这就是春夏比秋冬多出7天的原因。

让我们考虑得再深一点,问自己一个更难的问题:地球在一年的什么时候离太阳最近?要回答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超过手机的范围。事实上,这个问题和刚才的问题实质是一样的,只是把一年分得更细一些,需要的数据更多一些而已。这多出来的数据就是二十四节气。

可能很多人以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的词汇,但是它们确确实实是阳历的概念。天文学规定,太阳运行到黄经0度的一瞬间被称为春分,以后太阳每运行15度,即是下一个节气:清明是黄经15度,谷雨是黄经30度,依此类推。

让我们从手机上把任意一年的24个节气找出来,计算出每两个相邻节气的天数之差。你会发现,小寒(1月5号)附近,节气天数差的值是最小的,即此处地球运行速度最快,距离太阳最近。有时你可能会发现小寒附近的天数差不是最小,例如2008年的大雪到冬至是14天,立春到雨水也是14天,而冬至到小寒、小寒到大寒、大寒到立春都是15天。这是因为以“天”来计算的结果十分粗糙,有时,“14天”可能比“15天”更长些!如果你有小时候看那种纸版日历的记忆:今日立春(3点17分),你就很容易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从今天的23点59分到明天的0点1分只有两分钟,但在日历上算是差了一天;今天的0点1分和23点59分之间差了将近一天,但在日历上没有区别。所以,如果遇到这种14-15-15-15-14的情况出现,那么,中间的那个15可以被认为是整个序列的最小值。

为了减少这种因为数字化运算造成的误差,产生更有说服力的结果,我们可以取十年的序列做平均,把数据抹得更平滑一些。读者不必自己做实验了,我这里已经把2001年到2010年的240个日子记了下来,算出所有相邻节气的时间差,并做了十年的平均,以及六次多项式的光滑曲线。点这里看所有的数据吧(Excel格式)。

在下面的图中,纵轴的数字是相邻节气的相差天数,横轴的数字是节气编号:1代表春分到清明@,19代表冬至到小寒,20代表小寒到大寒。瞧!小寒确实是地球离太阳最近时的节气。


* 开普勒定律: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物体必然距离焦点时近时远。常见的一个问题是,既然夏天地球离太阳更远,为什么地球夏天比冬天热呢?提出这问题的人是北半球本位主义者,南半球的人就不会觉得很诧异。这个“不诧异”也是基于错误的理解上的。地球的各处寒热不同,是因为太阳直射斜射的差异,而不是因为距日远近。

@ 我为什么喜欢拿春分作第一个数据点?因为它是天文学上的新年:太阳运行到黄经0度是春分。春分在天文学上是春季的第一天(而不是立春!)。即使是星相学里,也把白羊作为黄道十二宫的第一宫,因为它的第一天是春分。

山寨三星Anycall

朋友花500块在天津买的山寨版三星Anycall。看出来了没?没有?想想“三星”的英文名是怎么拼的?

山寨三星Anycall

山寨三星Any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