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photography ’ 分类归档

辨识佛像——玛哈嘎拉、大黑天

六臂玛哈嘎拉·哲蚌寺壁画


二臂玛哈嘎拉·四川博物院

玛哈嘎拉,是梵文音译。“玛哈”没有歧义,就是“伟大”的意思。“嘎拉”则出现了两个版本,一个是结结实实地发出了“嘎拉”的音,是“黑”的意思。另一个版本则只发“嘎L”,“拉”的韵母是没有的,这个发音的含义则是“时间”。所以玛哈嘎拉可以被汉译为大黑,也可以译为大时。我见过的版本都是称他“大黑天”。天指“天神”,这是把他当护法看了。而实际上,佛教不把他只当作护法看,更把他作为一位重要的本尊。

玛哈嘎拉虽然造像简单,但委实不太好认,难在他的造像太简洁了。一般来说,我们辨认佛像时会看:“他有这个、这个、还有那个……,所以他是某某。”而对于玛哈嘎拉,应该换个思路:“他没有这个、这个、也没有那个……,所以他是玛哈嘎拉。”

玛哈嘎拉的体貌特征、执持法器,很多忿怒相的本尊都是有的。而且,他常见的造像,最多不超过一面三目六臂双腿,也没有翅膀。在众多的“没有”里,玛哈嘎拉也有少量的“有”,来标识他的身份。不管是二臂、四臂、还是六臂,他总有两手在胸前,左手捧盛满沸血的嘎巴拉碗,右手持金刚钺刀,置嘎巴拉上方。这个形象,可以避免玛哈嘎拉与造型也很简单的金刚手菩萨混淆。

四臂玛哈嘎拉,多出来的两臂,左手握天杖(在莲华生大师一节介绍过这个法器),右手执剑。

六臂玛哈嘎拉多出来的四臂,左上手执三叉戟,左下手持绳索,右上手拈骷髅珠一串,右下手握双面法鼓(“达玛如”)一只。六臂玛哈嘎拉还有一个有趣的标识:他脚踏的象头神,一手执嘎巴拉碗,另一手拿只萝卜——有时是胡萝卜——全看造像人对“萝卜”的理解而定。据说玛哈嘎拉降伏了象头神,之后象头神就以被降伏时的姿态供养他。

顶图是哲蚌寺的六臂玛哈嘎拉壁画,图中,玛哈嘎拉脚下象头神握的是胡萝卜。小图是四川博物院的二臂玛哈嘎拉像。下图是白玉寺的四臂玛哈嘎拉(右下角藏文音“恰西巴”,即四臂玛哈嘎拉)。底图是居于首都博物馆的六臂玛哈嘎拉。

四臂双身玛哈嘎拉·白玉寺

六臂玛哈嘎拉·首都博物馆

辨识佛像——八大菩萨

在早已介绍过的菩萨们之外,又单开一篇《八大菩萨》,是因为,菩萨们单独出现时,虽然各有特色姿态,但一旦组队出场,就风格统一,不易辨认了。所以,这一篇用来从姿态相近的菩萨们中,把他们一一认出来。

《八大菩萨曼荼罗经》里称八大菩萨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通常佛教造像多依此经,藏传佛教也是如此,所以这里就不再介绍其它版本了。

在藏文里,排列顺序是这样的:文殊师利菩萨、金刚手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有诗为证——《八圣吉祥颂》这么念道:

藏音 汉意
将华云呢华丹多杰怎
先瑞热旺滚波先波华
萨耶酿波哲巴南巴色
南葵酿波帕巧根德桑
额巴多杰巴嘎勒向当
诺沃达瓦日阿哲涅玛耶
夏灿拉南札西华杰巧
向却森华嘉拉香擦洛
文殊童子具德金刚手
圣观自在怙主慈氏尊
地藏菩萨并与除盖障
圣尊普贤菩萨虚空藏
青莲金刚白莲那伽树
如意摩尼宝剑日月轮
持善标帜吉祥殊胜德
八大菩萨勇士敬顶礼
:藏文部分只是用汉字表音,但藏文并不使用汉字,另藏文并无四声,所以勿用读汉字的方法诵读。博主念诵之《八圣吉祥颂》八大菩萨部分,演示一下。
藏语部分的注释
将华:文殊菩萨。云呢:童子。华丹:具德。多杰:金刚。怎:握。先瑞热旺:观自在。滚波:怙主。先波:慈氏。华:圣者。萨耶酿波:地藏。哲巴南巴色:除盖障。南葵酿波:虚空藏。帕巧:圣者。根德桑:普贤。额巴:青莲。多杰:金刚。巴嘎:白莲。勒向:那伽树。当:与、和。诺沃:摩尼宝。达瓦:月亮。日阿哲:宝剑。涅玛:太阳。夏灿:标帜。南:诸。扎西:吉祥。华杰巧:殊胜尊。向却森华:菩萨。嘉:八。香擦洛:叩首、顶礼。
汉语部分的注释
慈氏:即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和普贤菩萨的汉文部分,顺序和藏文不一致,可能是为了音韵节奏。标帜和菩萨的对应关系是:青莲-文殊。金刚-金刚手。白莲-观自在。那伽树-弥勒。摩尼宝-地藏。宝剑-虚空藏。日轮-普贤。月轮-除盖障。

经文里提到的标识,和实际的造像并不一致,这是有原因的。例如:金铜造像里如何分辨文殊菩萨的青莲和观音菩萨的白莲?实际的操作困难使得造像和经文略有差异,不过问题不大,还是按照法度来的。文殊菩萨走经典路线,用经卷来标识;观自在菩萨靠肩披的仁兽皮来辅助识别;弥勒菩萨也并不坐在那伽树下,而由军持瓶或八辐金轮来指明身份。

汇总一下:如果看到八位菩萨一起亮相,姿态几乎相同,就可以仔细观察他们的法器,这样来对应:

  • 文殊师利菩萨:经卷。
  • 金刚手菩萨:金刚杵。
  • 观自在菩萨:空莲花,斜系仁兽皮。
  • 弥勒菩萨:军持瓶(没有把手的小圆壶)或八辐金轮。
  • 地藏菩萨:摩尼宝(一簇拉长了的、顶端有光焰的宝珠)。
  • 除盖障菩萨:月牙,有时是幢或剑。
  • 虚空藏菩萨:宝剑。
  • 普贤菩萨:太阳(一个圆盘形状)。

首都博物馆的八大菩萨造像总览

顶上的八幅图,是首都博物馆的八大菩萨群像。我认为第七尊是有疑点的。在介绍疑点之前,我先按照没有疑点的理想状态介绍一下,如果你发现第七尊总是与我说的不一样,就是我所说的疑点。

我把这八尊菩萨按照《八圣吉祥颂》里的顺序排列了一下,发现前四尊姿态一致,后四尊姿态一致,且前四尊和后四尊姿态对称,这说明这八尊像应该是摆放在中央的佛像两侧,视觉上给面对佛像的人一个开放、接纳、拥抱的效果。视觉效果的和谐,也印证了这组菩萨像一定是按照《八圣吉祥颂》的顺序排列的。所以,我排列图片就按这个顺序和效果来,左四幅自上到下,从文殊菩萨到弥勒菩萨。右四幅从上到下,是地藏菩萨到普贤菩萨。

这八幅图,都可以点击看大图和对身份标识的说明。为了方便读者,我做了个总览图,如右,点击可看全图。

现在说说,为什么我认为第七尊有疑问。

一、他舒右足,使得场面不对称了。
二、他的裤纹和其他四位舒右腿的裤纹风格都不同。
三、其他七尊都有点身体后仰,这一尊坐得笔直。同样的照明条件,他脸上和身上的阴影比较重些,所以看得出他坐得更正。
四、他的肩花是空莲花(观自在菩萨?),却不系仁兽皮(不是观自在菩萨!)。他的肩花位置与文殊菩萨和金刚手菩萨的相同,但手上没有曾经焊接金刚杵的痕迹。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一尊不是虚空藏菩萨,而是因为这一组菩萨像不齐全,所以从同时代同工艺的另一套造像里,借来了肩花上经卷脱落的文殊师利菩萨,放在这里顶虚空藏菩萨的缺。

辨识佛像——喜金刚

喜金刚是(特别是萨迦派)的重要本尊,代表对“道果”的修持。

喜金刚的重要标识,是全部十六只手都持嘎巴拉碗。无论看到威立姿态的还是舞蹈姿态的,只要看到整整齐齐的一圈嘎巴拉,就是喜金刚。

再细看,喜金刚有八面、四足。八面共分两层,上一下七。每个头都戴五骷髅冠,并有三只眼睛。四足有并列的舞蹈姿,也有前两足威立,后两足舞蹈的姿态。拥抱明妃无我佛母,足踏四天人:大梵天、帝释天、遍入天、大自在天。

再仔细看,十六只嘎巴拉还都不是空碗,在血海或甘露里,还有各种角色(如右图,点击可放大)。右手碗里依次是(从下至上):白象、青鹿、青驴、红牛、灰驼、红人、青狮、赤猫;左边碗里依次是:黄地神、白水神、红火神、清风神、白日神、月神、阎王、黄财神。在右图里,如果每边只数出七只手,那是因为最下面一对手,是在胸前结吽迦罗印(吽迦罗印在金刚持一章有介绍)。如果发现左手多了一只,那是无我佛母的高举钺刀的手。

上图是居于首都博物馆的喜金刚,明代西藏造像。下图不是文物,而是四川博物院佛教造像厅的墙上装饰。

辨识佛像——金刚亥母

金刚亥母·首都博物馆

金刚亥母胜乐金刚的明妃的名号。她自己本身也被一些教派(如噶举派)认为是极其重要的本尊,有时她也有护法相的化现。这些说法,依教派不同,各有侧重,互相也并不冲突,请读者自行取舍。

关于“本尊”:这个词在前面的几篇里,应该出现过几次了。趁着这一篇内容不太多,我在这里稍微解释一下。本尊可以被认为修行者所祈求的对象,例如你供一尊白衣观音,每天上香供水,祈求他加持自己的修行,清除自己的罪障,这是一种。另一种,你和本尊平起平坐,当他是良师益友一般,向他所代表的佛性学习。这时,本尊就从高台上走了下来,坐在了你的对面。第三种,你就是本尊,你的修行,就是让自己和本尊的佛性完全相应。这一种方式,是完全和本尊融为一体,不向任何外境求。

对于每天跑到寺院里磕头烧香的老太太们来说,第一种可能是更多的情况,第二种已经算是僭越了,第三种更是大逆不道的想法。不过我想,人如果不承认自己的佛性,或者说,不认可只有佛性才是自己的本来面目,而“自身的”其他属性只能按照“人无我、法无我”而归为无常,修行可能是没有出路的。

我说多了,转回来。金刚亥母的造型算是比较单一的,一眼望去,如果看到一个舞姿的女性本尊,右脸上延展出一个猪头,就是金刚亥母。不要被“亥”这么文雅的词弄得不敢猜了,这个字就是“猪”的意思。金刚亥母者,金刚猪母也。藏文发音“多吉帕姆”,多吉:金刚;帕:猪;姆:母。这里的“帕”的发音细节是Pak,那个k并不真正发出来,只要用喉头轻轻磕一下,能听出停顿就可以了。猪象征着愚痴,这并不是说金刚亥母很愚痴,而是说,金刚亥母降伏的是愚痴。

金刚亥母的其它标志特征还有:左手捧嘎巴拉碗,端在胸前。右手持钺刀,高举半空。正面有三目,戴五骷髅冠和人头项鬘,头顶金刚杵。弯曲的左臂里靠着一根天杖(天杖的造型见莲华生大师一章。速记:穿三个人头的长杖)。右腿曲,左腿舒展,舞蹈姿踏在天人身上,象征降伏执著。

着色唐卡里,金刚亥母全身红色,右面的猪头则是蓝色或黑色。

顶图是居于首都博物馆的金刚亥母像,下图是西藏浪卡子县、羊卓雍错湖畔桑丁寺的金刚亥母像。把桑丁寺的金刚亥母像放在这一章,是十分恰当的,因为这个寺院的寺主,是西藏为数不多的女活佛之一,名叫“多吉帕姆”——啊啊!你可能会惊呼:不就是金刚亥母吗?对,她被认为是金刚亥母的人间化身。

至于首都博物馆的这尊,也有她的故事。我头一眼看到她时,她的标签写:“摩利支佛母”,让我大为困扰。但我当时辨认佛像已经颇有小成,所以毅然拍下造像和标签,找首博理论。首博先说:“这个么,我们要去找专家决定。”然后没了下文,一个半月后我再催,网友们纷纷顶,翌日,他们承认是标签错了

金刚亥母·桑丁寺

辨识佛像——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菩萨·首都博物馆

今天时间不多,我就写一段特别简单的文字——虚空藏菩萨,而且我手边只有一幅图。

早在介绍文殊师利菩萨时,我说过,虽然文殊菩萨以宝剑为标识之一,但更重要的标识是经卷。如果只看到宝剑而不见经卷,那么要小心辨认,他可能是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菩萨因其智慧、功德、财富如同虚空一样广阔无垠,故名。藏文里,他的名字发音是“南葵酿波”,“南葵”是“南卡”(天空)的形容词形式。“酿波”是“宝库”的意思。因为有这个“天空”的词根,虚空藏菩萨的着色唐卡是蓝色身体。以前我(更加)孤陋寡闻时,在五台山的佛像店里看到过一幅唐卡,蓝色身体,肩花是一柄小剑,我就想,文殊菩萨不是橙红色身体么?细细一看标签,写着“虚空藏菩萨”,开阔了不少视野,学习后发现,虚空藏菩萨的智慧也是了不得的,所以也有能断愚痴的慧剑作为标志。

对于金铜造像来说,没有什么身体的颜色,这时就只能看法器和手印。由于虚空藏菩萨的造像不是太多,我没法说一个典型手印是什么,而只能通过排除法辨认。如果看到一位寂静相的菩萨,一面二臂,有宝剑标记,则可以锁定在文殊菩萨和虚空藏菩萨之间。然后,宝剑是举在头顶的?是:文殊师利菩萨。否:再看。有没有肩花托着一本经书?是:文殊师利菩萨。否:虚空藏菩萨。

图片是首都博物馆的虚空藏菩萨像。当我看到这尊菩萨时,已经有了五台山的前例,所以一看就觉得,这不应该是文殊师利菩萨。虽有一把小剑立在肩花上,但没有说法印、没有经卷、不是全跏趺坐。先大胆猜“虚空藏菩萨”,再看到细致非凡的阴刻衣纹,就说:“尼泊尔·西藏风格的虚空藏菩萨”,而后,再看标签,果然。关于“尼泊尔·西藏风格”,请参阅大日如来一章的最下边那尊像的衣纹。

为什么说侧光比顺光更能体现立体感

有图有真相——呃,示范样品选得有点过大。

侧光布光


顺光布光

75年前的今天,日军轰炸上海南站

bombing-shanghai-railway-station-1937

1937年8月28日,日军轰炸上海南站

德格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的印刷工
摄影:@曲吉将灿


德格印经院的印刷工
摄影:@曲吉将灿

摄影:@曲吉将灿

无法掩饰我对这两张照片的喜爱。这跳跃而出的动感,把我的记忆拽回到六年前,在德格印经院要向他们顶礼致敬的冲动。

那天的游记

工场里有十个工位,我们去的时候,一些工位上在印《甘珠尔》(《大藏经》经部),另外一些在印《丹珠尔》(《大藏经》论部)。每个工位上有两名工人,一人主要负责经版的动作,一人主要负责纸的动作。以印制十张双面经文为例,两人的动作配合是这样的:

经版操作者 纸张操作者
将经版放在腿间的斜架上,使即将印制的第一面朝上。
右手刷子蘸墨或朱砂,以刷子涂抹经版。 左手从纸架上取一张纸。
双手扶持经版。 将纸铺在经版上。
双手支撑经版。 滚筒在经版上滚一次,再将经文搭在左腿上1
重复以上三步骤九次,然后使经版另一面朝上。 重复以上三步骤九次。
右手刷子蘸墨或朱砂,以刷子涂抹经版。 左手从左腿取一张纸2
双手扶持经版。 将纸的白面铺在经版上。
双手支撑经版。 滚筒在经版上滚一次,再将经文放在右手纸架上。
重复以上三步骤九次,然后换经版。 重复以上三步骤九次。
  1. 印到第十张时,这张纸不需要挂在左腿上,而是从经版上取下后,持在手中,等待经版翻面。
  2. 如果是第一张背面经文,则这张纸是从经版上取下来并直接铺在背面经版上的,参见注1。

整个过程中,二人的动作配合毫无舛错,取经版、蘸墨、刷墨、取纸、铺纸、滚印、下纸和翻经版的步骤全部一气呵成。耗时最久的是将纸铺在经版上这一步,但是在配合娴熟的工人们手下,这一步也只花了不到一秒的时间,而且纸张一次到位,丝毫没有比来比去的犹疑。我计了一下时,最悠闲的工人们也能在一分钟内印好十份双面经文。

辨识佛像——大白伞盖佛母

大白伞盖佛母·清·布本唐卡

大白伞盖佛母有寂静忿怒两种显现,都有点容易被错认。寂静相易和白度母混淆,而忿怒相容易和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混淆。

忿怒相比较流行,先说吧。简而言之,如果你看到一尊“千手观音”,却总觉得不太对劲,菩萨像是在狞笑,身体也不是立正姿势,而是略有弓箭步的威立姿态,手里还拿一把大白伞,那你可能要再仔细看一看,这大概是大白伞盖佛母。

再仔细看,大白伞盖佛母还要多出很多很多元素。她不止千手千眼,还有千面千足。上面这幅唐卡,你可能以为佛母头顶戴的是个五彩高帽子。我把这顶“帽子”的一小部分放大在右边,现在你可能看出来了,那顶“帽子”的每个小格子,都是佛母的一张脸。

大白伞盖佛母左手执一长柄白色伞盖。“伞”是吉祥八宝之一,其象征意义由遮挡炽烈阳光的功用引申而出,喻遮止一切魔障苦难、疾病灾害。佛母右手执八辐金轮,喻其护佑佛法的使命。面容半笑半怒,嘴角上扬,却露出两颗尖齿,喻以寂静摄受柔顺者,而以威猛惊醒刚强者。密密麻麻的手里,拿着各色法器:轮、金刚杵、橛、花、轮盘、十字金刚杵、剑、绳索、金刚钺刀、弓箭。

大白伞盖佛母·哲蚌寺壁画

唐卡中,佛母无数的脚下踏着山河大地、无量众生的形象。这里的脚踏,不是降伏,而是庇护的意思。

大白伞盖的忿怒相,见于阿修罗和天人的战争。其时,世尊在忉利天宫入定,正遇到阿修罗和帝释天(忉利天之主)战争,一时逼近天宫,帝释天向佛陀求救,佛顶现出大白伞盖佛母,千面、千目、千手、千足,威猛无敌,阿修罗惊散。

佛母的寂静相易和白度母混淆,因为都是七眼形象(眉心、手心、足心),都是全跏趺坐,身体都是白色。不过,只要牢记法器大白伞盖,就不难了。

大白伞盖佛母·哲蚌寺

大白伞盖佛母·清·仿尼泊尔或帕拉风格

顶图是四川博物院的清代《大白伞盖佛母》布本唐卡局部,勾勒伞盖和般若火焰时,笔法飘逸飞动;而刻画千面千目千手千足和山河众生时,却又一丝不苟。特写下面那幅图,是哲蚌寺的壁画,佛母介于寂静相和忿怒相之间,三面八臂。

上图是哲蚌寺文殊菩萨巨像身侧的大白伞盖佛母,手持宝伞,露尖齿而笑,威风凛凛地站在一位上师像的背后,十分有大护法的派头。

右图是居于首都博物馆的一尊佛母像,识别她的关键,在于别把那个抽象的伞盖认作一朵莲花,否则就成了白度母。

下图是2007年神变月,我在四川道孚县瓦西扎噶显密讲修院的开学典礼上,所见到的寂静相大白伞盖佛母的唐卡。之后两三年,一直把这幅照片当白度母看,认错的主要原因是看到了七眼、全跏趺的形象。后来对那把伞产生了疑惑,最终确认这是大白伞盖佛母的寂静相,印象就更加深刻。

大白伞盖佛母·唐卡

辨识佛像——白度母

白度母

白度母是观自在菩萨的眼泪化成。在绿度母一章里说过,观自在菩萨照见众生的苦难,落泪化为度母。一滴化为绿度母,一滴化为白度母。

白度母

也有说法称,绿度母总摄二十一位度母,而白度母是她的化现之一。不论是直接从观音菩萨化现还是间接由绿度母化现,白度母都被认为是慈悲化身之一,常和绿度母一起出现在观自在菩萨左右。

白度母被认为是息灭病苦、赐人长寿的菩萨,和无量寿佛尊胜佛母合称长寿三尊

白度母的造像,温柔面容和曼妙身姿与绿度母相似,手印也相同,都是左手拇指扣无名指结施依印,右手自然下垂手心朝外结与愿印。颜色是最主要的区别,在金铜造像里,没法看出颜色来,就从另外两个细节分辨。

第一个细节是,白度母是全跏趺坐,两脚心朝上。绿度母是半跏趺坐,一足踏莲花。

第二个细节是,白度母的眉心、两手心、两脚心还各有一只眼睛,总共七只眼睛,所以白度母也称为“七眼度母”,绿度母的造像一般只有两只眼睛。有说法认为,白度母眉心的眼睛是观照十方佛土的,其它六只眼睛则分别照看六道众生。因为白度母的全跏趺坐姿,以及双手手印都是掌心向外,唐卡和造像里通常可以看到她所有的眼睛。

白度母

白度母也被认为是一位财神,形象常出现在五姓财神的唐卡里(要和黄色半跏趺的财续母区别)。这里的 “财”指的是出世间的福报资粮,而世俗的钱财,则是出世间的资粮所带来的副作用。

顶上的图,是四川博物院的《千手千眼观音》布本唐卡的局部,唐卡的主尊是观音菩萨,图中的白度母和另一边的绿度母胁侍两侧。右上方的铜像,是居于首都博物馆的白度母像。右边的画像,是三块玛尼石里的一块,另两块是无量寿佛和尊胜佛母,所以这位白度母是作为长寿三尊的成员出现的。玛尼石在四川德格县马尼干戈乡的扎西持林,是我2006年去扎西持林拜见希阿荣博堪布时见到的。

下面这尊四川博物院的白度母,姿态非典型,她是半跏趺坐的。你可能会问,那为什么不是绿度母?请细看她的眉心和手心,有球形小凸起,造像者用这些凸起来示意眼睛。最下面的黄布唐卡,是德格印经院的经版印制。我2006年从德格背回来,现在赠送给了好友@博物致知

白度母

白度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