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的断句水平

关于科学发展观,81岁的申纪兰女士认真地说:“科学不能发展就不能进步。”——我们要努力提高人大代表的断句水平,否则有一天,老太太会很认真地说:“对党员必须进行先进的性教育。”

含泪劝告国外反华势力

含泪劝告国外反华势力:不让你们闹事也是不可能的,但请你们每年集中在同一天闹,好不好?现在弄得每个月都有网络维护的任务了。

半截新闻

神州的新闻总是半截。要不有尾没头,要不有头没尾。有尾没头的是因为不知道能带出多少泥,就挂上谢绝参观的牌子,完事儿后给大家看洗干净的萝卜。有头没尾的是拔到一半,发现下面深不见底,于是乘着围观群众不备,又把萝卜按回坑里了。

什么时候该读两?什么时候该念二?

对于外国人来说,汉语最难学的部分,往往集中在最常用的字词上。

我举一个例子,就是数字2。这个数字有两种念法,一个是“两”,一个是“二”。 可什么时候该读两,什么时候该读二?这是我想了很久的一个课题。

最初跳到我脑子里的规则:用来计数时,应该用“两”,用来计序时,应该用“二”。 比如:“那边过来两个人”,不说“那边过来二个人”,“两个黄鹂鸣翠柳”不说“二个黄鹂鸣翠柳”,这是计数。 “他考了年级第二名”,不说“他考了年级第两名”,这是计序。当然,你可以说,“他考了年级前两名”。 这个并不矛盾,因为“前两名”实际上是计数,意思是“前面的两名”,前两名可能是第一,可能是第二,确实不是计序用语。

但这个规则很快被推翻。“十二个人”和“第十二个人”里的“二”,都不能用“两”代替。 我们从来不说“二点半”,可我们也从来不说“十两点半”。 所以规则实际上跟计数还是计序无关,“两个”和“第二”的区别,仅仅对于自然数2出现一次。其它数值都不适用。

所以我想了想,更改规则如下:2本身适用上面说的规则。 对大于2的数,凡出现2的,2应该念“二”,不能用“两”。 放在“十”字前后的,只能念“二”,不能念“两”。 二,十二,二十二,二百二十二,既是此例。

规则完整了吗?再想想,要是有人说:“借给我二千块钱吧”,我会不会听着别扭? 当然了,有人向我借钱,我肯定不太高兴,除非我是开银行的或者放高利贷的。 单抠字面上的原因,就是“千”、“万”、“亿”的前面,只能说“两”: 两千、两万、两亿,除非前头再放个“十”字如:十二万。有一个反例: 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虽然这里应该放“两”,但念不出“二万五千里”的气势。

“百”比较有趣,前面放“二”或放“两”都不太别扭。经典案例:二百五。

到此为止,发现的规则太杂乱了,总结一下。下面的列表中,只列出一种读法的,都不能用另一种读法。

1、2、3:一、二、三
1个、2个、3个:一个、两个、三个
第2个:第二个
2:30:两点半

12:十二
20:二十
200:二百、两百
2000:两千
20000:两万
200000:二十万
2000000:二百万、两百万
20000000:两千万
20200000:两千零二十万
200000000:两亿

差不多了吧。可我有点不踏实,因为我想起了另一个案例,就是八十年代著名的兄弟通缉犯:二王。 这个把我难倒了,理论上说,“二王”指的是王家弟兄俩,按照上面我说提到的法则,应该说“两王”才对。 可以安慰自己的是,“二王”是一个风雅的典故,原指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被公安干警借用过来,彰显我们的干警们举重若轻,羽扇纶巾的儒雅气质。

对于别的概念,例如,不姓王的,我们就得恢复正确的语言习惯。 最好的例子是“两会”,这就是说,业务性质相似、同时同地发生的两个会议。 不过,看网上的走势,似乎要比照“二王”成例,称其为“二会”。 我虽然觉得复古倾向有点过,但还是为此感到欣喜,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基本文化素质近几年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整天的话题是地震

早晨四点半:琉球诸岛7.0级地震。深度22公里。 7.0 2010/02/26 20:31:27 25.902 128.417 22.0 RYUKYU ISLANDS, JAPAN

下午两点半:智利8.3级巨大地震! 8.3 2010/02/27 06:34:17 -35.826 -72.669 59.4 OFFSHORE MAULE, CHILE

果然深源地震(59公里)毁坏不大,震中烈度才8级,没事了,摇晃得比汶川温柔多了。

24号俺围脖提到了元谋,25号元谋地震了。26号俺围脖提到了智利,27号智利地震了。俺真的不想说什么了。

地球的两端,两个地震交相呼应。是否可能是早晨琉球群岛地震波环绕地球半周后,在智利那一端重新聚拢,在断层上来了最后一击呢?

这张视频截图告诉我们,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好在地下停车库里,千万不要进车躲避。在车门旁边躺下,是最安全的。

腰间的炸药

刚刚从维基百科上学习到的:“每公斤TNT炸药可产生420万焦耳的能量。值得注意的是三硝基甲苯比脂肪(3800万焦耳/公斤)和糖(1700万焦耳焦耳/公斤)释放更少的能量……”这么说,俺的游泳圈上揣着多少炸药啊。

嘉靖大地震的死亡人数

嘉靖大地震(1556年)是中国有记录至今最多人死亡的地震(83万人,据《华阴县志》),也是全球历史上死亡人数最高的地震,方圆800公里的人口有六成死亡。不过,至今有人对这个数字持怀疑态度,是可以理解的,在明朝那个时代,巨大的伤亡数字可以从朝廷弄到许多银子。

随意织的几条围脖

关于闾丘露薇的博文,我有寓言一则:有人去听音乐会。 她受过教育,很尊重音乐。 所以她很在意周围的观众:谁咳嗽了,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了,或忘乎所以地抖动大腿了。 所以整场下来,她听到了咳嗽、窃窃私语和抖动大腿,唯独没有听到音乐。 不过她觉得自己素质高,没有犯这些错误,还是很窃喜的。

同事要带巧克力回来,问要啥牌子的,偶说,不管牌子,甜的就好,吃完脾气好。 苦的吃起来虽然很有范,泪水往肚子里咽。

Gοοg1e咋的了?说跳楼还不跳,想听个响儿的不明真相围观群众都等急了。

关于干支记年法的疑问

很好奇:中国古代用年号和干支记年时,怎么计算两件事差多少年?比如康熙13年(1674)和光绪18年(1892),中间差多少年?如果不用公历,就得 这么算:圣祖爷是康熙61年崩的,这就还剩48年,加雍正13年,乾隆60年,嘉庆25年,道光30年,咸丰11年,祺祥1年,同治12年,到光绪18 年,总共218年。

博物馆摄影实战技巧

博物馆和自然风光很不同,拍摄时需要一些特别的技巧。博物馆的难度在于:

  1. 博物馆的光源大部分是人工的,人工的光源很暗。 如果你不觉得,那是因为你瞳孔调节好了,但是照相机没有人这么厉害。
  2. 博物馆人很多,挤来挤去的,你很难等到一个展品周围没有人的时候。 (见以下三张照片)
  3. 博物馆的玻璃罩子是个可恶的东西。
  4. 博物馆的空间太小,不够你退十米以外拍的。

大英博物馆,罗塞塔石碑的玻璃罩子和周围的人群大英博物馆,罗塞塔石碑的玻璃罩子和周围的人群

卢浮宫,米洛的阿佛洛狄忒周围的人群卢浮宫,米洛的阿佛洛狄忒周围的人群

卢浮宫,萨摩忒雷斯的胜利女神面前的人群 卢浮宫,萨摩忒雷斯的胜利女神面前的人群

针对以上种种不便,再结合我本人的实战经验,总结技巧如下:

  1. 穿黑衣服。防止自己的影子反射到展品的玻璃罩上。
  2. 最好再带一个穿黑衣服的人同去,那个人可以帮你遮挡背景光和纷乱的人群。 如果不妨碍旁边的观众,且不至于让管理员怀疑你在偷东西的话,黑衣服是可以脱下来罩住玻璃柜的。
  3. 使用内置镜头,或者在外置镜头外装套筒。 这样可以把镜头顶在玻璃罩上拍,完全去除反光,且等效于使用三脚架。
  4. 万万不可用闪光灯。理由如下:闪光灯在近距离下会留下难看的阴影; 闪光灯会在玻璃罩或者油画表面形成反光;闪光灯会加速艺术品的老化; 闪光灯会让其他游客鄙视你。
  5. 万万不可用三脚架,万一搬着三脚架一转身,撞破了撞倒了什么,咱赔不起啊。 三脚架会让其他游客鄙视你。外行人鄙视你,是因为你把两三个人的位置占用得太久了。 内行人鄙视你,是因为你没有一双能握住相机稳达一秒的铁手(尽管他们也握不稳)。
  6. 暗些,再暗些。拍雕塑,尤其是大理石雕塑,如果拍得全亮,就显不出轮廓了。 拍得暗些,尤其是背景全部黑暗的情况下,可以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就是: 这个展品是工作人员瞒着别人,偷偷给你开小灶拍的。
  7. 拍油画时要当心反光,有时博物馆布局不好,真的是油光可鉴,把你在画上照出影来。 这时,不要正对着油画拍,而是人背对着较亮的一边站立,把镜头稍稍侧向较暗的一侧,油画上就没有反光或影子了。 这个倾角会造成我们不想看到的透视,就是说,拍出来的画是个梯形,没事,PhotoShop可以消除透视,把梯形变回长方形的。 别担心这样的照片无法参加原创摄影展,事实上,你不会拿去参展的,没有人因为拍画获奖的。
  8. 下午或晚上去博物馆。 太阳西斜时,有些博物馆的大窗户会透进阳光,如果刚好投射到雕塑上,就很有意思了。 如下面照片中卢浮宫的月神。如果能呆到清场,你可以拍到独享型的照片, 例如下面照片中卢浮宫的胜利女神,是清场时拍的,注意她面前那空空荡荡的大台阶, 请和上面的照片对照一下。
  9. 别光顾着拍展品,只要有电,一定要记得拍标签。 日后给人秀照片的时候,可以显得渊博些:至少你得能叫出这些展品的名字。
  10. 千万记得,亲自抬头看一眼这些展品,别让相机独享这张门票。

前天我去首都博物馆,看到一个人,背着专业的包,端着个大个儿的相机 (不知道什么型号,因为他走得太飘忽了),配伸缩镜头,开着消红眼式闪光灯 (每次拍照急闪大约五六次),在博物馆里大踏步地急行,每个展品前停留半秒左右,按快门很果断,喀嚓喀嚓的。 当他飘到我身后时,我证实了他果然是个伪专业。 在一个完全不开灯,加玻璃罩子的彩塑度母像前,他无法把外置镜头顶到罩子上去, 开闪光灯就只能拍到闪光灯,不开闪光灯需要曝光两秒以上,他端不住。 “怎么办?”他的嘀咕都让我听见了,太露怯了,跟专业设备完全不配套嘛。

我说的就是下面这尊佛像,镜头顶在玻璃罩子上,曝光2.5秒拍的。 随后的几张照片,是以前扫荡博物馆的成果。

北京首都博物馆,铜泥度母像北京首都博物馆,铜泥度母像
清,1644-1911年
松下LX3,ISO100,光圈2.8,曝光2.5秒

卢浮宫,坐着的书吏卢浮宫,坐着的书吏
埃及第四王朝,公元前2620-2500年
松下LX3,ISO200,光圈2.7,曝光1/80秒

大英博物馆,绿松石镶嵌面具大英博物馆,绿松石镶嵌面具
米斯特克-阿兹特克,1400-1521年
松下LX3,ISO200,光圈2.0,曝光1.6秒

北京首都博物馆,喜金刚北京首都博物馆,喜金刚
明,西藏,1368-1644年
松下LX3,ISO100,光圈2.0,曝光1/15秒

卢浮宫,阿耳忒弥斯(月神)卢浮宫,阿耳忒弥斯(月神)
罗马帝国提比略,14-37年
松下LX3,ISO160,光圈2.0,曝光1/250秒

奥赛博物馆,草地上的午餐奥赛博物馆,草地上的午餐
爱德华·马奈,1863年
松下LX3,ISO200,光圈2.7,曝光1/30秒

卢浮宫,萨摩忒雷斯的胜利女神卢浮宫,萨摩忒雷斯的胜利女神
约公元前190年
松下LX3,ISO200,光圈2.8,曝光1/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