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museum ’ 分类归档

辨识佛像——不动明王

不动明王

不动明王·缂丝挂毯(局部)

不动明王大日如来的忿怒显现。虽然名字相似,不要把不动明王和不动如来混淆了。“明王”都是忿怒相。

不动明王的造像风格简明,一位忿怒本尊,蓝色或白色身体,一面二臂三目,半跪姿,右手举般若剑,左手结竖立食指的期克印,手指上绕着一条金刚索,就是不动明王。

速记方法:不动明王手举宝剑的半跪姿态,好像汉字的“先”字。

我本人对左手手印的理解、或速记方法,是:这只手也可以视为大日如来的半个智拳印──智拳印是左手食指竖立,被右手虚握。这样理解有助于记忆不动明王是大日如来的化现。

顶图是夏鲁寺的不动明王壁画。小图是一幅缂丝工艺的不动明王挂毯局部,我在首都博物馆看到的,可能来自西藏博物馆,待考。这幅挂毯里的不动明王,头顶的佛像蓝身结触地降魔印,是不动如来,这就质疑了刚才提到的大日如来化现说以及不动明王并非不动如来说。我对此并不坚持,写出来请大家取舍判断。底图是四川博物院的一尊不动明王铜像,是清代的作品。

不动明王·清

不动明王·清

辨识佛像——大梵天

大梵天·清·西藏


今天所说的是一位护法,大梵天

按照印度教的说法,梵天是世界的创造者,虽然如此,印度教派里,对梵天的崇拜并不如对毗湿奴(世界的维持者)和湿婆(世界的毁灭者)的崇拜显著。在佛教里,梵天被吸收为护法神之一,称“大梵天”,居于天道的色界。佛教认为大梵天和我们一样,都是芸芸众生之一,所以对梵天并不崇拜。其实,佛教对佛菩萨的态度,也并不能说是“崇拜”,更恰当的描述,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学习。把这个参考点设置好之后,对大梵天的态度,就可以类比为学生对班长或者学习委员的态度了。

在佛教经典里,大梵天是第一位请释迦牟尼佛说法的众生。当时,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之后,觉得佛法超越概念,不可言说,一说就错,所以决定暂隐林间。这时大梵天现身劝请佛陀,说众生虽然愚迷,还是可以教化的。何况,世尊成佛的缘起,是救众生出离樊笼的菩提心,那么成佛之后,更加不能舍弃众生而涅槃入灭。佛陀应允大梵天的劝请,才有了后来四十五年里对众生孜孜不倦的教化。

辨识大梵天造像的关键,是他的坐骑,一只天鹅。梵天在印度教里,是从一只金蛋所生,自己常化为天鹅。跑题一下,希腊神话里,宙斯自己常化为鹰,跑到人间调戏美女、诱拐俊男。在西方画作里,宙斯的形象常常有一只鹰相伴,或者他自己干脆就是鹰。这一点和大梵天的造像思路很一致。

大威德金刚左手所持梵天头

除了天鹅之外,大梵天的造像一定是四个头。在泰国,“四面佛”的造像随处可见,但我谨慎地认为,那可能是梵天的造像,人们对他礼拜,更像是利用他作为护法的身份,求世间的财运福报,和佛法的究竟解脱涅槃不是同一条道路。

梵天造像的细节还包括:左手握一个水瓶,装盛着恒河水。右手持轮,代表他劝请释迦牟尼说法的功德。

大威德金刚右足所踏梵天

大梵天的形象和真正的佛菩萨同时出现时,往往是个受气包形象,赤身裸体,被踏在脚下。这里,他作为“众生”的高级代表,象征着众生轮回的因——无明和我执。常常陪着他挨踩的还有大自在天(湿婆的佛教形象)、帝释天(因陀罗的佛教形象)、遍入天(毗湿奴的佛教形象)、等等,意思是相似的。

大威德金刚的造像里,梵天的形象在两处出现:蜷着身体,被踏在大威德金刚的右足下,这是经典造型了。另一处,是大威德金刚左手挥舞的四个一串的头颅,是大梵天的。在印度教里,梵天的头颅被湿婆砍过——据说是为了确立湿婆的主神位置,我想,以哲思著称的印度教应该有更深奥的喻义。在佛教里,被砍下的四面头颅,代表远离四执或者四大皆空。

头图是居于首都博物馆的清代大梵天造像。小图是四川博物院所藏《大威德金刚》布本唐卡局部,为了表述方便,我把梵天头和被踩踏的梵天之外的画面黑白化了。

辨识佛像——玛哈嘎拉、大黑天

六臂玛哈嘎拉·哲蚌寺壁画


二臂玛哈嘎拉·四川博物院

玛哈嘎拉,是梵文音译。“玛哈”没有歧义,就是“伟大”的意思。“嘎拉”则出现了两个版本,一个是结结实实地发出了“嘎拉”的音,是“黑”的意思。另一个版本则只发“嘎L”,“拉”的韵母是没有的,这个发音的含义则是“时间”。所以玛哈嘎拉可以被汉译为大黑,也可以译为大时。我见过的版本都是称他“大黑天”。天指“天神”,这是把他当护法看了。而实际上,佛教不把他只当作护法看,更把他作为一位重要的本尊。

玛哈嘎拉虽然造像简单,但委实不太好认,难在他的造像太简洁了。一般来说,我们辨认佛像时会看:“他有这个、这个、还有那个……,所以他是某某。”而对于玛哈嘎拉,应该换个思路:“他没有这个、这个、也没有那个……,所以他是玛哈嘎拉。”

玛哈嘎拉的体貌特征、执持法器,很多忿怒相的本尊都是有的。而且,他常见的造像,最多不超过一面三目六臂双腿,也没有翅膀。在众多的“没有”里,玛哈嘎拉也有少量的“有”,来标识他的身份。不管是二臂、四臂、还是六臂,他总有两手在胸前,左手捧盛满沸血的嘎巴拉碗,右手持金刚钺刀,置嘎巴拉上方。这个形象,可以避免玛哈嘎拉与造型也很简单的金刚手菩萨混淆。

四臂玛哈嘎拉,多出来的两臂,左手握天杖(在莲华生大师一节介绍过这个法器),右手执剑。

六臂玛哈嘎拉多出来的四臂,左上手执三叉戟,左下手持绳索,右上手拈骷髅珠一串,右下手握双面法鼓(“达玛如”)一只。六臂玛哈嘎拉还有一个有趣的标识:他脚踏的象头神,一手执嘎巴拉碗,另一手拿只萝卜——有时是胡萝卜——全看造像人对“萝卜”的理解而定。据说玛哈嘎拉降伏了象头神,之后象头神就以被降伏时的姿态供养他。

顶图是哲蚌寺的六臂玛哈嘎拉壁画,图中,玛哈嘎拉脚下象头神握的是胡萝卜。小图是四川博物院的二臂玛哈嘎拉像。下图是白玉寺的四臂玛哈嘎拉(右下角藏文音“恰西巴”,即四臂玛哈嘎拉)。底图是居于首都博物馆的六臂玛哈嘎拉。

四臂双身玛哈嘎拉·白玉寺

六臂玛哈嘎拉·首都博物馆

辨识佛像——八大菩萨

在早已介绍过的菩萨们之外,又单开一篇《八大菩萨》,是因为,菩萨们单独出现时,虽然各有特色姿态,但一旦组队出场,就风格统一,不易辨认了。所以,这一篇用来从姿态相近的菩萨们中,把他们一一认出来。

《八大菩萨曼荼罗经》里称八大菩萨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通常佛教造像多依此经,藏传佛教也是如此,所以这里就不再介绍其它版本了。

在藏文里,排列顺序是这样的:文殊师利菩萨、金刚手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有诗为证——《八圣吉祥颂》这么念道:

藏音 汉意
将华云呢华丹多杰怎
先瑞热旺滚波先波华
萨耶酿波哲巴南巴色
南葵酿波帕巧根德桑
额巴多杰巴嘎勒向当
诺沃达瓦日阿哲涅玛耶
夏灿拉南札西华杰巧
向却森华嘉拉香擦洛
文殊童子具德金刚手
圣观自在怙主慈氏尊
地藏菩萨并与除盖障
圣尊普贤菩萨虚空藏
青莲金刚白莲那伽树
如意摩尼宝剑日月轮
持善标帜吉祥殊胜德
八大菩萨勇士敬顶礼
:藏文部分只是用汉字表音,但藏文并不使用汉字,另藏文并无四声,所以勿用读汉字的方法诵读。博主念诵之《八圣吉祥颂》八大菩萨部分,演示一下。
藏语部分的注释
将华:文殊菩萨。云呢:童子。华丹:具德。多杰:金刚。怎:握。先瑞热旺:观自在。滚波:怙主。先波:慈氏。华:圣者。萨耶酿波:地藏。哲巴南巴色:除盖障。南葵酿波:虚空藏。帕巧:圣者。根德桑:普贤。额巴:青莲。多杰:金刚。巴嘎:白莲。勒向:那伽树。当:与、和。诺沃:摩尼宝。达瓦:月亮。日阿哲:宝剑。涅玛:太阳。夏灿:标帜。南:诸。扎西:吉祥。华杰巧:殊胜尊。向却森华:菩萨。嘉:八。香擦洛:叩首、顶礼。
汉语部分的注释
慈氏:即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和普贤菩萨的汉文部分,顺序和藏文不一致,可能是为了音韵节奏。标帜和菩萨的对应关系是:青莲-文殊。金刚-金刚手。白莲-观自在。那伽树-弥勒。摩尼宝-地藏。宝剑-虚空藏。日轮-普贤。月轮-除盖障。

经文里提到的标识,和实际的造像并不一致,这是有原因的。例如:金铜造像里如何分辨文殊菩萨的青莲和观音菩萨的白莲?实际的操作困难使得造像和经文略有差异,不过问题不大,还是按照法度来的。文殊菩萨走经典路线,用经卷来标识;观自在菩萨靠肩披的仁兽皮来辅助识别;弥勒菩萨也并不坐在那伽树下,而由军持瓶或八辐金轮来指明身份。

汇总一下:如果看到八位菩萨一起亮相,姿态几乎相同,就可以仔细观察他们的法器,这样来对应:

  • 文殊师利菩萨:经卷。
  • 金刚手菩萨:金刚杵。
  • 观自在菩萨:空莲花,斜系仁兽皮。
  • 弥勒菩萨:军持瓶(没有把手的小圆壶)或八辐金轮。
  • 地藏菩萨:摩尼宝(一簇拉长了的、顶端有光焰的宝珠)。
  • 除盖障菩萨:月牙,有时是幢或剑。
  • 虚空藏菩萨:宝剑。
  • 普贤菩萨:太阳(一个圆盘形状)。

首都博物馆的八大菩萨造像总览

顶上的八幅图,是首都博物馆的八大菩萨群像。我认为第七尊是有疑点的。在介绍疑点之前,我先按照没有疑点的理想状态介绍一下,如果你发现第七尊总是与我说的不一样,就是我所说的疑点。

我把这八尊菩萨按照《八圣吉祥颂》里的顺序排列了一下,发现前四尊姿态一致,后四尊姿态一致,且前四尊和后四尊姿态对称,这说明这八尊像应该是摆放在中央的佛像两侧,视觉上给面对佛像的人一个开放、接纳、拥抱的效果。视觉效果的和谐,也印证了这组菩萨像一定是按照《八圣吉祥颂》的顺序排列的。所以,我排列图片就按这个顺序和效果来,左四幅自上到下,从文殊菩萨到弥勒菩萨。右四幅从上到下,是地藏菩萨到普贤菩萨。

这八幅图,都可以点击看大图和对身份标识的说明。为了方便读者,我做了个总览图,如右,点击可看全图。

现在说说,为什么我认为第七尊有疑问。

一、他舒右足,使得场面不对称了。
二、他的裤纹和其他四位舒右腿的裤纹风格都不同。
三、其他七尊都有点身体后仰,这一尊坐得笔直。同样的照明条件,他脸上和身上的阴影比较重些,所以看得出他坐得更正。
四、他的肩花是空莲花(观自在菩萨?),却不系仁兽皮(不是观自在菩萨!)。他的肩花位置与文殊菩萨和金刚手菩萨的相同,但手上没有曾经焊接金刚杵的痕迹。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一尊不是虚空藏菩萨,而是因为这一组菩萨像不齐全,所以从同时代同工艺的另一套造像里,借来了肩花上经卷脱落的文殊师利菩萨,放在这里顶虚空藏菩萨的缺。

辨识佛像——喜金刚

喜金刚是(特别是萨迦派)的重要本尊,代表对“道果”的修持。

喜金刚的重要标识,是全部十六只手都持嘎巴拉碗。无论看到威立姿态的还是舞蹈姿态的,只要看到整整齐齐的一圈嘎巴拉,就是喜金刚。

再细看,喜金刚有八面、四足。八面共分两层,上一下七。每个头都戴五骷髅冠,并有三只眼睛。四足有并列的舞蹈姿,也有前两足威立,后两足舞蹈的姿态。拥抱明妃无我佛母,足踏四天人:大梵天、帝释天、遍入天、大自在天。

再仔细看,十六只嘎巴拉还都不是空碗,在血海或甘露里,还有各种角色(如右图,点击可放大)。右手碗里依次是(从下至上):白象、青鹿、青驴、红牛、灰驼、红人、青狮、赤猫;左边碗里依次是:黄地神、白水神、红火神、清风神、白日神、月神、阎王、黄财神。在右图里,如果每边只数出七只手,那是因为最下面一对手,是在胸前结吽迦罗印(吽迦罗印在金刚持一章有介绍)。如果发现左手多了一只,那是无我佛母的高举钺刀的手。

上图是居于首都博物馆的喜金刚,明代西藏造像。下图不是文物,而是四川博物院佛教造像厅的墙上装饰。

辨识佛像——金刚亥母

金刚亥母·首都博物馆

金刚亥母胜乐金刚的明妃的名号。她自己本身也被一些教派(如噶举派)认为是极其重要的本尊,有时她也有护法相的化现。这些说法,依教派不同,各有侧重,互相也并不冲突,请读者自行取舍。

关于“本尊”:这个词在前面的几篇里,应该出现过几次了。趁着这一篇内容不太多,我在这里稍微解释一下。本尊可以被认为修行者所祈求的对象,例如你供一尊白衣观音,每天上香供水,祈求他加持自己的修行,清除自己的罪障,这是一种。另一种,你和本尊平起平坐,当他是良师益友一般,向他所代表的佛性学习。这时,本尊就从高台上走了下来,坐在了你的对面。第三种,你就是本尊,你的修行,就是让自己和本尊的佛性完全相应。这一种方式,是完全和本尊融为一体,不向任何外境求。

对于每天跑到寺院里磕头烧香的老太太们来说,第一种可能是更多的情况,第二种已经算是僭越了,第三种更是大逆不道的想法。不过我想,人如果不承认自己的佛性,或者说,不认可只有佛性才是自己的本来面目,而“自身的”其他属性只能按照“人无我、法无我”而归为无常,修行可能是没有出路的。

我说多了,转回来。金刚亥母的造型算是比较单一的,一眼望去,如果看到一个舞姿的女性本尊,右脸上延展出一个猪头,就是金刚亥母。不要被“亥”这么文雅的词弄得不敢猜了,这个字就是“猪”的意思。金刚亥母者,金刚猪母也。藏文发音“多吉帕姆”,多吉:金刚;帕:猪;姆:母。这里的“帕”的发音细节是Pak,那个k并不真正发出来,只要用喉头轻轻磕一下,能听出停顿就可以了。猪象征着愚痴,这并不是说金刚亥母很愚痴,而是说,金刚亥母降伏的是愚痴。

金刚亥母的其它标志特征还有:左手捧嘎巴拉碗,端在胸前。右手持钺刀,高举半空。正面有三目,戴五骷髅冠和人头项鬘,头顶金刚杵。弯曲的左臂里靠着一根天杖(天杖的造型见莲华生大师一章。速记:穿三个人头的长杖)。右腿曲,左腿舒展,舞蹈姿踏在天人身上,象征降伏执著。

着色唐卡里,金刚亥母全身红色,右面的猪头则是蓝色或黑色。

顶图是居于首都博物馆的金刚亥母像,下图是西藏浪卡子县、羊卓雍错湖畔桑丁寺的金刚亥母像。把桑丁寺的金刚亥母像放在这一章,是十分恰当的,因为这个寺院的寺主,是西藏为数不多的女活佛之一,名叫“多吉帕姆”——啊啊!你可能会惊呼:不就是金刚亥母吗?对,她被认为是金刚亥母的人间化身。

至于首都博物馆的这尊,也有她的故事。我头一眼看到她时,她的标签写:“摩利支佛母”,让我大为困扰。但我当时辨认佛像已经颇有小成,所以毅然拍下造像和标签,找首博理论。首博先说:“这个么,我们要去找专家决定。”然后没了下文,一个半月后我再催,网友们纷纷顶,翌日,他们承认是标签错了

金刚亥母·桑丁寺

辨识佛像——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菩萨·首都博物馆

今天时间不多,我就写一段特别简单的文字——虚空藏菩萨,而且我手边只有一幅图。

早在介绍文殊师利菩萨时,我说过,虽然文殊菩萨以宝剑为标识之一,但更重要的标识是经卷。如果只看到宝剑而不见经卷,那么要小心辨认,他可能是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菩萨因其智慧、功德、财富如同虚空一样广阔无垠,故名。藏文里,他的名字发音是“南葵酿波”,“南葵”是“南卡”(天空)的形容词形式。“酿波”是“宝库”的意思。因为有这个“天空”的词根,虚空藏菩萨的着色唐卡是蓝色身体。以前我(更加)孤陋寡闻时,在五台山的佛像店里看到过一幅唐卡,蓝色身体,肩花是一柄小剑,我就想,文殊菩萨不是橙红色身体么?细细一看标签,写着“虚空藏菩萨”,开阔了不少视野,学习后发现,虚空藏菩萨的智慧也是了不得的,所以也有能断愚痴的慧剑作为标志。

对于金铜造像来说,没有什么身体的颜色,这时就只能看法器和手印。由于虚空藏菩萨的造像不是太多,我没法说一个典型手印是什么,而只能通过排除法辨认。如果看到一位寂静相的菩萨,一面二臂,有宝剑标记,则可以锁定在文殊菩萨和虚空藏菩萨之间。然后,宝剑是举在头顶的?是:文殊师利菩萨。否:再看。有没有肩花托着一本经书?是:文殊师利菩萨。否:虚空藏菩萨。

图片是首都博物馆的虚空藏菩萨像。当我看到这尊菩萨时,已经有了五台山的前例,所以一看就觉得,这不应该是文殊师利菩萨。虽有一把小剑立在肩花上,但没有说法印、没有经卷、不是全跏趺坐。先大胆猜“虚空藏菩萨”,再看到细致非凡的阴刻衣纹,就说:“尼泊尔·西藏风格的虚空藏菩萨”,而后,再看标签,果然。关于“尼泊尔·西藏风格”,请参阅大日如来一章的最下边那尊像的衣纹。

辨识佛像——大白伞盖佛母

大白伞盖佛母·清·布本唐卡

大白伞盖佛母有寂静忿怒两种显现,都有点容易被错认。寂静相易和白度母混淆,而忿怒相容易和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混淆。

忿怒相比较流行,先说吧。简而言之,如果你看到一尊“千手观音”,却总觉得不太对劲,菩萨像是在狞笑,身体也不是立正姿势,而是略有弓箭步的威立姿态,手里还拿一把大白伞,那你可能要再仔细看一看,这大概是大白伞盖佛母。

再仔细看,大白伞盖佛母还要多出很多很多元素。她不止千手千眼,还有千面千足。上面这幅唐卡,你可能以为佛母头顶戴的是个五彩高帽子。我把这顶“帽子”的一小部分放大在右边,现在你可能看出来了,那顶“帽子”的每个小格子,都是佛母的一张脸。

大白伞盖佛母左手执一长柄白色伞盖。“伞”是吉祥八宝之一,其象征意义由遮挡炽烈阳光的功用引申而出,喻遮止一切魔障苦难、疾病灾害。佛母右手执八辐金轮,喻其护佑佛法的使命。面容半笑半怒,嘴角上扬,却露出两颗尖齿,喻以寂静摄受柔顺者,而以威猛惊醒刚强者。密密麻麻的手里,拿着各色法器:轮、金刚杵、橛、花、轮盘、十字金刚杵、剑、绳索、金刚钺刀、弓箭。

大白伞盖佛母·哲蚌寺壁画

唐卡中,佛母无数的脚下踏着山河大地、无量众生的形象。这里的脚踏,不是降伏,而是庇护的意思。

大白伞盖的忿怒相,见于阿修罗和天人的战争。其时,世尊在忉利天宫入定,正遇到阿修罗和帝释天(忉利天之主)战争,一时逼近天宫,帝释天向佛陀求救,佛顶现出大白伞盖佛母,千面、千目、千手、千足,威猛无敌,阿修罗惊散。

佛母的寂静相易和白度母混淆,因为都是七眼形象(眉心、手心、足心),都是全跏趺坐,身体都是白色。不过,只要牢记法器大白伞盖,就不难了。

大白伞盖佛母·哲蚌寺

大白伞盖佛母·清·仿尼泊尔或帕拉风格

顶图是四川博物院的清代《大白伞盖佛母》布本唐卡局部,勾勒伞盖和般若火焰时,笔法飘逸飞动;而刻画千面千目千手千足和山河众生时,却又一丝不苟。特写下面那幅图,是哲蚌寺的壁画,佛母介于寂静相和忿怒相之间,三面八臂。

上图是哲蚌寺文殊菩萨巨像身侧的大白伞盖佛母,手持宝伞,露尖齿而笑,威风凛凛地站在一位上师像的背后,十分有大护法的派头。

右图是居于首都博物馆的一尊佛母像,识别她的关键,在于别把那个抽象的伞盖认作一朵莲花,否则就成了白度母。

下图是2007年神变月,我在四川道孚县瓦西扎噶显密讲修院的开学典礼上,所见到的寂静相大白伞盖佛母的唐卡。之后两三年,一直把这幅照片当白度母看,认错的主要原因是看到了七眼、全跏趺的形象。后来对那把伞产生了疑惑,最终确认这是大白伞盖佛母的寂静相,印象就更加深刻。

大白伞盖佛母·唐卡

辨识佛像——白度母

白度母

白度母是观自在菩萨的眼泪化成。在绿度母一章里说过,观自在菩萨照见众生的苦难,落泪化为度母。一滴化为绿度母,一滴化为白度母。

白度母

也有说法称,绿度母总摄二十一位度母,而白度母是她的化现之一。不论是直接从观音菩萨化现还是间接由绿度母化现,白度母都被认为是慈悲化身之一,常和绿度母一起出现在观自在菩萨左右。

白度母被认为是息灭病苦、赐人长寿的菩萨,和无量寿佛尊胜佛母合称长寿三尊

白度母的造像,温柔面容和曼妙身姿与绿度母相似,手印也相同,都是左手拇指扣无名指结施依印,右手自然下垂手心朝外结与愿印。颜色是最主要的区别,在金铜造像里,没法看出颜色来,就从另外两个细节分辨。

第一个细节是,白度母是全跏趺坐,两脚心朝上。绿度母是半跏趺坐,一足踏莲花。

第二个细节是,白度母的眉心、两手心、两脚心还各有一只眼睛,总共七只眼睛,所以白度母也称为“七眼度母”,绿度母的造像一般只有两只眼睛。有说法认为,白度母眉心的眼睛是观照十方佛土的,其它六只眼睛则分别照看六道众生。因为白度母的全跏趺坐姿,以及双手手印都是掌心向外,唐卡和造像里通常可以看到她所有的眼睛。

白度母

白度母也被认为是一位财神,形象常出现在五姓财神的唐卡里(要和黄色半跏趺的财续母区别)。这里的 “财”指的是出世间的福报资粮,而世俗的钱财,则是出世间的资粮所带来的副作用。

顶上的图,是四川博物院的《千手千眼观音》布本唐卡的局部,唐卡的主尊是观音菩萨,图中的白度母和另一边的绿度母胁侍两侧。右上方的铜像,是居于首都博物馆的白度母像。右边的画像,是三块玛尼石里的一块,另两块是无量寿佛和尊胜佛母,所以这位白度母是作为长寿三尊的成员出现的。玛尼石在四川德格县马尼干戈乡的扎西持林,是我2006年去扎西持林拜见希阿荣博堪布时见到的。

下面这尊四川博物院的白度母,姿态非典型,她是半跏趺坐的。你可能会问,那为什么不是绿度母?请细看她的眉心和手心,有球形小凸起,造像者用这些凸起来示意眼睛。最下面的黄布唐卡,是德格印经院的经版印制。我2006年从德格背回来,现在赠送给了好友@博物致知

白度母

白度母

辨识佛像——大威德金刚

大威德金刚·四川博物院

大威德金刚的左腿生灵座

一天,看到博友@有语否的一张微博配图(右边这张),是她在《圣地西藏展》巡回主题展览拍到的,顺便说说心情。

我看到了,觉得她的视角很新颖,就赞道:“这尊大威德金刚的局部选摄角度很棒。”
她回答:“你也太那啥了……这都能看出来是大威德金刚。想起那个段子:学生伸出一条腿问老师:猜猜我是谁?”

凭一只脚认出大威德金刚,其实真不难。因为图片里有总共九条腿(其中八条是大威德金刚的,一条是佛母的),脚下踏着一个独特的生灵座,下面一排人形,上面是一排鸟。这都是大威德金刚(这条腿)的重要标志。

大威德金刚造像恐怕是藏传佛教里最复杂的造像了。千手千眼观音虽然听起来有很多手,但恐怕除了大足石刻的那一尊,没有人认真做满一千只手,一个白色大圆盘会意一下就完事了。而大威德金刚的手臂共有三十四条,没有多到可以会意的程度,可一条条做出来,又真是很多很复杂。

我第一次见到大威德金刚的造像,是在北京北海公园永安寺,大白塔下有个琉璃绿色的小殿,坐北朝南,背靠白塔,称作善因殿。殿里主尊就是大威德金刚。我一眼看到他的两只角,心想,哇啊,龙王也有这么多手的造型。再仔细看看,那是个牛头。我就不敢瞎猜了,看看标牌,才知道这是“大威德金刚”,文殊师利菩萨的忿怒明王相。大威德金刚亦称怖畏金刚雅曼德珈

所以,先说最快捷的辨认方式:只要你看到一个很多很多手的牛头忿怒尊,乍一看像个汉字的“”字,基本上可以定为大威德金刚,然后再细细匹配如下特征:

总共九个头,最下面一层是七个头,正中是尖角竖立的牛头,左右还各有三个人头,每头有三只眼睛。第二层是一个忿怒明王相。最顶层是寂静相的本尊,文殊菩萨。所有的忿怒面容都戴五骷髅冠,文殊菩萨的面容则戴宝石冠。

如果对以下内容感到不适,请即刻停止阅读。

共有三十四只手,左右各十七,每只手必结拇指扣中指无名指、竖立小指的期克印。右手多执寻常冷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棍棒、金刚杵、天杖、绳索、弓箭、等等;左手多执残肢断臂或内脏:人头、断手、断腿、小肠、尸棒、充满血的骷髅碗、经旗布、尸林布、等等。正中间的两只手,左手托嘎巴拉碗,右手持金刚钺刀。左上角和右上角的两只手执展一张象皮,围于大威德金刚身后。

共有十六条腿,左右各八。左边一排腿,从前方数起,依序踩踏鹫、鸮、鸦、鹦鹉、鹞、金翅鸟、鸡、鹅,动物下面是四位俯卧的天神,包括月神、日神、六面天和象鼻天。右侧八足由前方起依次踩踏人、水牛、白象、驴、骆驼、狗、羊、狐狸,其下四位俯卧的天神,包括大梵天、帝释天、遍入天与大自在天。

颈上挂有人头项鬘和骷髅项鬘。怀抱明妃罗浪杂娃(中文称“金刚起尸母”),明妃以手托嘎巴拉碗,对本尊做供养。

虽然在介绍班丹拉姆时,已经对这些恐怖的形象做了说明,我还是要在这里重复一下:这些杀戮的符号,针对的不是众生,而是众生之所以为众生的执著。在《关于“双修”》这篇博文的最后一节,我也以川博的《马头明王》唐卡里的杀戮形象做了些注解。我还愿意啰嗦一下,拿大威德金刚执持的人头再举一例,左手从上往下数第三只手,执攒在一起的四个头。这四个头的主人是位大人物:梵天。他的头颅被拎在大威德金刚的手里,象征以智慧断灭一切概念化的行动,或喻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证得菩提果位。

大威德金刚·首都博物馆

大威德金刚也有最下面这张图的单身一面二臂形象,而且脚下所踏生灵座也简单得多,一人一鸟而已。但牛头依然是识别他的重要标志。

最顶上的图和最下边的图都是四川博物院的唐卡。左上方的小图,是四川博物院的近代大威德金刚像。右边的小图,是首都博物馆藏的明代造像,这尊造像似乎是简单版本,手脚都不够多。

大威德金刚有另一个忿怒显现,称为降阎魔尊,我可能得再单开一篇介绍。

单身大威德金刚·四川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