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2012年08月 ’ 归档

简单的图片循环播放器

WordPress不让我痛痛快快地在正文里写JavaScript(例如会把&符号编码,弄得我没法说“and”),所以我把示例播放器的页面放在这里了。打开页面,右击,可以看源代码。

代码说明:

首先这个程序需要jQuery的支持: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js/jquery.min.js'></script>

其次,CSS需要用“position:absolute;”,使要播放的图片事先重叠在一起。

<style>
	.slide {
		position: absolute;
		left: 0px;
		top: 0px;

		width: 600px;	/* Customizable */
		height: 420px;	/* Customizable */
	}
</style>

下面这个不算代码,其实是HTML的正文部分,图片在这里被HTML使用。关键的三点:

  1. 顶层<div>的id需要和播放函数(等下会提到)的参数一致(示例是“YadingPhoto”)。
  2. 每张图片不是直接挂在顶层<div>下的<img>,而是放在一个子<div>里的,这是为了让播放器有播放文字的功能(<div>里想写啥都是可以的,不只可以放图片)。
  3. 包装图片的<div>的class要和上头的CSS代码保持一致(示例是“slide”)。
<div id='YadingPhoto' style='position:relative;width:600px;height:420px;'>
	<div class='slide'>
		<img src='../pic/xianuoduoji-slidedemo.jpg' alt='XiaNuoDuoJi' title='XiaNuoDuoJi'>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Yading - Xia Nuo Duo Ji</div>
	</div>
	<div class='slide'>
		<img src='../pic/xiannairi-slidedemo.jpg' alt='XianNaiRi' title='XianNaiRi'>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Yading - Xian Nai Ri</div>
	</div>
	<div class='slide'>
		<img src='../pic/yangmaiyong-slidedemo.jpg' alt='YangMaiYong' title='YangMaiYong'>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Yading - Yang Mai Yong</div>
	</div>
</div>

最后是播放器本身的JavaScript代码,由于jQuery的selector和hide/show的淡入淡出效果都已做好,这个程序可以写得很短。程序的主要思路,是每隔几秒钟,就把排头的<div>挪到队尾去,这样排第二的那个<div>的内容就露出来了。

两个小函数接受的参数,其实并不精确地是id,而是一个jQuery selector,示例中,是“#YadingPhoto”,这是为了更广泛地利用jQuery强大的页面元素定位功能。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initSlide('#YadingPhoto');	// Customizable, must equal to the slide show top div's ID.
	setInterval("switchSlide('#YadingPhoto')", 5000);	// Customizable.

	function initSlide(slideID)
	{
		if ($(slideID + " > div").length <= 1)
			return;
		var selector = slideID + " > div";
		$(selector).hide(0);
		$(selector).css("z-index", "-1");
		$(selector + ":first").show(0);
	}

	function switchSlide(slideID)
	{
		if ($(slideID + " > div").length <= 1)
			return;
		var selector = slideID + " > div";
		$(selector + ":first").next().fadeIn("slow");
		$(selector + ":first").fadeOut("slow");
		$(selector + ":first").appendTo($(slideID));
	}
</script>

辨识佛像——大日如来

大日如来

大日如来

佛教反对“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所以佛像并非写实,而是用以寓意法理。这就要求造像者遵循一定的规范,不臆造,不滥造。姿态符合义理,外表端庄美观。藏传佛教造像完全符合这些要求,工艺精湛,法度严谨,姿态造型绝不混淆。相比而言,人们到汉地的寺院,随意指一尊佛菩萨像,问是哪一位,答案往往有很多。同样造型的菩萨,有时当文殊菩萨供养,有时做普贤菩萨供养,这就是造像没有法度。

从今天开始写一个辨识佛像的系列,把常见的藏传佛教造像列举一下。因为佛教分支比较多,有合集有交集,所以列举顺序可能千奇百怪。我也不知道能写多少集,看我这凡夫俗子无常的心情吧。如果真的能够完成一个像样的系列,那时我再整理目录。

由于我不懂佛学,所以只能描述外貌,说不出寓意。有时我万一懂呢,就会说一点。

我尽量使用自己拍摄的照片,如无标注,则是本人所摄。

第一辑:大日如来

一般来说,作为五方佛之中央佛,大日如来很少单独供奉。如果在博物馆里这么看到,那是真没法子,其他四尊佛像多已失散了。如果能攒齐一组,那真的值得赞叹。比如最下那张图的大日如来像,是首博的藏品,我在国家博物馆见过形制完全相同的西方阿弥陀如来和南方宝生如来(介绍这两位的时候,我会记得把国家博物馆的贴出来)。虽然不能肯定他们是原版的一组,却可以肯定,曾经至少存在过一组。

大日如来身体白色,头戴宝冠,身穿璎珞,全跏趺坐(俗称之“双盘腿”,有人把跏趺坐写成“跏跌坐”,大谬),其标志姿态,是双手结智拳印,即以右手轻握左手食指,结于胸前。传说左手是众生,右手是佛境,以右手轻握左手,表示轮涅不二、迷悟一体的深义。

如果宝座有动物驮负,则大日如来的宝座的驮负动物是狮子(见最下图)。

上图的壁画在西藏夏鲁寺,下图的两尊都居住于首都博物馆。贴图的时候我注意到,壁画和最下面那尊都是尼泊尔风格的,虽然一尊二维,一尊三维,但他们真的很相像啊(尤其是小蛮腰)。

大日如来,丹萨替风格

大日如来,丹萨替风格

大日如来,尼泊尔-西藏风格

大日如来,尼泊尔-西藏风格

判断夏时制的JavaScript代码

“三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这种表达,用计算机语言说起来很复杂的。所以不辞辛苦写了段代码,用来判断世界的其他地方现在是不是夏时制。

函数需要两个参数:

  • timezone是想要计算的地方所在的时区,是一个数字,用正数表示东半球,用负数表示西半球,零表示本初子午线附近。此数字可以是小数,为了照顾加德满都这种“东5小时零45分钟”的时区。
  • summerrule是所需要使用的规则,此参数是一个字符串,目前这段JavaScript代码支持两种规则:“EUR”和“USA”。

如果所计算地点的当前时间,按照规则被认为是落在夏时制期间,则函数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function isDaylightSaving(timezone, summerrule)
{
    var today = new Date();
    var localtime = today.getTime() + timezone * 3600 * 1000;
    var localday = new Date(localtime);
    var hour = localday.getUTCHours();	// 0-24
    var month = localday.getUTCMonth();	// 0-11
    var date = localday.getUTCDate();	// 1-31
    var wkday = localday.getUTCDay();	// 0-6
    var summer = false;
    if (summerrule == "EUR") {
        if (month > 2 && month < 9)
            summer = true;
        else if (month == 2 && date - wkday > 24 && (wkday != 0 || hour > 0))
            summer = true;
        else if (month == 9 && (date - wkday < 25 || wkday == 0 && hour < 1))
            summer = true;
    } else if (summerrule == "USA") {
        if (month > 2 && month < 10)
            summer = true;
        else if (month == 2 && (date > 14 || date - wkday > 7 && (wkday != 0 || hour > 1)))
            summer = true;
        else if (month == 10 && (date < 8 && (date - wkday < 1 || wkday == 0 && hour < 2)))
            summer = true;
    }
    return summer;
}

无常和因果

顶礼文殊师利菩萨

一件事,该发生,没发生。我们说,嗯嗯,无常。
一件事,该发生,发生了。我们说,嗯嗯,因果。
有人说,你们太狡猾了,一会儿说无常,一会儿说因果,不管发生没发生,总有你们说的。

有一个煮鸡蛋的比喻。要想煮熟鸡蛋,需要一个灶,灶要点着火,火上架口锅,锅里要有水,水里有鸡蛋,煮上十几分钟。这中间,如果有人过来关掉火,或者把锅端走或踢翻,加一瓢凉水,把鸡蛋拿出来,那么,鸡蛋就不能按时煮熟了。如果这些干扰都没有发生,时间到了,鸡蛋就会熟。即使你在锅边一直虔诚祈祷它别熟,也是没用的。

当一切因缘具足的时候,果就会成熟。而在和合而成的世界里,因缘何时能够具足,是无常的。锅什么时候能支起来,火什么时候能点着,水什么时候能加进去,又各有它们的因缘,然后,我们就看到了这个无常的世界。

《Matrix》里,Neo去见Oracle,一见面老太太就说,反正我让你坐你也不坐,还预言他要立即撞翻一个花盆,这些是成熟的因果,无常已经来不及改变。而Oracle却不太肯定他是不是The One,也不明确否定,只说他还在等待。等待什么呢?两件Oracle不能确定的无常因缘:一、他是否愿意舍弃自己回来救Morpheus;二、他是否被Trinity爱上。

而在第二集里,已经证悟实相的Neo再见到Oracle时,老太太请他坐,他说他喜欢站;Oracle说那你站着吧,他又一屁股坐下来,说还是更喜欢坐。这里既不是无常也不是因果,这是解脱。

我在昨晚就写好了这篇博文,按说,那时因缘都几乎具足了。而点击“发布”前的一刹那,我转念一想,同一天发两篇博文,显得太不淡定了,就调整了一下,把发布时间预设到今天早晨八点半,这就是无常影响了因果。

也许你会说煮鸡蛋这个比喻不完美。如果锅被踢翻,那么,即使其他的演员都到了,灶火鸡蛋和水一起,眼巴巴地等这口锅自己站起来,等几个大劫也等不到。那样的话,就不是果报何时成熟,而成了永远也不能成熟的问题。

这个疑问十分靠谱,也是正确的思路。在因果的世界里,这口锅不容易被踢翻,而把锅踢翻的过程,叫做修行。踹翻一口锅还不算完,每个人都架着无数的锅,煮着无数的鸡蛋。当把所有的锅都踢翻时,就叫做觉者。

格聂,2009

高僧们阐述“有漏皆苦”时,作为针对入门者的慈悲法门,一般先列举看得见摸得着的、生老病死的“苦苦”,再就是“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的“变苦”,“行苦”过于细微,就不再讨论,因为早在叙述“变苦”时,听众就开始疑惑了。

介绍“变苦”,一般是在列举“苦苦”之后。因为“苦苦”说的都是死亡、伤残、病痛、贫穷、恐惧这些概念,多数人都会同意这些是真实的苦。不过大家转念就会想,除了这些,我们的生活也有亮点啊:饱暖、富有、幽默、欢笑、爱。师长们说,这些亮点确实有,然而它们不可靠,有聚就有散。悲欢离合本身的相互更迭,靠不住的感觉,就是变易之苦,“变苦”。

体验这一点,比体验“苦苦”要艰难一些。不认真的听众可能出于“近乎盲目的信心”,全盘接受,却未必能领会。认真的、尊重师长话语的思考者,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说,乐是暂时、相对、不可靠的,而‘苦’和‘乐’只是相对概念的两个词汇,为何不能反向思维一下,说,苦也是暂时、相对、不可靠的?进而认为生命是欢乐的?”

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两层。

第一层是从概念范围上来回答,因为这个问题里提到的“苦”和“乐”,是“苦苦”本身或与之相对的“乐”。在这一对概念上,我们可以同意“乐”是真正的欢乐,并以它为参照物,认为“苦”也是暂时相对不可靠的(就像问斑马是黑底白花还是白底黑花一样)。问题在于师长介绍变苦时,已经更上一层楼,俯视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变易,并认为,不管你把哪个概念作为参照物,这种不由自主的起起落落、迁移流转,就是苦的。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林黛玉体会的是“变苦”,而贾宝玉没有做好这个准备,虽然身处繁华,却容易闷闷不乐:

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他想的也有个道理,他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故此人以为喜之时,他反以为悲。那宝玉的情性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因此,今日之筵,大家无兴散了,林黛玉倒不觉得,倒是宝玉心中闷闷不乐,回至自己房中长吁短叹。

(注:只是引用现成的文学来更流畅地描述“变苦”,并非用“变苦”作为工具来研究红学。读者老爷们请勿会错意。)

第二层的回答,是从佛法的最终目标来说:苦和乐作为二元对立,确实并不真实存在,而平时所说“极乐世界”的“乐”,是从“变苦”中出离、超脱于这两种对立概念的“大乐”(藏文:迪瓦钦波、迪钦)。以我极钦佩的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所做譬喻来说,一个女人没孩子,一直想要一个。一天她梦见生了孩子,高兴得很。孩子很快就死了,伤心非常。这时梦醒了,高兴和伤心都没了参考点。“极乐”指的就是这种不喜不忧的状态,而不是梦里满足愿望的欢喜。如果她的梦境可以旁观,她的那份欢喜是更让人心痛的。

从这一层来说,认真思考而不是存心抬扛、愿意把“苦”和“乐”都当作相对概念,拿出来跟师长讨论的,堪为法器。

高原反应

珠穆朗玛,2006年7月

珠穆朗玛,2006年7月

最高跑到过珠峰大本营(5220米),却还从未体验过高原反应。最近和新识的高原旅行者@下导交流关于阿里的路况,得知人对高原反应的感受是这样的。

下导的旅伴葫芦娃叙述(原文在此):

我突然觉得饿了,不仅把自己的面吃了,还把条七吃剩的吃不下的面也吃了,我觉得我身体反应这么大也可能是没吃饱造成的,饭总看我吃了条七的面,也把条七剩下的几棵青菜挑出来吃了,他也是个饿死鬼。吃完我们就回房休息了,因为明天一早还要赶路。我把自己的背包背上二楼,头疼加脚软,就不准备在天明之前下楼了。

我准备了四罐氧气,抱着睡,小立准备了两罐,小立还去弄了一个氧气包回来,自己先吸了一会,说洗完可以到老板那里去充,充满之后再给我吸。我自己先吸了一瓶,过了会饭总来敲门说帮我们一起把氧气包充满,之后我就抱着氧气包睡了。我和小立、条七睡一间。条七不一会就鼾声震天了,无高反人群真幸福。

我太累了,其实也马上睡着了,但不知过了多久,又被憋醒了,总感觉胸口闷,头疼欲裂,用手指在头上的各个穴位死命的按来按去,想撞墙,想回家……四肢慢慢从内而外的发冷,我吓得不行,赶紧又吸氧,折腾了几下我就把我的氧气配额用光了。

半梦半醒间,我觉得应该天快亮了吧,找块表一看,擦,才凌晨两点,我了个去!这里是八点才天亮啊。我一下子慌了,我们这几瓶氧气已经是最后几瓶了,昨天在定日买了一箱都被我们在珠峰吸完了。一慌起来就更加感觉头疼,人在绝境中只有捞到一根救命稻草就会拼老命的抓在手里。店老板睡前跟我说,氧气包吸完可以叫醒他加氧气。我套上我的航海衣就夺门而出,先是一口气窜到餐厅找老板,一个人也没,出来后找到一个写着值班室的房间,门虚掩着,我跑到门口已经快虚脱了,大口喘了几下,敲敲门,灯马上亮了,28岁老板的黑脸膛在我看来就是救命的观世音。他很快披了两件衣服出来,身后我隐隐听到床上有女人的抱怨声。老板把我带到氧气房,这里有一大钢瓶氧气,那是我的命。还有一张无比脏的木头床,我看到有几条蜈蚣爬过……。老板把我的氧气包充满,我勉强半个屁股坐在那张很脏的木头床上大口吸氧,老板等我吸完又给我充满,说:等这包吸完应该差不多了,我先回去了,你吸完也赶紧回去睡吧。我从来没对一个男人那么不舍,我说:等会,那你……慢走啊,谢谢啊。

老板走了,我慢慢慢慢的把氧气吸完,感觉舒服了些,回房继续睡。又睡了一会,又开始四肢发冷了,我实在不好意思去麻烦老板和他姘妇,就死命挺着。

再过一会,竟然四肢开始不自觉的发抖和抽搐了,我想那时我就像一条快要渴死的鱼,临渴死前神经开始痉挛抽搐,我突然觉得自己可能连走下二楼去找老板的力气都没了。我开始叫小立,我说小立我感觉不太好,你还有没有氧气……他终于被我叫醒了,这个时候他也只有一瓶氧气了,他还是犹豫了一下,然后把氧气瓶扔给了我,我插上管子猛吸,几下就吸光了,浑身略有了点力气,还是要去向老板求助。

我突然又觉得自己很干渴,嘴唇上像扎满了针一样疼,就爬起来,把茶杯倒上水,喝干,再倒满,再喝干。这样几个简单动作,我感觉已经耗尽了小立刚让我吸掉的那瓶氧气。我几乎连滚带爬的下了楼,滚到值班室的时候,疼得已经直不起腰也抬不起头,只看到门仍然虚掩着,我撞开门就趴到门槛上了,我说,老板,快,我又不行了。

老板吓得也不轻,赶紧起床说,你先去氧气房,我马上到。我用尽最后一点力气窜到氧气房,身子缩成一团。老板只穿了条秋裤跑过来把我的氧气包加满,我抢过来猛吸猛吸,几口就吸光了,老板又给我加满,我几口又吸光了,老板再加满……第二天老板为了我吸氧收费50元,他说本来他这里吸氧不收费,但是我实在吸得太多——他从没见过这样猛烈吸氧的人,也吓坏了……在吸完第三包的时候我感觉缓过来很多,身子软绵绵的,管它什么蜈蚣蟑螂还是瓢虫的,躺在了那张无比脏的床上了。

吸第四包的时候,老板冻得瑟瑟发抖,说他得回去了,现在是六点,还有差不多俩小时天亮,让我先挺住,天亮他起床再给我吸氧。我又一次对他恋恋不舍,我说,这氧气瓶我能自己充氧气不,28岁藏民老板大大的狡猾,说有危险,不能自用,就回去见他姘妇去了。我躺着吸完一包氧气,想了想,跑到氧气瓶旁边一看,那跟自来水龙头一样,把阀门扭开,对着氧气包的口就会有氧气喷进去。我又自己吸了也不知道几包,恢复了正常,回到房间去睡。

天终于亮了,我又一次奔去氧气房,老板已经起床了,姘妇们也起床了,兄弟们还在睡觉,我又开始吸氧,两个藏族女同胞看我实在可怜,不知哪弄了条棉被过来盖在我和蜈蚣身上,我很感激,才意识到真的很冷啊很冷啊。

下导本人叙述(原文在此):

5200的海拔在晚上绝对是一种折磨,我几乎完全没有食欲。亮亮吃了很多,结果血液集中在胃部,除了加剧高反之外也没能顺利消化食物,第二天就都吐完了。小立贱七和葫芦娃都凑合吃了点。只有饭总,总是能吃下很多饭,饭总。

每人吸完一罐氧气,又将气瓶分发到每个人手里,大家就在各自的床铺上睡下了。睡不着的人或发微博短信,或看手机里储存的A片毛片。

帐篷里点着的炉子虽然升高了帐篷内的温度,却消耗了原本就稀薄的氧气。我习惯性的采用坐姿入睡,这样可以减少一点缺氧带来的难以忍受的头痛欲裂,至少这种方法对我有效。但无论怎样,每每睡着片刻,就会被落水窒息般的感觉弄醒。

在这个晚上,葫芦娃的噩梦降临。从这一晚开始,在通向缺氧的高速公路上,葫芦娃就两脚都是油门了。

半睡半醒间,我听到葫芦娃不停的起来,喝水,吸氧,躺下,起来,喝水,吸氧,躺下,起来,喝水,嘘嘘,吸氧,躺下。

我知道他肯定很难受。不过其实我不比他舒服多少。几乎每十几分钟就会醒来,头疼得像要从里面爆裂一样。然后,宁可忍受零下的低温的风,我也要跑到帐篷外面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再点上一根烟,缓解一下头疼的感觉。

到后半夜,我觉得实在不能再忍受帐篷里的低氧环境了。我爬到了停在外面的陆巡上,摸出羽绒睡袋从脚裹到头,将窗户摇下一点点,顿时觉得神清气爽了不少~

但头还是疼啊疼,疼到恨不得大声哭出来。还有就是温度太低,浑身上下都打战,基础体温低导致虽然是羽绒睡袋但温度上升得很慢。担心油不够,也不敢发动取暖。

迷迷糊糊中好像看到葫芦娃又出來嘘嘘,从他的步伐中可以看出,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在草地上欢快奔跑或是在路标上摆出造型的无邪少年了。

这一刻,老纸自身难保,也就顾不得向他询问是否需要帮助了。

传说,在珠峰登顶的那一段,登山队员们基本上不可能向需要帮助的队友伸出援手,只能看着他们无助的死去,在这个大本营之夜,我算是彻底理解他们了。

…………

记得07年第一次从青藏线进来的时候,在安多,第一个在4000米以上的夜晚,老纸也是(和葫芦娃)一模一样的感觉,就是-“胸口闷,头疼欲裂,用手指在头上的各个穴位死命的按来按去,想撞墙,想回家……四肢慢慢从内而外的发冷”。

期间醒来无数次,在前所未有的头疼和犯困中挣扎,睡着一会,醒来一下,头疼很久。

那时要是有马上可以回家的航班,老纸会毫不犹豫的跳上去,回家。

但因为老纸那会差不多是孤身一人,手头也只有一包氧气,既无人可以求助,也不好意思去叫醒服务员,所以只好硬挺。发现坐姿的时候头疼略有缓解,于是穿戴整齐坐起来等待天亮。

实在困到不行,老纸就把枕头放在窗台上以上课睡觉的姿势小睡一会,实在疼到崩溃边缘了,就独自放声嚎哭一会,反正一个人也没啥丢脸不丢脸的~

昆仑山玉珠峰,2006年速写

昆仑山玉珠峰,2006年速写

下导说,第一次上高原如果出现反应,以后再来,就还会有。当然本次旅行中,会逐渐适应。

我的经历,虽然自己未能体会高反,却永久治愈过一位朋友的。2005年5月,大家都是第一次上高原,躺在稻城的汽车宾馆里,外头灯箱透过窗帘,晃得屋子里贼亮。我看他躺在床上,呼吸粗重,辗转反侧,时不时哼哼一声。问他,说头疼。无法体会他的疼法,觉得除了缺氧外,应该是体内气压高,血管里可能有氮气泡,排不出去。我想起自己平时是腹式呼吸,既然我不疼,也许可以帮到他。

我让他平躺,两手摊开,手心向上……唔唔……对……就是解剖标准姿势……浑身放松,尝试轻缓悠长的呼吸。吸气时,不用胸脯,而是从小腹开始,自下而上带动肚皮,缓缓鼓起,带动体内横膈膜下降。吸气和呼气的转折要轻缓,要连自己都听不到。吸气时,想着手心和脚心同时进气。呼气时,想着全身每个毛孔都在悄悄地散掉。

然后……我陪练五分钟不到,就可耻地先自己睡着了……

天亮,他向我汇报说,方法太灵了,很快就不疼了,舒服地睡着了,然后就回复胸式呼吸了,然后就疼醒了,然后就再腹式,再睡着,周而复始……

他后来再上高原,就再也没有高原反应了,包括珠穆朗玛脚下,是我最得意的搭档。

对寻人事件的旁观

刚刚看到,波密官方微博决定不再发布和寻人事件相关的更新了,这是从其利益点出发的正解。一开始可能以为这是个迅速提升形象的机会,而事情一旦进入停滞状态,就不好办:如果翻车坠江了,就是路况不好。如果失踪了,就是警方无能。如果遇害了,就是治安太差。作为旅游业支撑的地方,不能承受这些无形资产的损失,所以只能冷处理此事。

昨天和好友聊及此事,态度相似:至今不能排除是新浪微博的研究课题,例如——微博能够调用多少社会力量?如果确实如此,是大恶的结果,公共信心会全面崩盘,以后所有的呼救都是烽火戏诸侯了。虽然有此想法,这个想法只能作为最差预期。而在技术操作上,还是得本着人命至重的态度,假定此事全真,尽力帮助。对此事的信心,应该是帮就帮个彻底,输就输得痛快。底线设置低些,心理无压力。

大众也开始疲劳了。七天前,大家的留言还是一片的安慰和祈祷,现在放眼望去,就是观众席上的互殴。疲劳的主要原因,好像有三个:一、迟迟没有进展。二、虚假传闻太多。三、人性就是这样。

家属这边,可能没有做好事情成为疑案的准备,或者说,没有设置回家的条件。一旦成为疑案,他们久住当地没有意义,也无法空着手坦然回来。

寻人的前线,战线拉得过长,家属和热心帮忙的人也开始有了矛盾。对于助人者,他们停掉自己的生意来帮忙,已经是菩萨行为了。但他们和家属利益点不同,没办法一直这么帮下去。道理上讲,他们帮忙是恩典,不帮忙是本分。但中国的传统是“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无法认可这点。完全不帮忙没有关系,帮忙不帮彻的会挨骂。家属好像也有点滥用助人者的倾向。一听到风吹草动、“高人定位”什么的,不过大脑,不质疑一声“无图无真相”,就催着从林芝连夜穿越通麦天险、走八小时的车程去然乌。这真是想再搭几条人命的事。

围观群众就不用说了,包括我在内,一群暴民。

最后事情可能会闹翻,全部参与者受到伤害,以微博上的骂战收场,或者被新的灾难新闻追尾,中途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