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 museum ’ 分类归档

博物馆摄影系列——挑战黑暗和反光

七牛虎耳青铜贮贝器·国家博物馆

七牛虎耳青铜贮贝器·国家博物馆

剧情预告:在《器材的准备》一章里,我提到过一件一物三用的神器。在今天这篇里,它的用途将被揭晓。 😉 这一章也会分享铁手训练法。

现在我们站在博物馆里了,开始直面奇异甚至严苛的光线。在博物馆摄影,有两个主要的困难:黑暗的展厅展柜玻璃的反光

人眼是个很矫情的东西,在现场看展时,它会开启自动修复功能,把被遮挡的部位补全,把杂乱的人群忽略,对环境既不觉得暗也不觉得乱;而到看照片时,它立刻开始挑剔在现场被忽略掉的东东:为神马这么黑?这么多杂光噪点色斑?背景里还有几个观众,一个还在抠鼻孔,啥时候拍进去的?肿马照片上还有自己的大脑袋在玻璃上的反光?

先试着解决黑暗问题

博物馆有多种布光方式,有用自然光的,有用灯光的,用灯光者又大致有明暗两种风格。卢浮宫的意大利画廊和大多数雕塑厅、大英博物馆帕特农神庙厅和埃及厅,使用大窗户或半透明的拱顶提供柔化过的自然光。故宫博物院文华殿(陶瓷馆)和首都博物馆的佛像展厅都是黑暗的展厅,被小范围照亮的展品漂浮在空中一样。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厅的灯光算是半明不暗风格,展品照明和背景差别不大。下面六幅图,左、中、右分别代表亮、暗(且明暗对比强烈)、折衷版。暗到多暗才算暗呢?

在我的眼里,只要景物暗到逼着照相机慢过1/15秒的,或者升ISO上800的,都算黑暗。经验上,大部分博物馆都黑暗,其实这是必然的:展品——尤其是织物、纸张、竹木、毛皮、骨角、彩绘,大多怕光,所以博物馆用的灯大都是低能冷光,照度也有控制。在这样黑暗的环境里拍照,常有下图所示的三个典型症状:照片黑,照片糊,照片花,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

照片黑的原因很直观,黑么。

照片糊,是因为很多相机一见博物馆这阵仗,立刻把光圈放大,同时把快门时间调长,以努力多看一会儿,来获得足够明亮的成像。快门时间延长了,可人手却在不停地抖,最后照片就一塌糊涂了。

照片花,是因为相机可能会很聪明地把感光度(ISO)调高,这样曝光时间就不用那么久了。我们在《了解你的相机》里知道,ISO调高之后,噪点就会升上去,过高的ISO结果会把照片弄花。

环境黑暗是改变不了的,相机的噪点水平也是改变不了的,可以改变的就只有缩短快门时间,以及避免相机抖动了。所以请依次考虑这些措施:

猛击阅读全文

博物馆摄影系列——了解你的相机

药师佛·首都博物馆

药师佛·首都博物馆(摄影:@曲吉将灿

今天谈针对博物馆的照相机原理。博物馆里主要是近距离静物,所以我不会拿动物摄影和风光摄影举例。如果国博的截屏看不出细节效果,请到原文页面来看大图。

对于急性子的、或早已熟悉照相机原理的朋友,摄影原理有个简版:

  • 人眼觉得“够亮了”的地方,大部分相机觉得十分吃力。 🙁
  • 在同一机位拍摄同一景观,即使是不同型号的相机,如果它们采用相同的摄影参数,则得到的照片明暗相同。 🙂
  • 调节光圈(A)类似于调节瞳孔,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大。 🙂
  • 光圈越大,远近不一的物体在照片里的虚实差别越大(所谓景深越浅)。 😐
  • 表达光圈的数字是一个分母,这个数字越小,光圈越大;反之光圈越小。 😐
  • 快门打开时间(T或S,曝光时间)越久,成像越明亮。 🙂
  • 曝光时间越久,越受不了相机或物体的抖动。手持相机1/15秒或更久,多数人的照片会糊成一片。 🙁
  • 焦距越长,视野越小,细节放得越大。 🙂
  • 焦距越长,视野越小,进光量越小,成像越暗。 🙁
  • 感光度(ISO)越高,成像越明亮。 🙂
  • 感光度越高,照片上的噪点越明显。 🙁
  • 相机自动测光所依据的原则是“18%灰度”,如果展品和背景的明暗对比强烈,则需要使用曝光补偿。 😐

以上每句话后面的表情符,代表对此情况的一般价值观判断(语境是博物馆)。例如,“照片糊成一团”不是个好事,就用个小哭脸符号。不好不坏的扑克脸意思是,这是个中性的知识而已,谈不上好坏;或者取决于拍摄者的意图,例如“虚实差别大”这件事,依赖于摄影者想怎样表现展品——例如题图的首博这尊药师佛照片,他身后的四世班禅像是故意被拍虚的,既突出主题也造成空间的感觉。

可以看出,几乎没有一样参数是单向笑哈哈的。在许多博物馆黯淡的灯光下,你想让拍出来的展品明亮,就得增加曝光时间,冒照片糊掉的风险。你想隔着玻璃拍个细节,用镜头把那个角落拉过来,进光量立刻降低,曝光时间随即被相机自动延长,拍出来又是糊的。你把感光度调上去了,总算快门速度缩短到1/20秒了,以为拍清楚了,回家一看,图片上密密麻麻地全是噪点。

简短版本的摄影原理就说到这里,如果你觉得,从这些句子足以悟出许多针对博物馆量身定制的摄影要领,太好了,祝你拍出好片,共同支持博物馆推广。如果你觉得看完上面这些还是觉得没把握,或者不太了解“光圈”、“感光度”、“景深”、“曝光补偿”这些概念,欢迎继续往下读。

猛击阅读全文

博物馆摄影系列——拍博物馆的动机和器材的准备

阿耳忒弥斯·卢浮宫

阿耳忒弥斯·卢浮宫

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拍博物馆的展品?

首先有声音说:我不拍照,也反对在博物馆里拍照。我去博物馆是为了获取知识,体验美感。却没必要把这些体验带回家。实在要带回家的话,买博物馆官方的画册就行了,一定比民间的清晰专业。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就不让观众摄影,挺好的。

我钦佩这样的记忆力和不执着,不过稍微有个注解:很多博物馆摄影爱好者,是不可忽视的文化传播力量。除了同样的获取知识体验美感之外,他们对博物馆或展览的推广,甚至比官方做得还要专业:美,信息正确、丰富,启发思考,而且全程免费。

回到最初的问题来:为什么拿着相机去博物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了你要使用什么样的相机。

你可能拿着相机围着展品转,为了研究展品每个角落的细节;
或者寻找全新的摄影角度,为了艺术和美的创作。
有可能一件件地无差别扫荡过去,为了飞速留住对这里的记忆。
有可能摆好剪刀手站在展品前,为了证明你来过见过(Veni, Vidi)。
还有可能“就是想拍”,拍完发个微博,就像饭前拍菜一样。
……

所有这些理由都对,不过我对“无差别扫荡”观赏模式有点话说。这种泡博模式介于认真型和休闲型之间,有点纠结尴尬。其实挺可惜的,一个人抱着价值不菲的相机,在展厅里一格一格地平移,每个展品前面来一张,眼睛不离取景器,连说明牌都不看一眼,相当于整个展览被照相机独享了。我提议看展的朋友们出了展厅之后能带出故事来,而不是猛贴照片,文字写:“这张名字忘记了,总之是名画。”

和我一道讨论这个摄影系列的国博的朋友这么说:

真的觉得他们太可惜了。宁肯看平面的,不愿意仔细观察立体的;宁肯看电子的,不愿意欣赏真实的。我觉得真正拍摄出好的有情感的有艺术性的文物照片的人,首先都是对拍摄对象有感情,仔细观察过的。所以咱们也应当提倡仔细观察,认真欣赏,在理解和热爱的基础上按快门。这也是咱们文物摄影爱好者和普通的专业摄影师或普通的摄影爱好者的最大区别吧。

猛击阅读全文

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展

“永恒记忆——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展”星期二在万寿寺(北京艺术博物馆)开幕,展期三个月。展览规模不大,只有两翼展廊,展品在时代的跨度上倒是不小,从西周一直到元。

花絮:有观众问俺蜻蜓眼的来历,托@博物致知的福,俺没诌错。另,在展厅以提高照片质量为名,成功劝一位小朋友关闭了闪光灯。

辨识佛像——般若佛母

般若佛母·江孜白居寺

般若佛母·江孜白居寺

般若佛母的名号是这样理解的:般若,音“波惹”(梵Prajna),意指佛陀的遍知智慧,这个词译音不译意,因般若和世间的智慧不同。佛母,指的是一切佛陀从般若而生,如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称佛母,并非实指某佛是某女所生的意思。

般若佛母的名号对读者来说也许陌生,但听到她的真言心咒就不陌生了:“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就是《心经》的最后一句。玄奘大师译经时使用的汉字唐音,现在已经发生了变迁,现在这段真言的发音是:gadei gadei, bara gadei, bara sang gadei, bodi svaha。

远远地看到般若佛母的造像,会以为是四臂观音。都是四臂造型、全跏趺坐,确实很容易混淆。

近看则能注意到这些不同:

一、般若佛母的前面两手结说法印,是般若智慧的符号。四臂观音的前面双手结的是合掌印。
二、般若佛母的后左手握经文,传为《般若经》。四臂观音的后左手轻拈莲花。
三、般若佛母的后右手有两种可能的法器,有时是一串念珠(和四臂观音此手相同),有时是金刚杵。

顶图是西藏江孜白居寺的班廓德钦(吉祥轮大乐)大塔某小间供养的般若佛母造像。底图是2013年6月在海淀区博物馆《宝相庄严》展上见到的。二者后右手法器不同,一为金刚杵,一为念珠。

般若佛母

般若佛母

十几块钱的盘子

因为我听导演跟我说这个盘子好像也就是十几块钱

“因为我听导演跟我说这个盘子好像也就是十几块钱”

今天看到一个话题,关于@cctv中国记忆文化遗产日特别节目,最后几分钟有这么一段(从第47:00看起)。

主持人石琼璘:首先来介绍一下焦局长手里捧着的这一个盘子。这是你们——就是刚才节目当中——两天的时间追到的那个文物吗?三天?能跟我们讲一下这个文物吗?
新疆若羌县文物局局长焦迎新:这个是盗墓者当时刚实施盗墓期间挖出来的一块小木盘,这个木盘有残缺,下面腿都还不齐全。
:现在知道它的年代吗?
:应该是在汉晋时期的。
:就本身——如果说这个盘子本身的文物价值应该怎么来界定?
:本身的经济价值不怎么值钱,主要是研究价值。
:因为我听导演跟我说这个盘子好像也就是十几块钱。
:(尴尬地笑介)
:俗一点讲的话,是不是?经济价值。
:(尴尬地笑介,欲说话,刚说出两个字,被抢话头)
:所以俗一点问你们,几天的时间,就追到这个十几块钱的盘子,觉得值得吗?
:还是值得的。
:为什么?
:为了保护咱们这个文物。他盗墓的不是价格是多少,盗墓者不是说价格是多少,就像咱们抢劫犯抢劫一样,抢劫一分钱和抢劫一百块钱,它是一个性质。
(以下为别的话题)

这段视频,凸显了嘉宾和主持人之间的“鸡同鸭讲”现象,就像朱军永远无法跟上他家嘉宾的思路一样——他虽然能把嘉宾弄哭,却不明白他们哭的是什么。

主持人的那句“也就是十几块钱”粗暴生硬、严重跑题。嘉宾脑子不灵,应对得也笨——不排除他陷入沉思的可能:如何回答才能既正确,又不伤主持人的自尊。“十几块钱”有个前提就是“如果现在做这么个盘子,那么现代的盘子就是十几块钱。”而非“这个文物盘子本身值十几块钱。”最后那句话,“盗墓者不是说价格是多少”还算扳回到正道,可“抢劫一分钱和抢劫一百块钱是一个性质”就又掉到陷阱里去了。

其实从钱的角度来问答就不对,文物是不放也不能放价签的,说“值钱”还是“不值钱”都错。

用英语回答“这个盘子作为文物是否值十几块钱?”,“yes”和“no”都错,正确答案是“not applicable”(N/A)。

至于大众会问“文物无法用钱衡量,为何我们要花钱从国外拍卖行里买回来?”答:从拍卖行里买回来时,文物有了一个耻辱的名字“古董”。花钱买的是古董,而非文物。作为文物,(适用此规则的)从一国归还原国是免费的。
猛击阅读全文

如何把话说明白?

把话说明白,容易也不容易。

我曾经旁听过一个电话会议,这一头是技术人员,那一头不是,二十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互相没听懂对方想要什么,眼看离会议结束还有五分钟,我只好出声,花五分钟把俩人搞定了。双方的英语和口音也许是造成沟通障碍的原因之一,但我认为一定不是主要原因。

我以前做过售前支持,长期的摸爬滚打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套把话说明白的方法,这里总结一下,分享给大家看看。篇幅所限,这文章只谈怎么把话说清楚,而非“销售技巧”一类的煽情指南。

一、要人明白,必须自己先明白。

否则,就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了。曾经有同事问我:如果一样东西,你自己不是很清楚,老板非要你出去讲给客户,怎么讲?我说:没法讲,非讲不可的话,我只讲我清楚的那部分,并在开头就诚恳地告诉客户,有些地方我是不明白的,希望得到他们的指点,如果大家都不明白,我会搜集他们的问题回去,日后一一作答。

二、自己明白之后,却要从不明白的人的角度来讲。

当一个人沉浸在话题内部时,听众就站在了他的对面,他和听众就有了对立的视野,他从里头向外看,听众从外往里瞧,不同的视角,使得他使用的话语、词汇,难以被听懂。

以上两点是最基本的原理,推论如下:

我不想把事情泛道德化,但我的观察是,说不明白话的人,一般相当自私。养心是很重要的,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自己慷慨了,心胸宽了,不知不觉地,说话就好懂了。

尽量不使用只有自己明白的术语和行话,如果必须要用,就得用一两句话描述,这个术语在外行人眼里是干什么用的。

有时,不但要考虑别人的思路,也要考虑他们的身体条件,跟小孩和残疾人说话时,要想,依他们的身高,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当说“前后左右”这些相对方位词时,要事先约定一个共同认知的参照物。当说“东西南北”前,要问自己:你的听众对这个城市熟悉吗?

说事情要学会分层说,先说主干,再说主干有几个分支,把同一层的各个分支全部点名后,才能向深处展开。记得时时提醒听众,现在的位置在哪儿。千万别在第一个分支就开始往话题深处扎猛子,过早地钻进小巷子,会让自己都迷路的。

和“这个东西是什么”同等重要的,是“这个东西不是什么”。和“这个东西能做什么”同样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它,会出什么事”。

太艰深的预设条件、却和主线关系不大的,要及时对听众说:这个不需要了解太深,已经证明是成立的,知道结论就可以了。

暂不需要听众听懂的,要记得告诉他们:眼前不需要使劲听,后头我会再细讲。真的,听也是很耗力气的,不要磨到正题时,把听众的力气耗光了。

介绍精神层面的抽象概念时,要学会用物质世界的事物来类比。要分清楚大家的共识和自己的见解,不要挟带私货。

学会打比方很重要。很多人以为自己不会打比方,其实,当你真正了解一个事物时,你的大脑就不会使用文字来记录,而是使用画面或声音、生活里的瓶瓶罐罐、道路车马、柴米油盐来表述它。打比方,就是把这些瓶瓶罐罐描述给听众的过程,告诉你的听众,你的眼帘里浮现的是什么。

举个例子:

我的公司是向市场提供金融数据的。这些金融数据通过网络传进我们的处理器,把它们分类,使它们更有条理,再通过网络发布到各交易所、各银行去。因为网络和数据处理都是自动化的,所以我们需要计算机程序员。我们这座楼里有两种程序员:一种做网络,类似于修路的,让装载数据的卡车在上面跑。另一种,就是开车运数据的了。负责修路的人们不在乎头顶上的车运的是什么货,路不要断掉、路面别塌陷就成。开车的人也不在乎路面是石板的还是柏油的,只要装车的时候是一群猪,到货的时候别是一筐白菜就行。就是说,这两种程序员,一种保证数据能传进来送出去,另一种负责数据本身是合理正确的。

再举个例子:

面前的这件器物叫甗,念“演”。一眼看去,就会立刻注意到,这个细腰把它分成上下两部分。名字很难写很神秘,其实它就是个蒸锅,下面这个胖腿的部分叫做“鬲”(念“利”),负责烧开水,上面这个小圆锅叫“甑”(念“增”),如果可以拿回家,你就可以在甑里放小笼包子。平时咱们蒸包子还需要什么?要当心包子掉到烧开水的锅里去。古人也想到这点了,在这个细腰的地方有个铜箅子,蒸汽可以上来,包子不会掉下去。

给一座知名墓葬博物馆的官微的建议

我关注一座知名墓葬博物馆,有一段时间了。去年暮春,这座博物馆的一位资深人士和我在微博上认识,从此常常呼朋唤友,组团泡馆,收获知识也收获友谊,甚是欢乐。忽然一天看到这座博物馆的官微,以为老友开发了另一种渠道的发言平台,果断关注。看了几天,觉得这官微的风格迥异,沉闷枯燥,用词费解。私下一问,果然不是老友主持的。出于对博物馆的喜爱和感谢之情,也出于一份私人友谊,我对这座博物馆的官微有以下建议。

一、开放思路,多找话头。很多话题,对于博物馆或者考古人士们是理所当然的,而对于我这样的外行却非如此,因为不是理所当然,所以就有趣。我随意想起的话题有:广阳倾王的家庭背景如何?他爹是谁?和当时的皇帝是什么关系?怎么死的?为什么起了那么个差劲的谥号?他爹的下场这么不堪,为什么墓主本人的葬制这么风光?这个墓是怎么被偶然发现的?谁主持的探方和发掘?怎么知道墓被盗过了?怎么确认的墓主人身份?墓主人的身份还有哪些争议的声音?那些柏木条为什么叫作黄肠?题是什么意思?凑是什么意思?天子之制用在诸侯王身上,为什么不算僭越?还有谁用过这种高级葬制?这种葬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后来不时兴了?
二、多发馆藏文物的图片,引发思考和讨论。随意列举几个:那个漆榻的用途是什么?确定么?棺是怎么推进椁里的?马是生祭还是屠宰后祭的?车马坑的两架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柏木为什么不腐烂?白膏泥是怎么个用法?木炭是怎么个用法?车马坑的发掘有什么难点?玉舞人是专给死人佩戴的还是活人也能用?玉觹是怎么用的?袖棁的工艺到底有多复杂?那些鸟骨怎样反映当时的生态环境?那个木枕头在首博也有一件复制品,它龙头上的角到底是朝里还是朝外?
三、介绍馆里的特色项目。小朋友们常去学挖土探方,游戏规则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投壶的规则是怎样?那个铜壶是参考哪些文物制作的?有古代的礼仪实习,古人跪在那么一个木板上就不觉得硌得慌?汉代的贵族衣冠是什么样?为什么不是穿明黄而是穿黑?哪天可以去玩?怎么联系活动?
四、多聊天扯闲白,例如说说你家院子里的那只大狗的逸事啊,说说发大水对你家的影响啊,说说最近为什么在修缮啊,说说路面和地铁交通啊,说说为什么乘摆渡车还要再刷一次公交卡啊,说说夏天蚊子多啊,说说为什么在墓葬值班守夜不觉得害怕啊,说说春节期间守着一堆木头是多么担心啊。

一时就只想起来这么些话题,还是觉得比转发朱总司令生平展和翻拍的汉代养生知识有趣一些。希望老友看到这篇文章不要介意。

辨识佛像——小测验

《辨识佛像》系列终于写完了,不知不觉间,写了四十八篇,涉及到七十一位尊胜。真高兴自己把一件事坚持做了下来。

读过这个系列的诸君,敢不敢测验一下? 🙂 开卷考试哦。如果还不是太有信心,可以点击这里温习一遍,通过点击菜单“展廊”……“辨识佛像”,也可以随时访问这个页面。

在这个小测验里,我选了十八幅佛像的图片,大家可以试着判断一下。如果实在猜不出来,把鼠标移到图片上方,会显出佛像的英文名和拍摄地点。如果从英文名还是猜不出来,可以点击图片看谜底。大多数图片来自北大赛克勒博物馆于2012年10月展出的瑞宝阁珍藏佛像。

















辨识佛像──拾遗(二)

毗瓦巴·首都博物馆

大成就者毗瓦巴的经典姿态,是自在而坐,须发鬈曲,以自信姿态手指天空。这个姿态,来自他以手指定住太阳抵押给酒馆的典故。

那若空行母

那若空行母·德格印经院

那若空行母的辨识特征有:弓箭步的威立姿,微微仰面向天,左手持嘎巴拉碗端至口边,右手执金刚钺刀,肩上横天杖一枝。

龙尊王如来·北大塞克勒所见

龙尊王如来是文殊师利菩萨早已成就的佛果,他的明显标识是背光里的七条龙。这些龙看起来是蛇形,实为印度教的那伽(Naga)龙族形象。

十二臂象鼻天·首都博物馆

大自在天的长子、象鼻天,其特征显而易见——长了个大象脑袋。正宗的象鼻天造像还有两个细节:一、右牙折断,因其写经文时笔被写秃,于是折断自己的牙继续写。二、手持一只萝卜,我并不确知这个“法器”的含义。

增长天王·首都博物馆

南方增长天王常以人间武士造型出现,辨认标识是手中的宝剑。另外三位天王的标识是:持国天王执琵琶,广目天王握龙(或曰蜃),多闻天王举幢。

黑财神·北大赛克勒所见

黑财神是五姓财神之一,全身裸体,性器显著,左展姿态威立,脚踏一持宝夜叉,右手托嘎巴拉碗,左手握吐宝兽作为其财神身份之标识。

松赞干布·《迎佛入藏图》唐卡局部

松赞干布被认为是观自在菩萨的化身,因此对他的造像的经典造型,是头顶丝冠(赞夏帽)里裹有红色阿弥陀如来小像一尊。松赞干布也被俗称为“双头王”,是指此意。